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上网查资料或用AI就能解惑学会了?大脑正在悄悄“偷懒”!


研究发现,用搜索引擎学习会降低知识内化效果,却让人误以为自己已掌握,形成“虚假精通”的认知错觉。

互联网搜索既可能导致学习缺陷,又会阻碍对这些缺陷的发现。当你通过搜索获取​​信息时,你吸收的信息量会减少,因为你在心理上“外包”了学习过程,但搜索的便捷性会让你感觉自己学到了东西



作者背景:三位深耕认知与行为科学的学者

这篇题为《信息无知识:互联网搜索对学习的影响》的论文由三位来自美国顶尖高校的研究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马修·费舍尔(Matthew Fisher)任职于南卫理公会大学市场营销系,长期研究技术如何重塑人类认知与决策行为;第二作者亚当·斯迈利(Adam H. Smiley)来自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专注于记忆、元认知与学习机制;第三作者蒂托·格里洛(Tito L. H. Grillo)则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消费者行为与数字技术交叉研究。三人结合心理学实验与行为科学方法,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我们越是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越可能陷入“以为自己懂了”的认知陷阱。



一、指尖上的知识,真的进了你的脑子吗?

今天,81%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中文互联网用户更是突破10亿。维基百科英文版文章超600万篇,知乎、小红书、B站上每天涌出海量教程。我们似乎从未如此“博学”——只要动动手指,任何问题都能秒出答案。但问题是:这些信息,真的变成了你的知识吗?

这项研究通过五组严谨实验反复验证:当你通过搜索引擎主动查找资料来准备考试时,你记住的内容,反而比直接阅读相同材料的人更少。更可怕的是,你对自己的掌握程度还特别自信,甚至比不搜索的人还要“膨胀”。

这就像你去健身房,不是自己举铁,而是站在旁边看别人练,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练过了。”结果呢?肌肉没长,自信爆棚。



二、实验揭秘:为什么“搜一搜”反而学得更差?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模拟学习场景:参与者要为一场小测验做准备,内容涵盖“通货膨胀”“光合作用”和“自闭症”三个主题。每组人都要学习三篇指定文章,但分为两种方式:

- 网络搜索组:根据提示,自己打开浏览器,搜索指定网站(如apa.org),找到对应文章阅读;
- 直接阅读组:文章直接嵌入问卷页面,无需跳转,内容完全一致。

结果令人震惊:直接阅读组平均答对62%的题目,而搜索组仅答对49%。差距近13个百分点,统计显著。更讽刺的是,搜索组预测自己能答对67%,而直接阅读组只预测59%——他们不仅学得少,还觉得自己学得更好!

这说明什么?互联网搜索让你产生了一种“我已经掌握了”的错觉,而实际上,信息只是路过你的屏幕,没进你的大脑



三、不是分心,也不是懒,而是大脑“外包”了记忆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因为搜索太麻烦,分心了?”研究者早就想到了。在第二组实验中,他们给直接阅读组增加了两个“干扰任务”:一是把问题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模拟输入搜索词),二是完成一个验证码(模拟从搜索结果中识别正确链接)。即便如此,搜索组的学习效果依然更差。

还有人猜测:“是不是因为搜索的人学得时间短?”于是第三组实验强制所有人学习相同时间——每篇文章限时阅读,到点自动跳转。结果呢?即使学习时长完全一致,搜索组的成绩还是显著落后

这说明问题不在时间、不在干扰,而在于信息获取方式本身改变了大脑的编码策略。当你知道某个知识“随时能搜到”,大脑就会自动判断:“这不需要记。”于是,它把记忆任务“外包”给了谷歌,自己只记住了“怎么找”,而不是“是什么”。

这正是心理学中的“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在数字时代的变体:过去我们依赖伴侣记生日、依赖同事记流程;现在,我们依赖搜索引擎记一切。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记忆分工是明确的,而你和搜索引擎之间,界限模糊了



四、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只是“能搜到”

更危险的是元认知层面的错觉。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你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是高效学习的核心能力。

但研究发现,使用搜索引擎会扭曲这种自我评估。因为搜索过程流畅、快速、无障碍,你会把“获取信息的容易程度”误认为“自己记忆的牢固程度”。就像你打开导航去一个地方,走得很顺,就以为自己认路了,其实下次没导航照样迷路。

在第四组实验中,研究者进一步验证这一点:两组人都要跳转到外部网页阅读,但一组是自己搜索进入,另一组是点击问卷中的直接链接。结果,搜索组成绩更差,但自信度丝毫不低。这说明,关键不是“是否离开问卷页面”,而是“是否经历了搜索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让你觉得“这知识我随时能调用”,从而放松了内化。



五、这不是懒,而是一种“适应性失误”

有人批评互联网让人变懒,但这项研究指出:问题不在于懒惰,而在于大脑对高效工具的“过度适应”。把信息存储外包给外部系统,本是一种聪明的策略——人类几万年来都在这么做,从结绳记事到写日记,再到用云盘。

但互联网的特殊性在于:它太无缝、太即时、太隐形了。你查一个历史事件,0.3秒出结果,连“我在查资料”这个动作都感觉不到。于是,大脑无法区分“我记住了”和“我能查到”,导致记忆编码机制被悄悄绕过。

这就像自动驾驶汽车:你坐在驾驶座,但手没碰方向盘。系统运行良好,你也觉得自己在开车,可一旦突发状况,你根本反应不过来。



六、我们该如何与搜索引擎“健康共处”?

研究者并不否定互联网的价值。相反,他们强调:技术本身无罪,关键是如何使用。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你避免“虚假学习”陷阱:

1. 主动回忆,而非被动检索:学完一个知识点,合上页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如果只能靠搜索才能“想起来”,那它还不属于你。
2. 延迟搜索:遇到问题先思考几分钟,再决定是否搜索。延迟获取答案能增强记忆编码。
3. 自我测试:定期用小测验检验真实掌握程度,而不是依赖“感觉”。
4. 警惕“流畅性错觉”:别把搜索速度快、页面加载顺,当成自己理解深。
5. 区分“工具”与“知识”:搜索引擎是图书馆,不是你的大脑。你可以随时去借书,但真正的智慧,要靠自己消化。



七、数字时代的“认知免疫力”正在成为核心素养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学习技巧。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真正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内化知识的能力”

学校教我们如何找答案,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判断“这个答案是否已经变成我的一部分”。而未来社会的竞争,恰恰取决于后者——因为AI能瞬间给出所有答案,但只有人类能将知识转化为洞察、创造力和判断力。

那些能清醒区分“我能搜到”和“我真正懂得”的人,将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认知锚点,不被虚假精通所迷惑。



八、结语:别让搜索引擎成为你的“记忆替身”

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工具之一,但它不该成为我们思维的拐杖,更不该成为记忆的替身。每一次搜索,都是一次认知外包的邀请。接受太多,你的大脑就会“肌肉萎缩”。

下次当你准备查资料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我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应付?”如果是前者,请给自己一点“不方便”——关掉搜索框,先思考,再记录,最后验证。唯有如此,知识才能真正扎根于你的神经元,而不是漂浮在服务器的云端。

记住:能搜到的,不等于你拥有的;看起来懂的,未必真能用。在这个人人都是“行走的百科全书”的时代,真正的智慧,属于那些敢于慢下来、深下去、把信息变成知识的人。



极客一语道破

“缺乏知识的信息”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难题。研究表明,当遇到问题时,那些不经思考就直接上网搜索答案的人,其认知能力会下降。人工智能应用的三大原则是:

①了解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②如何利用它来提升自己
③在验证范围内使用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所面临的挑战与通过搜索进行学习所面临的挑战非常相似。

当我们直接得到答案时,我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东西,但其实不然。学习需要付出努力。然而,人工智能提供商提供的“学习模式”之类的工具确实有所帮助,将人工智能用于辅导而非直接回答问题也同样有效。



又一项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在面临挑战时学习效果最佳”的观点。

至于学多少、学什么种类,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感觉超级简单快捷,那你其实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即使与谷歌搜索相比,使用LLM进行信息检索也可能明显更差,因为LLM所需的认知努力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