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核能初创Oklo绕过安全监管,借资本力量强行推进未验证反应堆,暴露美国核能复兴背后的技术风险与制度危机。
引子:从拖车公园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2020年,一家名叫Oklo的核能初创公司向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提交了首座反应堆的运营申请。当时,这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夫妻创始人雅各布和卡罗琳·德威特,还住在加州山景城一个拖车公园的38号车位上。公司只有20名全职员工,却梦想在全国各地部署小型核反应堆,彻底改变城镇和工业的供能方式。他们需要的,只是NRC一句“安全”的认可。然而两年后,NRC直接驳回了申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高级官员甚至称Oklo“可能是NRC历史上最差的申请者”。
但到了2025年,尽管反应堆设计仍未获正式许可,Oklo却已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逼近250亿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雅各布站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亲眼见证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签署四项旨在推动“核能复兴”的行政命令。特朗普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而站在他身边的,正是这位曾被监管机构拒之门外的核能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场硅谷式“监管颠覆”战略的全面胜利——当技术无法说服监管者,就转而攻击监管体系本身。
第一章:核能创业梦的起点——MIT地下室里的“幻想棒球”
雅各布·德威特的核能情结,源自新墨西哥州的童年。他的父亲是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高管,还管理着美国国家核科学与历史博物馆。雅各布16岁就拥有绝密安全许可,高中暑假在实验室实习,全家旅行途中会特意绕道核电站停车场“朝圣”。他后来进入佛罗里达大学学习核工程,同学回忆:“我们周末通宵派对,他却还能抽出几小时跑反应堆设计代码。”
2008年,雅各布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核科学博士,成为里科弗学者(Rickover Fellow),学费和生活费由能源部全额资助。但MIT的核工程系当时并不鼓励创业,主流出路是进入东芝或通用电气这类传统巨头。雅各布却想“颠覆整个行业”,即便他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与此同时,来自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的卡罗琳,在观看了阿尔·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后,决心投身气候解决方案。她原计划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却转而申请MIT核科学项目。在那里,她遇见了雅各布,并逐渐从量子计算转向反应堆设计。两人在读博期间结婚,卡罗琳婚后一度仍用娘家姓科克伦(Cochran)。
2010年左右,雅各布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幻想棒球”(Fantasy Baseball)的学生小组——名字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这群年轻人在空教室里吃披萨喝啤酒,熬夜分析各种非传统反应堆设计。当时全球95%的核电站都采用轻水反应堆,靠高压水冷却。但他们想探索液态钠冷却快堆、熔盐堆等另类路径。
小组内部争论激烈,甚至有人拍桌子吵架。其中一位成员莱斯利·杜安(Leslie Dewan)与马克·马西(Mark Massie)选择熔盐路线,后来创办了Transatomic Power;而雅各布、卡罗琳和另一位同学则坚信小型钠冷快堆才是未来,他们最初将公司命名为UPower。
第二章:学术争议与道德风险——被教授称为“满嘴胡话”的博士
雅各布的博士之路并不顺利。据教授和同学回忆,他花了六年才毕业,且经常敷衍课程。科德·史密斯(Kord Smith)教授——如今已是MIT核科学与工程系荣休教授——直言雅各布是他“教过最差的学生”,并批评他“有一百万美元的笑容和一套永不停歇的胡话”。雅各布则反击称:“如果一门课没价值或教得差,我只会做最低限度的事。”
更严重的是,作为里科弗学者,他本应在毕业后为海军核反应堆实验室工作至少一年,但他拒绝履约。政府因此起诉他,要求偿还35万美元的教育资助及利息。他是MIT历史上第一个违约的里科弗学者。
UPower起步缓慢,而Transatomic却迅速成为新核能运动的明星。2013年,《纽约客》杂志用整版报道杜安,称其熔盐堆能“消耗核废料、解决气候危机”。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重仓投资,风险投资人雷·罗斯洛克(Ray Rothrock)出任董事长。
但好景不长。2015年,MIT内部专家审查发现,Transatomic的计算机模型存在本科生都能发现的基础错误。史密斯教授致信董事会,直指其“用知识产权保护掩盖技术无能”。尽管罗斯洛克辩称“初创公司第一版产品本就不完美”,但舆论已崩。两年后,Transatomic黯然关闭。
这场丑闻重创了“硅谷能拯救核能”的叙事。但对Oklo而言,却是一次绝佳的接棒机会。
第三章:资本入场——从山姆·奥特曼到科赫帝国
2014年,雅各布和卡罗琳参加了Y Combinator(YC)的硬件创业营。当时YC掌门人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正试图推动“改变世界的硬件项目”。他在Demo Day上说:“如果我能选一件事来帮助最多人,那就是提供充足、安全、廉价的能源。”奥特曼很快个人投资了UPower,公司随后更名为Oklo——取自加蓬奥克洛地区,地球上唯一已知发生过天然核裂变的地方。
但真正改变Oklo命运的,是2018年科赫家族支持的风险投资公司Trust Ventures的入场。其创始人萨伦·楚里(Salen Churi)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出身,父亲是逃离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难民。楚里曾参与推动芝加哥街头食品摊合法化,深受优步“监管创业”(regulatory entrepreneurship)模式启发——即通过诉讼、游说和政治施压,系统性瓦解监管障碍。
Trust Ventures不招MBA,专聘律师。他们专门寻找“被监管卡住但有颠覆潜力”的公司,Oklo正是理想标的。楚里意识到:与其说服NRC,不如直接挑战其合法性。
为此,他秘密创建了“丰裕研究所”(Abundance Institute)——表面是倡导新兴技术的非营利组织,实则为攻击NRC的舆论前线。该机构在《华尔街日报》发文称NRC“无法无天”,并在社交媒体呼吁“废除该机构”。而楚里本人,正是该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兼财务主管。
第四章:政治突袭——从德州诉讼到白宫行政令
2023年底,丰裕研究所联合两家州检察长(得克萨斯州和犹他州),对NRC提起联邦诉讼,核心诉求是:小型核反应堆风险极低,应豁免联邦监管,改由各州自行审批。诉讼背后,还有另一家核初创公司Last Energy的创始人布雷特·库格尔马斯(Bret Kugelmass)——此人毫无核工程背景,前公司用无人机测绘农田,却被Oklo投资人称为“像埃隆·马斯克一样不择手段”。
与此同时,2024年,特朗普赢得大选,任命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为能源部长。赖特是北美第二大水力压裂公司Liberty Energy的CEO,也是Oklo董事会成员。他曾在公开场合喝下压裂液以证明其“安全”,并长期质疑气候变化。在特朗普著名的“马阿拉歌能源峰会”上,赖特承诺捐巨款助选,换来内阁席位。
上任后,赖特立即发布部门指令,要求“在特朗普任内启动美国核能复兴”。2025年5月,特朗普签署四项行政命令,强制NRC在18个月内批准新反应堆许可,并削弱其安全顾问委员会权力。更惊人的是,白宫派“政府效率部”(DOGE)代表亚当·布莱克(Adam Blake)进驻NRC,直接推动裁员、改组,并协助与诉讼方达成和解。
短短几个月,NRC从“独立安全守门人”沦为“加速审批通道”。一位前高管警告:“日本福岛事故的根源,正是监管失效。如果我们失去可信的独立监管者,美国核能的下一站就是灾难。”
第五章:技术真相——“被动安全”还是危险幻觉?
Oklo计划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旁建造其首座反应堆“Aurora”,宣称它是1960年代实验快堆EBR-II的现代化版本,具备“被动安全”特性——即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停堆。但核安全专家埃德温·莱曼(Edwin Lyman)驳斥这是“煤气灯操纵”(gaslighting)。
他指出,钠冷快堆历史上事故频发:钠遇水会爆炸,泄漏会引发有毒气溶胶火灾,中子泄漏需厚重屏蔽。一旦失控,其连锁反应风险甚至高于传统轻水堆。“所谓‘被动安全’,是对公众的严重误导。”
而NRC在2020年审查Oklo申请时,就发现其安全分析严重缺失:未考虑管道破裂、密封失效、舱内洪水等关键场景。更离谱的是,当监管人员要求查看支持文件时,Oklo竟无法提供。最终,NRC在2022年拒绝其申请,连第一阶段审查都未通过。
如今,Oklo却计划通过能源部的“试点项目”绕过NRC,在2026年7月4日前部署三座未验证反应堆——尽管其Aurora根本来不及完工。
第六章:新核能版图——地下反应堆与“手握核废料”神话
在Oklo开辟的道路上,更多激进玩家涌入。Deep Fission公司计划将小型反应堆埋入地下一英里;Valar Atomics则在官网宣称“其核废料可在手心安全握持五分钟”——核专家称这纯属自杀行为。但这些公司同样入选了能源部加速许可计划,并加入对NRC的诉讼。
楚里得意地说:“这些行政命令真正打通了快速上市的多条路径。”而Oklo市值已从上市初的8.5亿美元飙升至250亿。德威特夫妇去年才搬出拖车,如今已购入300万美元豪宅,个人净资产各约15亿美元。
结语:当监管被资本与政治收编,谁来守护核安全?
这场“核能复兴”并非技术胜利,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制度套利。硅谷创业者、石油大亨、科赫网络与MAGA政权形成利益同盟,将本应独立、审慎的核安全监管,转化为可被谈判、削弱甚至废除的政治筹码。
正如NRC首任委员维克多·吉林斯基(Victor Gilinsky)在该机构50周年纪念会上所警告的:“不要滑回原子能委员会(AEC)的老路。”当年AEC既推广核能又监管安全,最终因隐瞒费米1号快堆事故而丧失公信。如今,历史正在重演——只是主角换成了穿连帽衫的创业者和戴“Make Nuclear Great Again”帽子的DOGE官员。
核能或许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工具,但它也是人类掌握的最危险技术之一。正如1975年《我们差点失去底特律》一书所言:“核能不容任何差错。若要防止影响公众的事故,必须追求完美。”而今天的Oklo们,正试图用“最小可行产品”(MVP)的逻辑,去驾驭一个绝不允许MVP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