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700%暴涨背后:国产AI芯片生死突围战!

寒武纪借国产替代东风股价飙升700%,但面临客户集中、供应链受限等挑战;华为昇腾则以清晰三代路线图持续领跑,双雄争霸格局初现。

中国AI芯片战场风云突变!华为Ascend强势领跑,寒武纪能否逆袭突围?

曾经,华为凭借昇腾(Ascend)系列几乎一家独大,稳坐国产AI芯片头把交椅。但最近,一股新势力正在强势崛起,它就是寒武纪!这家公司的股价自上市以来狂飙700%以上,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押注它将成为中国本土AI芯片的核心供应商。

先说大背景: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持续加码,英伟达的H20、RTX Pro 6000D等高端AI芯片被明确限制对华销售。中国监管层也顺势引导,鼓励甚至“劝退”国内企业采购美系芯片。这一政策转向,直接为国产替代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寒武纪正是踩在了这股东风之上,乘势而起。

但别以为寒武纪的暴涨只是市场情绪炒作。事实上,已经有实打实的业务进展。其最新推出的思元590芯片(Siyuan 590)已经开始贡献收入,而下一代思元690也显现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

更关键的是,不少一线工程师反馈,寒武纪的软件栈体验比华为昇腾更友好、更易上手。

要知道,在AI芯片领域,硬件性能固然重要,但软件生态才是决定开发者是否愿意长期投入的关键。
如果寒武纪真的在软件层面实现了“弯道超车”,那可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优势:中立性。华为不仅是芯片厂商,还是云服务商、终端制造商,与阿里云、腾讯云、字节跳动等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这些“华为主战场”上的对手们,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不带“竞争基因”的芯片供应商。

寒武纪作为纯芯片公司,恰恰扮演了这个“中立第三方”的角色。这种微妙的商业博弈,可能成为寒武纪撬动大客户的关键支点。

然而,光鲜背后,寒武纪的隐忧同样刺眼:
首先,供应链就是一道坎。据业内消息,寒武纪在获取中芯国际(SMIC)最先进的N+2工艺晶圆方面,明显不如华为有优先权。这意味着在制程工艺上,寒武纪可能长期落后半代甚至一代。

更致命的是高带宽内存(HBM)的供应。HBM是高端AI芯片的“血液”,没有稳定、大规模的HBM,再强的芯片也跑不动大模型。而寒武纪目前似乎尚未建立起可靠的长期HBM供应链,这将严重制约其产能扩张和客户交付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客户集中度过高。目前,字节跳动(ByteDance)一家就贡献了寒武纪约80%的营收!这意味着,一旦字节跳动的战略调整、采购节奏放缓,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寒武纪的业绩将面临断崖式下跌。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在高速变化的科技行业尤为致命。

而另一边,华为昇腾可没闲着。在刚刚落幕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Huawei Connect 2025)上,华为一口气公布了昇腾芯片未来三代的清晰路线图:950、960、970。这不是画饼,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演进。

先看昇腾950家族,它细分为两个SKU:

  • 950PR专攻大模型推理中的“预填充”(prefill)和推荐系统场景
  • 950DT则聚焦“解码”(decode)和训练任务。
这种精细化分工,说明华为对AI工作负载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更关键的是,950系列新增了FP8、MXFP8、MXFP4等多种低精度数据格式支持。别小看这些格式,它们能在几乎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计算效率和吞吐量,这对降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成本至关重要。

再看下一代昇腾960,目标直指性能翻倍——计算能力(FLOPs)、内存容量、内存带宽全部提升约2倍。而再下一代的970,又将在960基础上再翻近2倍的计算性能。这意味着,华为的AI芯片性能正以指数级速度狂奔。留给寒武纪追赶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收窄。

华为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路线清晰,更在于其“端-边-云”全栈能力。昇腾芯片可以无缝集成到华为云、Atlas服务器、甚至未来可能的终端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这种生态壁垒,是寒武纪这样的纯芯片公司短期内难以逾越的。

那么,寒武纪还有机会吗?当然有!中国AI市场足够大,不可能只容得下一家供应商。人们希望看到“多点开花”的供应链安全格局,正如英伟达与AMD的竞争,才使得英伟达如此优秀!寒武纪若能抓住软件体验和中立性这两大差异化优势,持续优化产品,并尽快解决供应链瓶颈、降低客户集中度,完全有可能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甚至成长为第二极。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华为的迭代速度太快,寒武纪必须在960甚至970量产前,证明自己不仅能“活下来”,还能“跑起来”。否则,700%的股价涨幅,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总的来说,中国AI芯片的“双雄格局”正在形成:华为凭借全栈生态和清晰路线图稳居龙头,寒武纪则以软件体验和中立定位寻求突破。政策东风、市场需求、技术演进、供应链安全——每一个变量都可能改写战局。作为观察者,我们既要看到寒武纪的潜力,也要警惕其风险;既要佩服华为的执行力,也要关注其是否会被生态包袱拖累。

本文作者长期深耕半导体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曾任职于国内头部芯片设计公司及国际顶级科技咨询机构,深度参与多代AI加速器架构评估与生态建设,对中美芯片产业格局、技术演进路径及商业落地逻辑有系统性研究,持续追踪中国AI芯片“突围战”的第一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