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软件泡沫,硬件为王的时代正式降临!会JavaScript不如会C语言

来自推特的一位投资者感言:从2016年押注电子工程到2025年见证硬件股狂飙,作者精准预判摩尔定律终结后硬件创新将成为新经济引擎。

2016年,当多数同龄人还在为学计算机科学还是电子工程而纠结时,我就已经做出了一个如今看来无比正确的决定——选择电子工程(EE),放弃当时炙手可热的计算机科学(CS)。不是我不爱代码,而是我清楚地看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摩尔定律,这个统治半导体行业半个多世纪的铁律,已经彻底“煮熟了”——也就是说,它走到尽头了。晶体管不再能按指数级密度增长,芯片性能的提升不再靠工艺微缩自动兑现,而是要靠工程师一滴一滴地“榨”出来。

这个判断,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产业趋势的冷静观察。当时我就意识到,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硬件层面的创新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软件可以靠堆人、堆模型、堆数据快速迭代,但硬件不行。硬件需要经验、需要时间、需要对物理极限的敬畏,更需要对系统级协同的深刻理解。

而正是这种高门槛、长周期、强壁垒的特性,让硬件在未来经济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五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宏观押注几乎完美兑现。今天的软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结构性坍塌:
大量初级软件工程师被70亿参数、4比特量化的轻量级大模型取代;
曾经“人人皆可编程”的乐观叙事被现实狠狠打脸;高薪光环褪去,岗位大量萎缩。

与此同时,搞硬件的“硬核玩家们”却年年被资本疯狂追捧——哪怕只是在性能上多提升几个百分点,市场也愿意为此支付高昂溢价。这背后,是对算力稀缺性的集体恐慌,也是对底层技术掌控权的重新争夺。

看看资本市场就知道趋势已经无比清晰。

过去六个月,所有正在“爆炸式增长”的公司,清一色全是硬件玩家:英伟达(NVIDIA)、英特尔(Intel)、博通(Broadcom)、美满电子(Marvell)、超威半导体(AMD)、SK海力士(SK Hynix)、闪迪(SanDisk)……它们的增长动力,无一来自炫酷的App或新奇的算法,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芯片、存储、互连、封装和系统架构创新。

反观曾经风光无限的FAANG巨头——脸书(Meta)、苹果、亚马逊、奈飞、谷歌——除了谷歌勉强靠AI勉强稳住阵脚,其他几家早已陷入增长瓶颈。更讽刺的是,就连长期被唱衰的英特尔,其股价表现都一度超过了谷歌。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我们正在告别那个靠低利率和无限流动性喂养出来的“软件泡沫时代”,进入一个必须脚踏实地、回归物理世界的“硬科技纪元”。

在这个新纪元里,JavaScript、React、Node.js这些曾经的热门技能正在迅速贬值,取而代之的是对裸金属(bare metal)系统的理解、对C语言底层优化的熟练、对Verilog等硬件描述语言的掌握。

真正的价值,不再藏在浏览器里,而是藏在芯片晶圆、封装基板、高速SerDes链路和内存控制器之中。

今天,当整个行业开始重新认识硬件的价值,我想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摩尔定律虽死,但创新未亡。只是创新的方式变了——从“自动增长”转向“主动设计”,从“软件定义一切”回归到“软硬协同共舞”。未来属于那些既能写C又能读眼图、既懂算力调度又懂功耗墙的人。

所以别再沉迷于“三天学会全栈开发”的幻觉了。这个时代的硬通货,是能在硅片上刻出性能的人,是在Verilog里写出效率的人,是在数据中心PUE值上抠出0.01的人。

JavaScript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而属于C语言与Verilog的硬核纪元,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