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生产全球约60%的稀土,并掌控着高达90%的稀土加工环节——这意味着,从矿石到高纯度稀土金属,全球绝大多数关键环节都牢牢攥在中国手中。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在高科技、国防、新能源等关键产业上始终面临“卡脖子”的风险。正因如此,近年来美国正全力加速构建本土稀土供应链,试图打破这一战略依赖。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美国稀土产业正在悄然成型的“突围版图”。
首先登场的是MP Materials(中文常称“MP材料”),这家企业堪称当前美国稀土领域的“扛把子”。它不仅拥有全美唯一在产的稀土矿山——加州芒廷帕斯矿(Mountain Pass),更正在大举投资建设本土的稀土分离与加工设施。过去,MP材料虽然能开采稀土矿,但精炼环节仍需送往中国处理。如今,它正加速推进从矿石到磁材的垂直整合,目标是在美国本土实现“从矿山到磁铁”的完整闭环。这一进展,对美国摆脱对中国稀土加工依赖具有里程碑意义。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稀土公司(USA Rare Earth,简称“美稀”)和国际稀土公司(International Rare Earths,简称“国稀”)。这两家属于典型的“勘探先锋”,目前尚未进入量产阶段,但正在全美范围内积极勘探和验证新的稀土矿藏。美稀聚焦于得克萨斯州的圆顶矿床(Round Top Project),该矿不仅富含轻稀土,还含有对永磁电机至关重要的重稀土元素。而国稀则在科罗拉多等地布局多个潜力项目。它们虽处早期,却是未来美国稀土资源“多点开花”的关键种子。
再来看两家志在打造“一体化”稀土企业的玩家:Circolo Minerals(中文可译为“环矿资源”)和Texas Mineral Resources(“得州矿产资源”)。这两家公司不满足于仅仅挖矿,而是从一开始就规划了从开采、选矿到冶炼、分离的完整产业链。尤其是得州矿产资源,与美稀有深度合作,正致力于将圆顶项目打造成美国首个具备重稀土生产能力的本土基地。这种“全链条自给”的战略思路,正是美国政府最希望看到的产业形态。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American Resources Corporation(“美资资源”)。这家公司走的是一条“变废为宝”的创新路径——它不挖新矿,而是从废弃的煤矿和煤灰中提取稀土元素。美国拥有庞大的煤炭工业遗产,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中其实含有可观的稀土资源。美资资源通过专有技术从中回收稀土,不仅成本更低、环保压力更小,还能快速形成供应能力,堪称“弯道超车”的典范。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Energy Fuels(“能源燃料公司”),股票代码UUUU。它是目前美国极少数已实现稀土分离规模化运营的企业之一。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与MP材料合作,开始在美国本土进行稀土氧化物的初步分离。如今,它正进一步扩大产能,并探索从独居石等副产品中提取稀土的路径。在加工环节极度稀缺的美国,能源燃料公司的存在,犹如沙漠中的绿洲。
最后,还有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不容忽视——Innovative Processing Solutions(“创新加工方案”,简称IPS)。这家公司专注于开发新一代稀土精炼技术,目标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升回收率。传统稀土分离工艺高污染、高成本,而IPS希望通过化学工程和流程优化,打造更清洁、更经济的本土加工方案。一旦技术成熟并商业化,将极大加速美国稀土加工能力的扩张。
综上所述,美国稀土产业正从“单一矿山依赖”走向“多元布局、技术驱动、全链整合”的新阶段。虽然目前整体产能和成熟度仍远不及中国,但政策支持(如《国防生产法》拨款)、资本涌入(包括国防部和能源部的直接资助)以及企业协同,正在快速填补空白。这场“稀土自主化”竞赛,不仅关乎经济安全,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科技主导权的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