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正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上演的“内存风暴”:全球内存市场已经进入“供不应求”的临界点,三大原厂——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正在集体采取“惜售”策略,而市场普遍预期,DRAM和NAND快闪记忆体的报价将在第四季度一口气上涨10%到20%!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连三星、SK海力士这种全球顶级大厂都开始“捂货不卖”了?答案就藏在两个字里:AI。
没错,就是现在席卷全球的AI浪潮。过去一年,以OpenAI为代表的大型人工智能公司疯狂扩张,他们需要海量的高性能服务器来训练和运行模型。而这些AI服务器,对内存的需求是传统服务器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特别是高带宽、低延迟的DDR5 DRAM,几乎成了AI数据中心的“血液”。
报道中提到,全球云端服务供应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SP,比如微软Azure、亚马逊AWS、谷歌云、Meta,还有中国的阿里云、腾讯云等)已经大幅上修2026年的AI服务器采购计划。更夸张的是,有些订单甚至提前锁定了2026年全年的交付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存原厂现在手上的产能,根本不够用。
我们来看一组关键数据:今年上半年,三大原厂的库存去化速度远超预期。原本以为市场还在缓慢复苏,结果AI需求像海啸一样扑过来,库存瞬间见底。现在原厂的仓库几乎是“空的”,但新订单却像雪片一样飞来。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当然不会傻傻地低价出货——他们开始控制出货节奏,延后报价,甚至直接暂停报价,这就是业内俗称的“惜售”。
什么叫“惜售”?简单说,就是明明有货,但我不急着卖,我要等价格涨得更高再出手。这种策略在半导体行业并不罕见,通常出现在供需关系逆转的关键节点。而这一次,三大巨头同步行动,说明他们对后市极度看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RAM的利润结构比NAND更好,原厂们纷纷把宝贵的晶圆产能优先分配给DRAM。结果呢?DRAM价格涨得更快,而NAND因为产能被挤压,也开始跟着涨价——这就是所谓的“排挤效应”。一个涨,带动另一个涨,整个内存市场全面升温。
以往每年第四季度,因为消费电子进入淡季,内存价格往往会小幅回调。但今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李娟萍在报道中明确指出:今年第四季DRAM价格不仅不会降,反而会大幅上涨。其中,主流的DDR4内存涨幅预计超过10%到20%,而更先进的DDR5产品,涨幅也在15%到20%之间。至于NAND快闪记忆体,虽然起步涨幅约10%,但不排除最终单季涨幅也冲上20%。
这还不是全部。就在10月1日,OpenAI的执行长山姆·奥特曼亲自飞到韩国首尔,不仅拜会了韩国总统李在明,还分别与三星和SK海力士的高层举行了闭门会议。会后,OpenAI直接宣布:与这两家内存巨头签署合作意向书,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扩产DRAM,目标是在2029年达到每月90万片晶圆的产能,专门供应给OpenAI正在全球建设的“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
各位,90万片晶圆是什么概念?这几乎是目前全球高端DRAM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全部锁定给AI使用。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消费电子能分到的高端内存会更少,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这场涨价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转变。AI带来的算力需求是长期且刚性的,CSP的订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内存产业已经正式进入新一轮的“涨价循环”。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明年新上市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高端手机,内存成本会上升,终端售价很可能跟着涨。其次,云服务、AI工具的使用成本也可能提高,因为数据中心的硬件支出大幅增加。最后,如果你是投资者,内存股——比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甚至台湾的南亚科、华邦电等——可能将迎来一波强劲的业绩成长期。
美光已经率先行动。据报道,该公司最近恢复报价,直接对DRAM和NAND全线产品上调价格,涨幅“20%起跳”,明显是在试探市场的承受底线。而市场反应如何?订单照接不误!这说明下游厂商宁愿接受高价,也不敢冒断供的风险。
总结一下整个逻辑链:AI爆发 → CSP疯狂下单 → 原厂库存见底 → 产能供不应求 → 原厂惜售控价 → DRAM/NAND全面涨价 → 涨价周期开启 → 2025年底至2026年迎来产业高峰。
这不是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李娟萍的这篇报道,就像一记警钟,提醒所有人:内存的黄金时代,可能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消费者、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必须为这个“更贵的内存时代”做好准备。
最后再强调一次:三大内存巨头集体惜售,不是炒作,不是谣言,而是基于真实订单和产能数据的理性决策。当全球最聪明的AI公司都在抢内存,当OpenAI亲自下场签长期产能协议,你就该明白——这场涨价,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