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建设成本低 日本蓝能靠咸淡水发电 昆仑万维48%使用率

中国核电成本降至全球最低,日本蓝能技术实现商业化,AI数据中心引爆电力需求,生成式媒体加速落地——能源、算力与AI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在2025年8月,日本福冈真的建成了全球首个“蓝能”发电设施,开始实打实地向电网送电了!这背后用的是一种叫“压力延缓渗透”(PRO)的技术,简单说就是靠盐度差来驱动水流,再通过涡轮机发电。更牛的是,这玩意儿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刮风下雨都不影响,科学家甚至估算,如果全球所有河口都装上这种装置,能供应全世界15%的电力!这可不是画大饼,而是实打实的清洁能源新路径。

不过别急着激动,这技术现在还处在早期阶段,成本高、膜材料寿命短、效率也还有提升空间。但日本敢第一个吃螃蟹,说明他们已经看到未来能源结构的裂变点。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能源领域的“价格奇迹”也在悄悄改写全球规则——中国的核电建设成本,竟然降到了每千瓦2000到2500美元!你没听错,是美元,不是人民币。相比之下,美国新建核电站的成本已经飙到每千瓦1万到1.5万美元,整整高了5到7倍!这差距是怎么来的?真不是数据造假,而是实打实的系统性优势。

首先,中国核电走的是“标准化复用”路线。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建了几十座反应堆,但核心设计就三到四种,反复优化、批量建造,不像欧美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论证、重新设计,光审批就能拖十年。其次,90%以上的设备都是国产,从压力容器到控制系统,全链条自主,省下巨额进口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最关键的是,国家提供3%到4%的低息贷款,加上高效的行政审批,整个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只要5到6年,而美国动辄10到14年,光利息就能压垮项目。这种“中国速度+中国成本”模式,让国际能源署都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核电经济性模型。



说到成本,最近美国电力市场也炸锅了。马里兰州官方直接点名批评PJM电网(覆盖美国中大西洋13个州)2026年负荷预测“严重脱离现实”。

为什么?因为短短一年内,2028年的新增负荷预测暴涨63%,2030年更是飙升83%!罪魁祸首是谁?数据中心!没错,就是AI大模型背后那些吞电怪兽。

预计到2028年,仅PJM区域就要新增35吉瓦的数据中心用电——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加州电网现在的峰值负荷!而要支撑这些电力需求,需要超过1万亿美元的电网和发电投资。有官员直接比喻:这波数据中心抢电,堪比19世纪的“俄克拉荷马土地狂潮”,谁先圈地谁赢。但问题是,电网根本没准备好,电力缺口可能在未来五年集中爆发。



而驱动这些数据中心疯狂扩张的,正是生成式AI的爆炸式普及。

最新行业调研显示:
在图像生成领域,谷歌的Gemini以74%的采用率遥遥领先,OpenAI排在第二,占64%。
视频生成方面,谷歌新推出的Veo模型以69%的使用率拔得头筹,中国公司Kling(昆仑万维旗下)以48%紧随其后,海螺AI(Hailuo)和Runway并列35%,阿里也占到30%。

有意思的是,个人创作者和企业用户的使用习惯截然不同:
89%的个人用户用AI生成图片,62%用来做视频,主要是一次性项目、娱乐或讲故事;而企业则集中在营销(55%视频用于营销)、内容娱乐和创意工具开发。

更关键的是,用户选择模型时,76%的个人用户把“画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成本(46%)和速度(37%)。他们大多通过App直接使用(85%以上),很少碰API。

而企业端则更看重ROI——65%的公司预计一年内回本,34%已经实现盈利。

这说明生成式媒体正从“尝鲜阶段”快速迈入“生产阶段”,尤其是图像,已经深度融入工作流;视频虽然还在早期,但增长迅猛,未来三年可能迎来拐点。

这些数据来自一项覆盖约300名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联合调研,合作方包括知名AI社区fal。

调研背后透露出一个清晰信号:AI生成内容不再是玩具,而是生产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