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科学家真的让人“用屁股呼吸”了!从搞笑诺贝尔奖的“耻辱柱”到真实人体试验成功,这项听起来像段子的医学突破,竟然可能在未来拯救无数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深扒这项颠覆常识的“肠内通气”技术——它到底靠不靠谱?怎么做到的?背后又有哪些硬核科学逻辑?别划走,这可能是你今年听过最离谱、却又最真实的医学奇迹!
先说说这个研究的来龙去脉。2024年,一群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因为“发现很多哺乳动物能通过肛门呼吸”而荣获了著名的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这个奖专门颁给那些“先让人发笑、再引人深思”的研究。当时很多人觉得这纯粹是哗众取宠,但谁也没想到,这群科学家根本没在开玩笑——他们是真的在认真探索一种全新的生命支持方式。
主导这项研究的是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和日本大阪大学的联合团队,核心人物是竹内孝典(Takanori Takebe)博士。这位竹内博士可不是什么“怪咖科学家”,而是国际知名的再生医学与器官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用创新方法解决器官衰竭问题。他此前就因在体外培育微型肝脏、利用肠道辅助呼吸等前沿研究而广受关注。这次“肛门供氧”项目,正是他团队多年探索的延续。
那么问题来了:人真的能用屁股“呼吸”吗?答案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但这里的“呼吸”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用肺吸气,而是一种叫做“肠内通气”(Enteral Ventilation)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富含氧气的特殊液体,通过肛门灌入肠道,让肠道黏膜吸收氧气,再输送到血液中,从而绕过受损的肺部,维持身体基本供氧。
你可能会觉得这太离谱了,但自然界早有先例。研究人员最初是从一种生活在缺氧水域的“泥鳅鱼”身上获得灵感的。这种鱼在水中氧气不足时,会浮到水面吞下空气,然后通过肠道吸收氧气来补充鳃的供氧不足。既然鱼类能这么做,哺乳动物呢?他们先在小鼠、猪等动物身上做实验,结果发现——真的可以!动物在严重缺氧状态下,通过直肠注入含氧液体后,血氧水平明显回升,存活率也显著提高。
有了动物实验的基础,团队决定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人体试验。2025年,他们在日本招募了27名20到4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全球首例“肠内通气”人体安全性测试。注意,这次试验的目的不是看它能不能救命,而是看“人能不能受得了”——毕竟把1500毫升液体从肛门灌进去,还要憋住整整60分钟,听起来就让人菊花一紧。
实验中使用的液体叫“全氟十氢化萘”(Perfluorodecalin),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惰性液体,具有极强的携氧能力,医学上早用于血液替代品或眼科手术。不过这次注入的是“未充氧”的版本,主要是为了测试耐受性。结果令人惊喜:20名志愿者成功坚持了60分钟,仅有轻微腹胀和不适,没有严重副作用。更关键的是,肝肾功能、血液指标全部正常,说明这种操作在生理上是安全的。
竹内博士强调:“这是首次在人类身上获得的数据,目前仅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并未验证其供氧效果。但有了这个基础,下一步就可以测试真正充氧后的液体能否有效提升血氧水平。”
为什么这项技术如此重要?因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新冠重症等导致肺功能衰竭,传统呼吸机有时根本来不及或无法维持足够供氧。如果“肠内通气”能作为临时替代方案,就能为肺部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甚至在急救现场、战场、偏远地区等缺乏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场景下,成为救命的“Plan B”。
当然,这项技术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第二阶段试验,精确测量需要多少体积的充氧液体、灌注多长时间,才能有效提升人体血氧浓度。同时还要解决操作标准化、设备便携化、长期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
但无论如何,从“搞笑诺贝尔奖”到真实人体试验成功,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它再次证明:科学的边界,往往藏在那些被嘲笑的“荒诞”想法背后。今天你觉得是笑话,明天可能就是救命的神技。
最后再聊聊竹内孝典这位科学家。他1981年出生于日本,年少成名,30岁出头就成为大阪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后来赴美加入辛辛那提儿童医院,专注于器官再生与替代疗法。他坚信“人体自带备用系统”,比如肠道不仅能消化,还能在极端情况下承担部分呼吸功能。这种跳出传统框架的思维,正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
所以,别再嘲笑“屁股呼吸”是无厘头了。在生死关头,尊严或许可以暂时放下,而科学,永远值得敬畏。
Cell论文:https://www.cell.com/med/abstract/S2666-6340(25)0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