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iPhone 17 Air、血压手表或成最大赢家

每年秋季的发布会,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科技产品更新,而是全球消费者翘首以盼的仪式。这一次,苹果带来了全新的iPhone 17系列、升级版AirPods、以及新一代Apple Watch,硬件阵容依旧豪华。

苹果这次的发布会真心不错,比预期好太多了:

  • AirPods Pro 3降噪效果翻倍,续航增加4小时,还支持实时翻译(不过这个功能还有待验证),外加心率传感器
  • Apple Watch S11和Ultra版:终于加了血压监测功能!这绝对是重大突破,全世界都等着这项技术呢。太多人因高血压去世了,尤其是那些没被诊断出来的。虽然发布会上说读数不够精准,只能发出预警,但已经是迈出重要一步了!
  • iPhone Air太酷了,没得说。设计超级轻薄,单摄像头通过各种技术机制实现的效果,听起来居然能和多个摄像头拍出来的媲美(虽然可能没有背景虚化效果)。


先说那台最轻的——iPhone Air
不再有 iPhone mini,也不再有 iPhone Plus!现在我们有了 iPhone Air:

0.22英寸厚,5.82盎司重,6.5英寸屏幕。这些数字听起来冷静,但当你把它放进掌心,那种“轻到几乎不存在”的感觉,是会让人愣住的。它不像过去的iPhone mini那样是妥协的产物,也不像Plus那样笨重得像个移动电源。

它是苹果第一次真正把“轻盈”当作设计语言来打磨的作品。钛合金边框闪着冷光,虽然指纹会立刻爬满表面,但它带来的摩擦感,反而让手机更不容易滑脱。这种细节,只有亲手握过才会懂。

但轻的背后,是电池的妥协。本地视频播放27小时,流媒体却只有22小时。

这个差距,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完美的外表下,苹果当然知道,所以同步推出了一个99美元的MagSafe外接电池。它薄、磁吸牢固、有独立充电口,绿色指示灯亮起时,仿佛在说“我已完成使命”。

可问题是,当你为轻薄而选Air,却又不得不随身携带一块外挂电池时,这场追求是否还成立?这让我想起那些为了穿高定而放弃舒适鞋履的人——美是美,但走久了,脚还是会疼。

6.5 英寸的 iPhone 17 Air 将 iPhone Pro 的 CPU 和 GPU 与普通 iPhone 的摄像头系统相结合,采用超薄设计(5.6 毫米),并配有经过处理的钛金属框架,可能会吸引注重风格的用户和一些商务消费者。

与 iPhone 17 一样,iPhone 17 Air 也配备了 ProMotion 显示屏,其可变刷新率最高可达 120 Hz——此前这项功能仅在 Pro iPhone 上才有。Air 的显示屏还支持常亮功能,峰值亮度高达 3000 尼特。它的正面和背面均采用 Apple 全新的 Ceramic Shield 2 保护涂层,该公司声称这将使其更加耐用且具有防反光功能。

其内部搭载了全新的 A19 Pro 芯片,包含一个六核 CPU,包含两个性能核心和四个能效核心。在发布会上,苹果公司花了大量时间介绍 Air 的 A19 Pro 芯片,并大肆宣传其能效提升。总体而言,它声称性能比去年的 iPhone 16 Pro 提升了 20%。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每个 GPU 核心上都添加了“神经加速器”,与 A18 Pro 相比,可提供 3 倍的峰值计算能力。

主芯片系统并非苹果重点关注新芯片的唯一领域。苹果还推出了一款名为 N1 的全新芯片,支持 Wi-Fi 7、蓝牙 6 和 Thread 技术。此外,还有 C1X,这是一款蜂窝调制解调器,是几个月前推出的 C1 的继任者;据称,它的速度是之前的两倍,能耗比 iPhone 16 Pro 降低 30%。

当然,要让 iPhone 明显更薄,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看起来,主要的牺牲将是摄像头;iPhone 17 Air 似乎使用了与 iPhone 17 基本相同的摄像头系统,而不是 iPhone 17 Pro 中最坚固的系统。

这意味着背面只有一个大镜头。后置摄像头像素为 4800 万像素,但默认拍摄照片像素为 2400 万像素,与其他基础款 iPhone 一样,使用相同的传感器提供 2 倍变焦,并配有裁剪和机器学习解决方案。

18MP 前置摄像头获得了与 iPhone 17 相同的升级,具有更宽的视野和四种不同的构图选项,适用于不同的自拍情况。

哦,还有一个主要的相机功能会吸引流媒体和他们的同类:你可以同时使用自拍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录制视频。

iPhone 17 Air 将在全球范围内独家使用 eSIM 卡,以节省内部空间。苹果在谈到电池续航时也相当含糊,只表示尽管机身纤薄,但仍能提供“全天续航”。不过,该公司在发布会上专门讨论了一款全新的低调 MagSafe 电池适配器,而它给出的唯一具体数字是,连接 MagSafe 电池后,视频播放时间可达 40 小时。


再看另一边,是iPhone 17 Pro
如果说Air是为第一眼心动而生,那Pro就是为长期厮守而造:7.27盎司的重量,铝制一体机身,巨大的相机平台横贯背部,像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工业模具。它的设计不再追求优雅,而是坦然承认“功能优先”!机身上的多处非金属开窗,是为了保证信号穿透,但也让整体视觉显得割裂,像是混凝土墙上的修补痕迹。

真正打动我的,是那颗全新的4800万像素长焦镜头!4倍光学变焦起步,8倍无损裁切,终于让Fusion相机系统覆盖到了长焦端,在苹果园区的草坪上,我用它拍下了远处建筑上的“hello”字样,8倍放大后,边缘虽有轻微模糊,但细节依然清晰可辨,远胜于数字变焦的涂抹感。

这种能力,对喜欢拍远景、拍舞台、拍孩子的用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升级!而更大的电池、更强的A19 Pro芯片,也让它成为三款中“最能扛”的那一台。

如果您不知道,Fusion 相机系统会拍摄 4800 万像素的照片,然后根据您使用的手机将其缩小到 1200 万像素或 2400 万像素——这得益于 4800 万像素传感器捕捉到的额外细节,同时保持照片尺寸可控。为了实现“光学变焦”,相机会从传感器中心裁剪出原始分辨率 1200 万像素的图像。由于失去了“像素合并”处理的优势(该处理用于将 4800 万像素的照片转换为 1200 万像素或 2400 万像素的照片),因此画质会有所下降,但您仍然可以拍摄原始分辨率的图像,而无需数码变焦。

首次将其添加到长焦镜头中,使 Apple 可以提供的变焦量增加了一倍 - 它从 4 倍变焦开始,在开始依赖数码变焦之前可以高达 8 倍。

iPhone 17 Pro 延续了 Pro 手机重量回升的趋势,这也有点令人失望——从 iPhone 14 Pro 到 15 Pro,重量从 7.27 盎司降到了 6.6 盎司,到 16 Pro 又降到了 7.03 盎司,现在又回到了 7.27 盎司。但对于许多 Pro 用户来说,重量显然与其他功能无关,而 17 Pro 至少有一些很酷的功能,让增加的重量值得。

iPhone 17 Pro 的 ProMotion 屏幕是一款 120 Hz 的 OLED 显示屏,具有动态刷新率,在手机不使用时可低至 1 Hz。多年来,ProMotion 及其支持的屏幕常亮功能一直是 iPhone Pro 独有的,即使更高刷新率的屏幕已在中端和低端 Android 手机中普及。

一旦习惯了这种额外的流畅度,就很难放弃,而且它与苹果全新 Liquid Glass 界面的额外动感和弹性配合得尤其完美。将 6.3 英寸的屏幕装入与 6.1 英寸 iPhone 16 相同尺寸的手机中,也增强了屏幕的无边框效果。ProMotion 和更大的屏幕有助于在 iPhone 17 和 iPhone 16e 之间拉开一些距离,后者是苹果目前的“经济型”产品,价格仅比普通 iPhone 低 200 美元。

夹在两者之间的,是iPhone 17
它没有Air的惊艳,也没有Pro的硬核,但它可能是最值得普通人入手的那一款。

6.3英寸屏幕塞进与前代相同的机身,边框进一步收窄,加上终于下放的ProMotion 120Hz自适应刷新率,滑动时的那种顺滑感,是用过就回不去的体验。

更别提它还标配了256GB存储——这意味着你再也不用因为一条五年前的iMessage视频而焦虑地删照片!

这次苹果真正聪明的地方,是把选择权彻底交给了用户。你不再需要为了高刷屏或大存储去咬牙买Pro,也不必为了轻便而牺牲太多功能。Air适合那些把手机当配饰、追求手感与颜值的年轻人;Pro适合摄影师、重度用户、愿意为性能负重前行的专业人士;而iPhone 17,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归宿。



极客辣评

起去年iPhone 16发布时的盛况。当时苹果高调宣传“Apple Intelligence”将成为核心卖点,承诺一系列由AI驱动的智能助手功能,比如自然语言理解、上下文感知、跨应用操作等。结果这些功能在后续几个月里迟迟未能全面上线,导致用户失望、媒体质疑,甚至引发了关于苹果是否真的能跟上AI浪潮的广泛讨论。

今年,苹果显然学乖了。他们不再把AI当作台前的主角,而是悄悄地将其藏进了幕后。整场发布会中,关于AI的描述更多是技术性的、工程层面的解释:比如新的神经引擎如何提升本地计算效率,GPU核心内集成的神经加速器怎样实现“笔记本级”的AI算力,还有那些运行在设备端的大模型如何优化游戏帧率和图像处理速度。

你不会听到“你的iPhone现在能帮你写邮件、安排行程、甚至替你打电话订餐厅”这样的场景化描述——这些功能,谷歌在Pixel 10发布会上已经演示得淋漓尽致,三星年初也早已在Galaxy S25系列中实现了类似体验。

苹果并非没有AI能力,而是它的AI战略正变得越来越“隐形”。在AirPods的新功能介绍中,团队重点提到了实时翻译和心率监测。前者依赖iPhone上的Apple Intelligence模型进行语言转换,后者则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超过5000万小时、来自25万名参与者的训练数据,构建出精准的活动与卡路里追踪模型。听起来很厉害,但这些技术本质上仍是“辅助型AI”,而非“主动型AI”。

真正令人在意的是,苹果在“代理式AI”——也就是能够主动理解用户意图、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方面的进展明显落后。相比之下,谷歌的Gemini已经在Pixel Buds 2A耳机中实现了语音对话式交互,用户可以直接对着耳机提问、下达指令,甚至让它帮忙总结会议内容或撰写回复。而苹果的Siri,尽管被整合进Apple Intelligence体系,却依旧停留在“唤醒-提问-回答”的原始阶段,缺乏真正的上下文记忆和跨应用操作能力。

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与组织的动荡。过去一年里,苹果AI研究部门经历了至少十次关键人员出走。上周就有四位核心研究员离职,其中包括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张健,他转投了Meta。另外三位负责基础模型开发的研究员,两人去了OpenAI,一人加入了Anthropic——这两家公司正是当前全球AI竞赛中最耀眼的明星。这些离开的人才,带走了经验,也暴露了苹果在AI战略布局上的被动。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投入。AI不是靠几行代码就能追赶的赛道,它需要海量资金、长期积累和顶级人才。仅看数据:OpenAI今年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烧掉1150亿美元;Anthropic最新一轮融资130亿美元,估值高达1830亿;Meta在过去几个月豪掷数十亿美元抢夺顶尖研究者,并向Scale AI投资超140亿美元。而苹果,尽管财大气粗,却始终没有公布其AI专项预算,也没有像其他巨头那样高调收购AI初创公司或建立独立AI实验室。

这或许反映了苹果一贯的风格:低调、谨慎、追求完美控制。他们宁愿慢一点,也不愿像某些公司那样急于推出半成品。但问题是,在AI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慢一步可能就是落后一代。当竞争对手已经让用户习惯于“AI无处不在”的体验时,苹果还在解释“我们的芯片更适合跑模型”,这种落差感只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