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纳米级绣花针:先进芯片制造核心技术

原子层沉积(ALD)虽成本高昂、速度缓慢,却因纳米级精度与优异保形性,成为先进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尤其在high-k介质、3D NAND与GAA结构中扮演关键角色。

原子层沉积:芯片制造里最贵却最不可或缺的“纳米绣花针”

在当今半导体制造的世界里,有一种技术,它不像光刻机那样声名显赫,也不像刻蚀机那样频繁出现在新闻头条,但它却是先进芯片得以存在的幕后英雄——它就是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称ALD)。

如果你听说过3纳米、2纳米甚至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这些词,那你一定绕不开ALD。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项“贵得有道理”的尖端工艺,看看它到底凭什么在晶圆厂里占据一席之地,又为何被称为“纳米级绣花针”。

首先,什么是原子层沉积?

简单来说,ALD是一种通过逐层“搭积木”的方式,在基底表面沉积超薄薄膜的技术。它不是一次性喷上去一大层,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精确控制的化学循环,每次只“长”出一个原子层的厚度。

整个过程就像在微观世界里一针一线地绣花,每一针都精准无误,绝不重叠、绝不遗漏。

这种“自限性化学吸附”机制,是ALD最核心的原理——前驱体A进入反应腔,只与表面未被占据的位置发生反应,一旦表面饱和,再多的前驱体也无济于事;接着用惰性气体(比如氩气或氮气)把多余的气体和副产物吹走;然后前驱体B进来,与已经吸附的A反应,形成我们想要的固态薄膜;再吹一次气,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反复,一层又一层,直到达到目标厚度。

正因为这种“一次只长一层”的特性,ALD能实现无与伦比的膜厚控制精度——误差可以控制在单个原子级别。同时,它还能在极其复杂的三维结构上实现完美的保形覆盖(conformality),哪怕是在高深宽比的沟槽、孔洞或FinFET鳍片之间,也能均匀成膜。这是其他沉积技术,比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难以企及的。

说到CVD,就不得不提成本问题。ALD设备是目前所有沉积设备中最昂贵的,价格通常是CVD设备的数倍。

正因如此,在一座月产能3万片晶圆(30K wpm)的先进晶圆厂里,ALD设备在整个沉积设备中的占比通常只有“低两位数百分比”——也就是说,不到20%。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恰恰相反,越是关键、越是精细的步骤,越离不开ALD。

那么,ALD到底能沉积哪些材料?范围非常广!

从基础的二氧化硅(SiO₂)和氮化硅(Si₃N₄),到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氮化铝(AlN)、氮化镓(GaN)和氮化铟(InN),再到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如氧化铝(Al₂O₃)、二氧化钛(TiO₂)、氧化锆(ZrO₂)、氧化铪(HfO₂)、五氧化二钽(Ta₂O₅)和氧化镧(La₂O₃),统统都能用ALD搞定。

更厉害的是,连金属氮化物——比如氮化钛(TiN)、氮化钽(TaN)、五氮化三钽(Ta₃N₅)、氮化铌(NbN)和氮化钼(MoN)——这些在MOSFET晶体管中用作栅极或阻挡层的关键材料,也能通过ALD精确沉积。

当然,ALD也不是没有缺点。最大的两个短板就是:沉积速度慢、气体利用率低。

典型的ALD沉积速率只有每分钟10纳米左右,而PECVD动辄能达到每分钟800纳米。这意味着,如果要沉积几十或上百纳米的厚膜,用ALD根本不现实。所以,ALD主要用在那些对厚度要求极薄(通常低于10纳米)、但对均匀性和保形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比如,在DRAM存储电容中,high-k介质层必须又薄又均匀,否则电容性能会大打折扣;在FinFET或GAA晶体管中,high-k金属栅结构需要在纳米级的鳍片或纳米片表面完美覆盖;在3D NAND闪存中,那些层层堆叠的字线(word line)结构内部有成百上千个高深宽比的孔洞,只有ALD才能确保每一层介质或阻挡层都均匀无缺。可以说,没有ALD,就没有今天的3D NAND和GAA晶体管。

更前沿的是“选择性原子层沉积”(Selective ALD,简称SALD)。这可不是普通ALD,它能“认准”特定材料表面进行沉积,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根据材料组合的不同,SALD可分为四类:介质在金属上沉积、介质在介质上沉积、金属在介质上沉积、金属在金属上沉积。听起来有点绕?举个实际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3D NAND制造中,有一道关键工艺叫“阶梯蚀刻”(staircase etch),用来形成字线的接触台阶。蚀刻和清洗之后,工程师会先用CVD沉积一层二氧化硅(SiOx),然后把台阶顶部的氧化层去掉,只留下侧壁上的。这时候,SALD就登场了——它能选择性地只在氮化硅(SiN)表面沉积新的SiN层,而不会在旁边的氧化物上生长。这样一来,后续沉积的钨(W)字线接触垫就能获得更宽的“着陆区”,不仅提升电连接可靠性,还能防止钨在高温下“钻”进不该去的地方,造成短路。

这种“指哪打哪”的能力,让SALD成为未来先进制程的关键技术。无论是GAA晶体管、4F²(即每个存储单元仅占4倍最小特征面积)的高密度内存,还是进一步缩小的线宽(pitch scaling),都离不开选择性沉积的加持。目前,全球各大半导体设备巨头都在疯狂投入SALD研发,试图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

说到设备厂商,目前ALD市场的领头羊是荷兰的ASM国际(ASM International),紧随其后的是美国的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再往后是泛林集团(Lam Research)和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简称TEL)。这四家几乎垄断了高端ALD设备市场。

至于中国台湾地区,虽然像志圣(Skytech)这样的本土厂商已在ALD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距离国际一线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短期内还难以构成实质性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近年来也在ALD技术上有所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通过提高前驱体流速来提升吞吐量(throughput)的解决方案,试图缓解ALD沉积速度慢的痛点。虽然尚未大规模商用,但这代表了本地科研机构在高端设备国产化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总结一下,ALD虽然贵、虽然慢,但它在纳米尺度下的精准控制能力,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随着芯片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征尺寸越来越小,ALD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强。它或许不是晶圆厂里数量最多的设备,但绝对是决定芯片性能上限的关键一环。

未来,随着选择性ALD、等离子体增强ALD(PE-ALD)、空间式ALD(spatial ALD)等新技术的成熟,ALD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在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甚至量子器件中,看到更多由ALD“绣”出来的纳米奇迹。



极客辣评

ALD相关概念a股:
目前A股市场中,尚无纯正的ALD(原子层沉积)设备整机制造商,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在ALD设备核心零部件、前驱体材料、薄膜沉积工艺或半导体设备平台集成方面进行布局,被市场视为“ALD相关概念股”。以下是主要A股标的及其与ALD技术的关联逻辑(截至2025年):



1. 北方华创(002371.SZ)  
关联点:国产PVD/CVD/ALD多工艺平台布局  
北方华创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其“立式炉”和“原子层沉积设备”已进入验证或小批量阶段。公司公开披露正在研发热ALD和等离子体增强ALD(PE-ALD)设备,目标用于high-k介质、金属栅及3D NAND等先进制程。虽尚未大规模量产,但已被视为A股最接近ALD整机设备的标的


2. 拓荆科技(688072.SH)  
关联点:薄膜沉积设备龙头,技术路线覆盖ALD  
拓荆科技以PECVD和SACVD(次常压CVD)为主,但其招股书及年报明确提到正在开发ALD技术平台,尤其针对高深宽比结构的保形沉积需求。公司已具备ALD工艺研发能力,并与国内晶圆厂合作推进验证。市场普遍将其纳入ALD概念阵营。


3. 华海清科(688120.SH)  
关联点:CMP设备龙头,延伸至薄膜与清洗集成  
虽主营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但华海清科正拓展“多工艺集成”平台,部分先进封装和3D NAND产线中需ALD与CMP协同。公司虽未直接做ALD设备,但因深度绑定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客户,在ALD相关产线中具备间接协同价值


4. 安集科技(688019.SH)  
关联点:抛光液+前驱体材料潜在布局  
安集科技主营CMP抛光液,但近年来积极拓展半导体材料平台。有市场传闻其在探索ALD用金属有机前驱体(如Hf、Zr类化合物),但尚未有明确产品落地。目前属于材料端潜在ALD概念股,需持续跟踪研发进展。


5. 凯美特气(002549.SZ) & 华特气体(688268.SH)  
关联点:电子特气供应商,提供ALD载气与反应气体  
ALD工艺需高纯氩气、氮气作为吹扫气体,部分反应还需氨气、氧气等。这两家公司是国内电子特气主力供应商,产品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产线,为ALD工艺提供基础气体支持,属上游配套环节。


6. 江丰电子(300666.SZ)  
关联点:靶材+前驱体协同可能  
主营高纯溅射靶材,用于PVD工艺。虽非直接ALD材料,但其在金属薄膜领域的技术积累,使其具备向ALD金属前驱体(如Ti、Ta化合物)延伸的潜力,目前尚处早期探索阶段。


市场提示:
- A股ALD产业链仍处早期发展阶段,多数公司处于技术验证或小批量导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营收贡献
- 真正具备ALD设备量产能力的仍是ASM、应用材料等国际巨头,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但需时间。
-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的技术突破与客户验证进展,这两家是当前A股ALD逻辑最清晰的标的。


总结:A股ALD概念股以设备平台型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科技)为核心,辅以特气(华特气体、凯美特气)和材料(安集科技)等配套企业,整体处于“主题投资+长期成长”阶段,需结合技术进展与订单落地动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