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制造的世界里,有一项看似“破坏性”却极其精密的关键工艺:刻蚀(Etching)。它不是简单地“挖掉”材料,而是像一位顶级雕刻师,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在硅片上精准地“削”出纳米级的电路结构。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拆解这项决定芯片性能与良率的核心技术,带你从湿法刻蚀到干法刻蚀,再到原子层刻蚀(ALE),层层深入,看懂现代半导体制造的“刀锋艺术”。
首先,刻蚀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把晶圆(wafer)表面不需要的材料去掉,只留下设计好的电路图案。
这听起来容易,但要在几纳米的尺度上做到精准无误,堪比在头发丝上雕刻故宫。
刻蚀主要分两大类:
一种叫“图形刻蚀”(patterning etching),就是只在特定区域去除材料,比如把光刻胶或硬掩模上的图案“复制”到下面的薄膜上;
另一种叫“整面刻蚀”(blanket etching),顾名思义,就是把整个晶圆表面的薄膜一次性去掉,比如背面减薄工艺中就常用到。
但更关键的分类,是按工艺特性来分: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
湿法刻蚀,顾名思义,是在液体化学溶液中进行的。它通常在常温下操作,不需要真空腔体、射频电源或复杂的气体输送系统,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一度是早期芯片制造的主力。然而,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各向同性(isotropic)。
什么意思?就是它不仅往下“挖”,还会往两边“掏”,形成所谓的“底切”(undercut)。在微米级时代这还能接受,但一旦进入3微米以下工艺,这种横向侵蚀就会导致图形失真、线条倒塌,根本无法满足高密度集成的需求。于是,干法刻蚀——尤其是等离子体刻蚀——逐渐成为主流。
不过,湿法刻蚀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它在某些关键环节依然不可替代。比如,二氧化硅(SiO₂)的刻蚀常用稀释的氢氟酸(HF),比例通常是6:1或10:1。为什么不用1:1?因为太猛了!反应速度太快,根本控制不住均匀性和速率。而10:1的HF溶液还能用来清除硅片表面的天然氧化层,是清洗工艺中的常客。
单晶硅的刻蚀则多用于形成晶体管之间的隔离区,而多晶硅刻蚀则用来制作栅极电极和局部互连。它们通常用硝酸(HNO₃)和氢氟酸的混合液。这里有个巧妙的化学循环:硝酸先把硅氧化成二氧化硅,HF立刻把这层氧化物溶解掉,暴露出新的硅表面,再被硝酸氧化……如此往复,硅就被一层层“吃”掉。
氮化硅(Si₃N₄)的刻蚀则常用磷酸(H₃PO₄),因为反应生成的硅磷酸盐和氨气都能溶于水,不会留下残渣,非常适合做绝缘层的图形化。
至于金属刻蚀,早期铝金属化工艺常用磷酸、醋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但随着工艺进步,这种湿法铝刻蚀现在更多用于评估物理气相沉积(PVD)铝膜的质量,而非实际图形制作。
有趣的是,半导体工程师曾经梦想彻底“干掉”所有湿法工艺,实现全干法制造。但随着化学机械抛光(CMP)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普及,湿法步骤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湿法刻蚀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它能精准地只刻一种材料而不伤及其他,还能通过刻蚀速率反推薄膜质量,这使得湿法设备在先进制程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干法刻蚀又是如何工作的?它用的是气态化学试剂,在真空腔体中通过射频放电产生等离子体。高能电子撞击气体分子,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扩散到晶圆表面并被吸附,同时,带电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垂直轰击表面,不仅物理溅射材料,还打断表面原子的化学键,极大提升反应效率。
整个过程包括:通入刻蚀气体→稳定腔压→射频激发等离子体→自由基生成→扩散吸附→离子轰击促进反应→生成挥发性产物→排出腔体。这一套流程,实现了高度可控的各向异性刻蚀,也就是“只往下挖,不往两边掏”,完美保留光刻定义的图形。
在实际生产中,刻蚀工艺有五大核心控制参数。第一是刻蚀速率(Etch Rate),即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材料厚度,计算公式很简单:(初始厚度-最终厚度)÷刻蚀时间。第二是均匀性(Uniformity),必须确保整片晶圆上各点的刻蚀速率一致,否则会导致器件性能差异。工程师会在晶圆上选多个测试点,统计刻蚀速率的标准差来评估。
第三是选择比(Selectivity),也就是目标材料与掩模或下层材料的刻蚀速率之比。比如,刻蚀二氧化硅时,我们希望它比光刻胶快很多,这样胶还没被吃掉,下面的膜就已经刻完了。选择比越高,工艺窗口越宽,良率越有保障。
第四是刻蚀形貌(Profile),这是决定后续工艺成败的关键。理想状态是垂直侧壁——光刻胶多宽,刻出来的沟槽就多宽,没有关键尺寸(CD)损失。但现实中,由于离子角度、聚合物沉积等因素,可能出现锥形、倒锥形甚至弯曲侧壁,影响后续薄膜沉积的覆盖性。
第五是过刻蚀(Over-etch)和残留(Residue)。因为膜厚和刻蚀速率在晶圆上总有波动,为确保最厚区域也被完全刻穿,必须多刻一段时间,这就是过刻蚀。但如果过刻不够,或者表面拓扑复杂(比如有深沟槽),就可能在侧壁或底部留下残留物,导致短路或接触不良。
说到前沿技术,就不得不提原子层刻蚀(Atomic Layer Etching, ALE)。这是一种能以单原子层精度去除材料的技术,平均速率只有约0.1纳米/分钟,慢得惊人,但准得可怕。ALE分两种模式:“离子后置”和“离子前置”。
在“离子后置”模式中,先通入氯气(Cl₂)、氧气(O₂)或氟仿(CHF₃)等等离子体,让活性基团与表面原子反应形成自限性吸附层——一旦表面饱和,反应自动停止。接着用氮气或氩气吹扫未反应的气体,最后用氩离子(Ar⁺)轰击,把这层反应产物“敲”下来。整个过程像剥洋葱,一层一层,绝不超量。
而“离子前置”则是先用离子轰击表面,让材料发生结构改变或注入,再通入反应气体把改性层去除。两种方式各有适用场景,但共同目标都是实现原子级精准控制,为2纳米甚至更先进节点铺路。
最后聊聊市场格局。
在全球刻蚀设备领域,美国泛林集团(Lam Research)稳居龙头,日本东京电子(TEL)和美国应用材料(AMAT)紧随其后。
而在湿法设备方面,由于结构相对简单,加上先进制程对洁净度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台湾的多家企业如弘塑科技(GPTC)、辛耘企业(Scientech)、盛宏半导体(SHT)和均华精密(GPM)也强势崛起,逐步打入国际供应链。
本文内容基于半导体制造领域的经典工艺原理与行业实践整理而成。作者长期从事集成电路工艺集成与设备技术研究,曾在国际一线晶圆厂参与先进逻辑与存储芯片的开发,对刻蚀、薄膜沉积及清洗等前道工艺有深入理解,并持续关注原子级制造等前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