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液晶中发现可肉眼观察的连续时空晶体,其自发振荡特性为光学、通信与防伪技术开辟全新路径。
物理学家刚刚在时间晶体的神秘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这是第一次,一个时间水晶已经建成,可以直接看到人类的眼睛,荡漾在一个阵列的黄色条纹。这种材料的构造可以开辟一个全新的技术可能性世界,包括新的防伪措施,随机数发生器,二维条形码和光学设备。
科罗拉多博尔德大学的物理学家赵汉青说:“它们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甚至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时间晶体是一个非常新的现象。2012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弗兰克·威尔切克(Frank Wilczek)预测,它们最初被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是一个违反法律的概念,有可能违反热力学的一条关键规则。
然后,在2016年,一组美国物理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实际观察到了它们。
两位科学家真的在实验室里,用一束普通的蓝光,点亮了一种“时间晶体”——它不靠精密的量子设备,也不需要极低温环境,而是藏在我们早已熟悉的液晶材料里,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跳动着。
这事儿的主角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赵汉青和伊万·斯马柳克。赵汉青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年轻有为,擅长实验与模拟的结合;而斯马柳克是国际知名的软物质物理学家,尤其在液晶拓扑结构领域深耕多年。
他们没有去追热门的量子计算赛道,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日常的材料——液晶。没错,就是你手机、电视屏幕里那种液体与晶体之间的奇妙物质。他们想试试,能不能在这些“软”材料里,找到一种全新的时间秩序。
他们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装置:两片涂有光敏染料的玻璃,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向列型液晶。当蓝光从上方照射时,玻璃表面的偶氮苯染料分子会自动调整方向,带动液晶分子跟着旋转。
但关键在于,他们没有用周期性闪烁的光去“驱动”系统,而是让光恒定地照着——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不急不躁。
可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光照下,系统内部却悄然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液晶分子开始自发地形成一种周期性排列的拓扑孤子,也就是所谓的“粒子状”结构。这些孤子不是普通的缺陷,而是具有拓扑稳定性的“准粒子”,像一个个微型磁极,彼此之间通过弹性力相互作用。它们在空间上排成整齐的条纹,在时间上则以固定的频率来回振荡,仿佛一支无声的交响乐团,每个成员都按节拍起舞。
实验观测到的振荡周期约为4.6秒,而且这个节奏非常稳定,即便外界光强有轻微波动,它也能自我修复,保持秩序。
这正是“时间晶体”的核心特征:自发打破时间平移对称性。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系统自己的节奏,不依赖于外界驱动的节奏。就像一首歌,如果只是跟着节拍器唱,那不算本事;但如果你闭上眼睛,凭感觉就能唱出稳定的节拍,那才叫内化于心。
他们的实验反复验证了这一点:每次关掉光再打开,系统重新启动的时间相位都是随机的,说明它的节奏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被光“带着走”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仅做了实验,还用计算机模拟重现了整个过程。通过求解液晶取向场的动力学方程,他们发现这些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弹簧连接的小球,形成了一种“拓扑弹性键”。这种多体相互作用赋予了系统极强的鲁棒性——哪怕人为制造一个时空位错,系统也能在几十个周期内自我修复,恢复完美的时空晶格。
这就像一块有记忆的布料,就算你扯了一下,它也能慢慢弹回去。
这种连续时空晶体(CSTC)的发现,打破了以往时间晶体只能存在于量子系统或需要周期性驱动的局限。它首次在经典软物质系统中,实现了空间与时间对称性的同时自发破缺。
更妙的是,这一切都在室温下发生,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能直接看到,甚至肉眼也能察觉那片微微闪烁的区域。它不像量子时间晶体那样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充满了烟火气。
这项研究的潜力远不止于基础物理的突破:
这种能自我维持振荡的液晶结构,可以做成动态的光学相位光栅,用来调制光的偏振和相位,制造出随时间变化的全息图像。
在通信领域,它可以作为天然的时钟信号源,不同周期的时空晶体组合起来,能生成独一无二的“时间水印”,用于防伪和加密。比如两个周期分别为3.5秒和4.5秒的晶体,它们的相位每15秒才会完全重合一次,这个“重逢时刻”就能作为一把动态密钥。
更酷的是,通过叠加多个晶体,还能生成类似“2+1维条形码”的信息存储系统,时间维度的加入让信息容量呈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告诉我们,时间的秩序未必来自精密的机械,也可能源于材料内部的自组织。就像河流中的漩涡,看似无序,实则蕴含着稳定的动态结构。
赵汉青和斯马柳克的工作,让我们看到,在最普通的材料里,也可能藏着最深刻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