当前AI技术的实际生产力远未达到市场预期,巨额投资与微弱回报形成巨大落差,美国经济可能正处在一个危险的AI泡沫之中,一旦破裂或将引发广泛经济危机。
美国股市屡创新高,科技巨头市值节节攀升,仿佛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黄金时代已经降临。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技术专家和产业观察者开始低声发问:我们是不是正处在一个巨大的AI泡沫之中?这个泡沫一旦破裂,会不会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更猛烈,对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更深远的冲击?
这篇文章出自《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罗热·卡玛之手。他长期关注科技与社会的交汇地带,擅长用冷静的笔触揭示技术狂热背后的现实落差。他的报道从不追逐风口,而是习惯于在喧嚣中寻找沉默的证据。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被无数人奉为“未来引擎”的领域——人工智能。
最近一项由模型评估与威胁研究中心(METR)发布的研究,像一盆冷水浇在了AI热潮的火焰上。
该实验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者,在有无AI辅助的情况下完成编程任务。
此前专家普遍预测,AI能让开发效率提升近四成,参与者自己也认为快了两成。
但实际结果却令人震惊:
使用AI的团队反而比不用的慢了整整20%。
研究人员坦言,他们压根没想过会出现负增长,甚至在设计实验时都没把这个选项列进去。
这并非否定AI的能力,事实上,当前最先进的AI系统确实能在某些编码任务上达到人类一小时工作量的水平。
问题在于“能力-可靠性鸿沟”——AI能完成任务,但无法稳定、准确地每次都做好,它的输出常常夹杂着细微错误或理解偏差,需要人类反复检查、修正,反而拖慢了整体进度:一位开发者形容这个过程就像“盯着一个过分自信的初级程序员写代码”,你得时刻提防他出错,最终花的时间比自己动手还多。
这种现象并非局限于编程。
麻省理工学院追踪了300个公开的AI项目,发现95%未能带来利润增长。
麦肯锡调查显示,尽管超过七成企业已在使用生成式AI,其中超过八成表示对盈利毫无影响。
咨询公司高德纳甚至断言,AI已进入“幻灭低谷期”,这是技术成熟曲线中的典型阶段,意味着热情退去后,人们开始直面现实的落差。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技术普及前的阵痛。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提出“生产率J型曲线”理论:新技术刚出现时,企业需要时间学习如何应用,初期效率可能不升反降,但一旦找到正确路径,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力刚被引入工厂时也曾如此,直到福特用流水线彻底重构生产模式,才真正释放其潜力!布林约尔松相信,AI也将在2020年代后半段迎来拐点。
但这个假设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AI必须持续快速进化。可现实是,新模型的进展正逐渐放缓。
今年发布的一些系统虽投入巨大,性能提升却有限!
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人员认为,现有技术路线难以实现超越人类的智能。就连被寄予厚望的GPT-5,尽管在编程等少数领域有所突破,但在大多数严格测试中,也只是比前代略有进步。所谓“随手召唤博士级专家”的承诺,听起来更像是营销话术。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AI热潮已不再只是科技圈的自嗨,而是深度嵌入了整个美国经济的肌理。
自2023年以来,标普500指数一半以上的增长来自所谓的“七姐妹”:谷歌、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这些公司被视为AI时代的赢家,资本市场给予了它们近乎神话般的估值。但细看财报就会发现,除了英伟达因芯片供不应求赚得盆满钵满外,其余几家的自由现金流普遍下滑。
有统计显示,仅2024年以来,这几家巨头在AI上的资本支出已达5600亿美元,而相关收入仅有350亿。投资与回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痕。
投资者之所以愿意买单,是因为他们赌的是未来——赌AI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生产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利润。这种信念一旦动摇,市场可能瞬间转向。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标普500指数两年内跌去近半。而今天的AI投资规模占经济比重已超过当年的电信业巅峰。
今年上半年,企业对AI的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全体消费者的总消费。有经济学家直言,正是这笔庞大的私人投资在支撑美国经济免于陷入衰退。如果AI泡沫破裂,不仅科技股会崩盘,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企业裁员、投资收缩,甚至触发金融危机。
有趣的是,如果真存在泡沫,那至少有一件好事:我们不必过分担心AI会立刻抢走大量工作岗位。多项研究显示,截至目前,AI对就业市场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那些被认为最容易被替代的岗位,如电话销售、程序员,失业率并未上升;反而是建筑工人、健身教练等低暴露岗位失业更快!这说明AI尚未真正取代人力。
但另一种更诡异的情况正在浮现:一些企业高层出于迎合董事会压力,强行要求中层管理者必须用AI完成一定比例的工作。即便AI并未提升效率,他们仍可能以此为由裁员或冻结招聘。结果是员工失业,但企业生产力并未改善。
这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电子邮件普及后的怪象:公司裁掉秘书,让白领自己处理邮件和日程,结果他们花在行政事务上的时间大增,核心工作反而变少,最终不得不雇佣更多人来维持产出。计算机本应提高效率,结果却适得其反。
如今的AI,会不会重蹈覆辙?
当然,比起一场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股市崩盘,这种“低效裁员”的局面或许还算温和。毕竟,泡沫破灭的代价,从来都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数字跳动,而是千千万万人的饭碗、房贷和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