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架构决策:CORE开源神器提供时序知识图谱


core是开源“核心记忆”插件,为Claude Code赋予跨会话长期记忆能力,通过时序知识图谱记录架构决策,显著提升开发效率与代码一致性。点击标题

CORE:用于Claude、Cursor、ChatGPT和所有AI工具的统一记忆层。

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你辛辛苦苦跟AI解释了一整套代码架构、设计思路、命名规范,结果一关页面,它全忘了!下次打开,又得从头讲起,像在教一个失忆的实习生。这不是浪费生命吗?但现在,这一切彻底改变了!

最近,一位技术极客开发者搞出了一个叫“核心记忆”(CORE Memory)的神器,专门给Claude Code装上了“长期记忆插件”。以前,Claude虽然超级听话、指令执行精准,但它有个致命短板——没有记忆!你今天教它用的是PostgreSQL,明天它就问你:“我们数据库用的是啥?”简直让人抓狂。

但这位开发者不认命。他之前为了给AI加上记忆功能,不得不手动搭建一堆子代理、钩子函数,过程繁琐到想放弃。可就在Claude Code插件系统正式上线后,他灵机一动,把整个“核心记忆”系统打包成了一个插件。现在,安装它只需要三行命令,三分钟搞定,比泡一碗泡面还快!

第一步,添加插件市场:输入命令“/plugin marketplace add https://github.com/RedPlanetHQ/redplanethq-marketplace.git”;

第二步,安装核心记忆插件:“/plugin install core-memory@redplanethq”;

第三步,通过MCP认证,登录或注册CORE账号完成授权。

搞定!接着,你只要运行“/core-memory:init”,它就会自动扫描你的整个代码库,提炼出关键架构、模块关系、命名习惯,甚至历史决策逻辑,全部存进它的“长期记忆”里。

这意味着什么?

举个例子:以前你想让AI帮你修改一个用户服务模块,你得先花十分钟解释:“这个服务最早是用Express写的,后来因为性能问题迁到了Fastify,中间还因为权限模型重构过两次……”

现在呢?你直接说:“回忆一下用户服务的设计背景。”AI立刻调出完整上下文,知道你为什么放弃JWT改用OAuth2,为什么把数据库从PostgreSQL换成Supabase——不仅记得“做了什么”,更记得“为什么这么做”。

这背后的技术叫“时序知识图谱”(Temporal Knowledge Graph)。它不像普通笔记那样只记录当前状态,而是像一个会思考的工程师,把每一次技术选型、架构调整、bug修复的时间线、原因、权衡都串起来。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你团队的“活体维基”——越用越懂你,越用越精准。

更厉害的是,这套系统已经在LoCoMo基准测试中拿下了88.24%的记忆召回准确率!

LoCoMo是什么?
它是专门衡量AI长期记忆能力的权威测试,能在这个测试里拿高分,说明它真的记住了、理解了,而不是瞎猜。

LoCoMo专门用来考验AI“长期记忆+逻辑推理”能力的超级难题。整个测试包含10段超长对话,每段对话超过300轮,总共1540个问题,覆盖四大维度:单跳回忆(比如“你最喜欢的前端框架是什么?”)、多跳推理(比如“你们团队还有谁在用React?”)、时间线理解(比如“你什么时候从Vue转到Next.js的?”)以及开放域知识整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AI界的“记忆高考”——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如何在混乱、矛盾、不断演化的对话流中,精准提取并关联信息。

而CORE在这场考试中,单跳回忆91%、多跳推理85%、时间理解88%、开放域71%,综合88.24%——这不仅是数字,更是对“个体化记忆系统”可行性的强力证明。要知道,过去大多数AI的记忆,不过是临时缓存或静态数据库,换个聊天窗口就清零,换个项目就得重新解释一遍“我为什么不用Webpack”。但CORE不一样,它试图模仿人类记忆的本质:混乱、叙事化、充满矛盾却又能自我调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给“个人”建记忆这么难?

因为人类的记忆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表格。你可能去年疯狂吹捧Rust,今年却因为项目 deadline 又回到Python怀抱;你搬到了杭州,但远程办公让你的工作节奏没变;你嘴上说讨厌Kubernetes,但团队规模一扩大,你又默默部署了集群。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构成了真实的你。而传统数据库只会记录“最新状态”,把历史覆盖掉,结果AI永远只能看到你今天的切片,看不到你一路走来的轨迹。

CORE的突破
就在于它不只存“事实”,更存“故事”和“演变”。

它的记忆构建分四个阶段:
首先是标准化(Normalization),把杂乱的聊天记录、文档、日志整理成有上下文关联的语义块;

接着是知识抽取(Extraction),识别出人、工具、项目、决策等实体,并打上时间戳和来源;

然后是冲突解析(Resolution),当你说“我再也不用TypeScript了”和三个月后“新项目必须用TS”同时存在时,系统不会粗暴覆盖,而是保留两个观点,并记录转变的背景;

最后是图谱融合(Graph Integration),把这些碎片编织成一张带时间轴的知识图谱,让每个事实都能回溯到它诞生的情境。

举个例子:当你某天问CORE,“我们为什么选Next.js而不是Nuxt?”系统不会只回答“因为SSR性能好”。它会调取你团队当时的讨论记录、技术选型会议纪要、甚至你吐槽Vite打包慢的那条Slack消息,综合告诉你:“2024年3月,因SEO需求提升,且团队已有React经验,同时Next.js 14的App Router解决了你之前担心的路由复杂问题——这些共同促成了迁移决策。”这才是真正有上下文的回忆。

而在回忆调用阶段,CORE更是玩出了花。它同时启动关键词搜索、语义向量检索和图谱路径遍历三重机制。比如你问“上次部署失败的原因?”,它不仅能找到“部署失败”这个关键词,还能通过语义理解关联到“CI/CD超时”“Docker镜像拉取异常”等近义表述,再顺着“项目A → 部署流水线 → 2025年1月”这条图谱路径,精准定位到那次凌晨三点的故障复盘。之后,系统还会智能重排结果,过滤掉过时或低可信度的信息,最终输出既有事实陈述又有原始上下文的完整回答。

开发者团队实测几周后发现,AI写出来的代码不仅符合现有规范,还能主动规避历史踩过的坑,比如自动避开某个已知的并发漏洞模式,或者沿用团队约定的错误处理风格。

而且,这位开发者非常硬核——他不仅开源了整个项目,还允许你自建私有服务器!如果你对数据隐私有极高要求,完全可以在自己内网部署“核心记忆”系统,所有代码上下文、决策记录都留在本地,绝不外泄。项目地址就放在GitHub上,名字叫RedPlanetHQ/core,任何人都能免费下载、审查、改进。这种开放精神,才是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

这位开发者是RedPlanetHQ团队的核心成员,长期深耕AI工程化与开发者工具领域。他深知现代软件开发的痛点:知识碎片化、上下文丢失、新人上手慢、老员工离职带走“隐性知识”。所以他才决心打造一个能“记住一切”的AI协作者。他的目标不是取代程序员,而是让程序员从重复解释中解放出来,专注真正有创造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