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0量子比特塞进一毫米!光镊巨阵炸翻全球纪录


量子计算机将需要大量的量子比特来解决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挑战性问题。与经典比特不同,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存在于两种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叠加。量子物理学的这种怪癖使量子计算机有可能比经典计算机更好地执行某些复杂的计算,但这也意味着量子比特是脆弱的。

为了弥补这一点,研究人员正在构建带有额外冗余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以纠正任何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将需要数十万个量子比特。

在物理学的江湖里,有个让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的终极擂台——建造量子计算机。咱现在的经典计算机,它的“比特”就像个老式开关,不是“开”就是“关”,不是0就是1,老实巴交,一板一眼。可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简称qubit),那简直就是个修仙的!它能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好比说一个陀螺,在你没看它的时候,它既能顺时针转又能逆时针转,这种“脚踩两只船”的本事,让量子计算机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时,能像千手观音一样同时挥舞无数种可能性,速度指数级飙升。

但问题来了,这量子比特啊,本事大,脾气也大,娇气得像林黛玉。周围环境一丁点风吹草动——比如温度波动、电磁干扰,甚至你多看它两眼(测量效应),都可能让它那神奇的叠加态“坍缩”,瞬间变回普通的0或1,这就叫“退相干”。

所以,量子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师们,天天干的活儿,就跟在一间满是精密瓷器的店里试图指挥大家跳广场舞差不多,得小心翼翼,还得想办法在个别瓷器偶尔被碰碎时(错误发生),能立马从仓库里拿出备用的补上(纠错)。

这就需要极大的冗余——也就是需要海量的量子比特,组成阵列,让它们互相协作、彼此监督纠错。专家们估计,真要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没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量子比特撑场面,那是想都别想。

于是乎,全球各大实验室和科技巨头们,就展开了一场无声的“量子比特军备竞赛”。大家各显神通,有的用超导电路(像谷歌、IBM),有的用被困在电磁场里的离子(离子阱方案),还有的,就像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加州理工学院曼努埃尔·恩德雷斯教授带领的团队,剑走偏锋,选择用“中性原子”。啥叫中性原子?就是不带电的、老老实实的原子,比如他们用的铯原子。怎么控制这些“佛系”粒子呢?他们祭出了法宝——“光镊”。

“六千层煎饼”的诞生
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正上演着一场极致的光影魔术。凌晨四点,加州理工的地下实验室里,灯比星星还亮。  恩德雷斯教授,这位量子领域的“老船长”,带着他手下的三位研究生“大将”——汉娜·马内奇、乡平圭兵卫和埃利·巴塔耶,捣鼓出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大玩意儿:一个由6100个中性原子量子比特组成的庞大阵列!

博士后汉娜·玛内奇端着一杯冷掉的蓝瓶咖啡,像给皇帝送奏折似的,小心翼翼把一张A4纸贴到激光台前的白板上。  
纸上只有一行手写大字:今天,我们要把六千个“小妖精”同时塞进一个毫米大的“煎饼”里。  
她口中的“小妖精”就是铯原子,而“煎饼”是光镊阵列——比头发丝还细一千倍的激光格点。  

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锅“量子煎饼”,比前任记录整整多出十倍。  

汉娜的导师曼努埃尔·恩德雷斯教授踱过来,拍拍她的肩:“别紧张,煎饼煳了我们可以再摊,但第一次香气必须让全世界闻到。”  

这量子煎饼规模有多大?这么说吧,之前同类技术的世界纪录,还停留在几百个量子比特的水平。他们这一下,直接把天花板捅到了六千多,堪称从“村级小路”跃升到了“六车道高速公路”!而且,关键不在于单纯的数量堆砌,更在于他们做到了“多快好省”里的“多”和“好”的完美结合。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就在于那12,000道高度聚焦的激光束——也就是“光镊”。你有一支神笔,能画出无数条看不见的、极其纤细的“光线手指”,这些手指能精准地伸进真空腔里,像拈起一颗颗微小的芝麻粒一样,把一个个铯原子从背景气体中“捏”出来,然后按照严格的网格阵型,稳稳地固定住。

最终,他们成功地用这些激光镊子,“握住”了6100个原子。整个阵列排列成一个圆盘,直径大约一毫米——别看物理尺寸不大,在量子世界里,这已经是超级大都会的规模了!

“在监控屏幕上,我们真的能看到每一个量子比特,就像一个个发光的小针尖,”研究生汉娜·马内奇描述这景象时,估计眼里都闪着光,“那简直就是大规模量子硬件的一幅壮丽星图!”可不是嘛,六千多个光点井然有序,这不就是物理学家们用激光亲手“编织”出的一张量子比特“星光地毯”吗?这画面,想想就够科幻的。

量子界的“马拉松”与“平衡术”

光有数量,那是虚胖。在量子计算这个行当,质量(或者说“相干时间”)才是王道。你抓了六千多个原子,结果每个都像得了“多动症”,叠加态维持不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崩溃了,那这阵列也就是个华丽的摆设,中看不中用。

恩德雷斯团队这次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仅在规模上破了纪录,在质量上也实现了飞跃!他们让这6100个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平均维持了约13秒钟。
可别小看这13秒,在瞬息万变的量子世界里,这几乎相当于人类跑完了马拉松!相比之前类似阵列只有一两秒的相干时间,他们足足提升了近十倍!
与此同时,他们操纵单个量子比特的准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9.98%

“通常认为,规模上去了,质量就可能下来,”研究生乡平圭兵卫解释道,“但我们的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没有质量,量子比特再多也是白搭。现在我们证明了,我们既能拥有数量,也能保证质量。” 这话说得,底气十足!

更绝的是,他们还能在保持原子处于脆弱叠加态的同时,像玩华容道一样,把这些原子在阵列里挪来挪去,移动距离达到数百微米。这可了不得!
汉娜打了个非常生活化的比方:这任务就像让你端着一满杯水跑步,既不能跑太慢耽误事,又不能跑太快把水晃出来。
“试图移动原子同时保持叠加,就像小心控制速度和平衡,既要把水(量子态)送到目的地,又不能让它洒了(退相干)。”

这种“量子搬运”的能力,是中性原子方案的一大优势。相比于超导量子比特那种需要精密布线、一旦做好就难以移动的“固定电路”,中性原子像是一支可以随时调遣的“快速反应部队”,能更灵活地重新配置,这对于未来实现高效的纠错算法至关重要。

量子纠错与“纠缠”之力

当然,建造6100个高质量的量子比特阵列,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关键一步,远非终点。用研究生埃利·巴塔耶的话说,真正的挑战在于“量子纠错”。由于量子世界有个古怪的“不可克隆定理”——你无法完美复制一个未知的量子态(就像无法完美复印一个原版肥皂泡),所以量子计算机的纠错不能像经典计算机那样简单粗暴地备份数据。它需要更精巧的策略,利用多个物理量子比特来编码一个“逻辑量子比特”的信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监督来发现和纠正错误。

恩德雷斯团队的这个大型、高质量且可移动的原子阵列,为实现这种复杂的量子纠错提供了理想的“沙盘”。下一步,他们计划让这些原子之间产生“纠缠”。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神秘也最强大的现象之一,简单说就是让两个或多个粒子心灵感应、命运与共,无论相隔多远,对一个粒子的操作会瞬间影响另一个。这就像是把六千多个独立的士兵,通过一种神奇的“量子契约”,变成了一支心念合一、动作协调的超级军团。

只有实现了大规模纠缠,量子计算机才能真正开始发挥其超越经典计算的洪荒之力,进行完整的量子模拟和计算。它的终极梦想,是成为一座“自然模拟器”,去探索那些在真实实验室里难以企及的物理现象,比如新奇的物态、高温超导的机制,甚至是时空本身的量子结构。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机器,它能以一种只有量子力学才能教会我们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宇宙。”汉娜·马内奇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量子物理研究者的心声。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勇敢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