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过“T玻璃”,但它正卡着全球AI芯片的脖子!
啥是T玻璃?简单说,就是一种热胀冷缩特别小的特种玻璃纤维布,专业叫“低热膨胀系数电子级玻璃布”。它可不是普通玻璃,而是高端封装基板——比如BT树脂基板和ABF载板——不可或缺的“骨架”。没有它,AI芯片、GPU、服务器CPU根本没法稳定封装。而过去几十年,这玩意儿几乎被一家日本公司垄断:日东纺(Nitto Boseki)。全球80%以上的高端T玻璃都出自它手,产能扩张又慢,结果呢?从2024年开始,T玻璃严重短缺,直接拖累整个先进封装产业链!
更劲爆的是,这场短缺预计要到2026年年中才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未来一年多,芯片封装厂的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不过好消息是,从2027年起,供应会明显改善——为什么?因为中国厂商终于杀进来了!其中最关键的一家,就是A股上市公司宏和科技(股票代码603256)。最近一份行业报告明确指出:“一家基板供应商已获得中国Grace Fabric(603256.SS)的全力支持。”看清楚,后面那个603256.SS,就是上交所股票代码!所以别再猜了,Grace Fabric就是宏和科技本尊!
这家中国公司到底什么来头?
宏和科技2019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总部在上海,是中国少有的能生产超细、极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企业。过去几年,它一直在死磕高端产品,尤其是T玻璃这种“卡脖子”材料。
现在终于迎来突破:据可靠消息,宏和科技已向多家国际基板大厂送样,目前正处于认证关键阶段。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就能收到样品反馈,2026年第一季度,用宏和玻璃布做的覆铜板(CCL)就能量产上机!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要知道,有家头部基板厂透露,它家40%到50%的BT基板都依赖T玻璃。一旦断供,产线就得停摆。所以它们现在拼了命地找第二、第三供应商,绝不能再把命脉押在日本一家身上。宏和科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推上风口浪尖。而且不只是它,生益科技、南亚新材这些CCL巨头也在积极测试国产玻璃布,整个国产替代浪潮已经全面启动!
但替代哪有那么容易?T玻璃的技术门槛极高。它要求纤维直径极细、布面均匀度极高、热膨胀系数必须稳定在极低水平,还要和BT或ABF树脂完美结合。日东纺靠几十年工艺积累才做到极致,中国厂商起步晚,良率、一致性都是挑战。所以目前很多客户虽然急,但也不敢轻易切换。有些甚至开始考虑用SLP(类载板)来替代部分BT基板——但这被普遍视为“最后手段”,因为SLP成本更高、工艺更复杂,只适合特定产品,根本没法大规模替代。
所以真正的解药,还是得靠宏和科技这样的本土材料商把T玻璃做出来、做稳定、做便宜!一旦认证通过,不仅解决短缺问题,还能大幅降低中国封装厂的采购成本和供应链风险。更长远看,这还关系到中国在先进封装领域的自主权。你想啊,AI芯片是国家战略,如果连封装基板的“布”都要看日本脸色,那再强的芯片设计也白搭。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背后的产业逻辑。为什么T玻璃突然这么紧缺?核心原因就两个:一是AI爆发,英伟达、AMD、英特尔疯狂扩产HPC芯片,每颗都需要多层高端基板;二是ABF载板和BT基板产能跟不上,而它们都离不开T玻璃。日东纺虽然也在扩产,但新产线从建设到量产至少要2-3年,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全球基板厂只能“开源节流”——一边催日东纺优先供货,一边火速扶持中国替代者。
而宏和科技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它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电子布高端化,引进日本设备、挖来台湾工程师,一点点打磨工艺。2022年建成的黄石工厂更是专攻超细布和低CTE产品。现在终于到了收获期。虽然目前营收规模还比不上中国巨石这类玻纤巨头,但在电子布这个细分赛道,它已是国产高端化的标杆。
投资者也敏锐嗅到了机会。尽管宏和科技股价过去两年波动不大,但随着T玻璃认证进展披露,机构关注度明显提升。尤其对关注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A股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是下一个“沪硅产业”式的隐形冠军。当然,风险也存在:如果认证失败,或者良率迟迟上不去,故事就讲不下去。但眼下,产业趋势已经非常清晰——多元化供应是必选项,中国厂商必须上!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材料战争背后,其实是全球科技供应链重构的缩影。过去我们总说“芯片荒”,现在发现,连芯片下面的“板子”、板子里的“布”,都可能成为瓶颈。越是底层的材料,越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卡住,整个大厦都可能晃动。所以国家这几年大力扶持半导体材料,不是没道理的。像宏和科技这样的企业,虽然不直接造芯片,却是整个生态的“地基”。
最后再划个重点:T玻璃短缺高峰在2026年中,2027年起缓解;宏和科技(Grace Fabric)是核心国产替代者;2025Q4收样、2026Q1出CCL是关键节点;客户不敢轻易换材料,但已别无选择;SLP只是备胎,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场材料突围战,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成败,更关乎中国能否在AI时代掌握封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