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lermo Espinola Orci(中文名可译为“吉列尔莫·埃斯皮诺拉·奥尔西”)是一位拥有二十年软件工程经验的资深开发者与创业者。他既创办过自己的科技公司,也为众多客户构建过复杂系统,亲历了软件开发范式的多次更迭。从框架兴衰、方法论轮替,到设计模式的过度崇拜,他深刻理解人类在软件工程中反复陷入的困境。近年来,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探索“AI原生软件”这一全新范式中,并正在开发名为Diana的框架,试图将代码生成从随机性AI创作转变为可预测、可治理、可进化的系统工程。
过去二十年,我写过无数行代码,带过无数个团队,也踩过无数个坑。
我见过无数框架从被疯狂追捧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也看过敏捷、精益、DevOps轮番上阵却治标不治本。
我们沉迷于设计模式,以为那是银弹,结果只是给混乱披上了漂亮的外衣。
我们写了成千上万页文档,可新项目一启动,还是从零开始,仿佛前一个项目的经验从未存在过。
技术债越积越多,架构逐渐腐烂,团队在沟通和返工中疲惫不堪。
更讽刺的是,当AI终于来了,我们以为它会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它只是让问题发生得更快了。
为什么?因为整个软件世界,从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到工程方法,都是为人类设计的。
我们不是在构建适合AI参与的新范式,而是在教AI用人类的方式写代码。
这就像是让一台超级计算机去用算盘解题——效率再高,方向错了,结果只能是加速崩溃。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AI会不会写代码”,而是“我们能不能和AI一起构建一个能持续进化的软件系统”。
过去几个月,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逐渐提炼出六条原则,构成了我所理解的“AI原生软件战略”的基石。
这六条原则,不是技术炫技,而是生存法则。
它们关乎成本、可控性、可维护性,更关乎如何让AI不只是一个更快的打字机,而是我们集体智慧的延伸。
第一条:整个软件栈必须同时为人类和机器服务
传统软件工程的一切——语法糖、注释规范、PR流程、会议评审——都是为了让人类理解彼此。
但AI不需要这些。它不需要“优雅”的命名,不需要“有温度”的文档,更不需要开站会同步进度。
AI需要的是清晰的结构、一致的协议、可预测的输入输出。
如果我们继续用纯人类视角设计系统,AI只能在夹缝中挣扎,要么被过度约束失去价值,要么失控生成一堆无法维护的“幻觉代码”。
真正的AI原生系统,必须在底层就兼顾两种智能:
人类擅长创造性决策、价值判断和复杂抽象;
AI擅长高速生成、模式匹配和大规模枚举。
所以,我们的编程语言、框架、工具链,不能再只服务于“人读得懂”,而要同时做到“机器能高效处理”。
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思考模块划分、接口定义、错误处理机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人机协作真正顺畅。
第二条:代码必须明确分为三类,并分别管理
在AI原生世界里,代码不再是单一实体。它至少包含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第一种是人类手写的代码——充满直觉、创意和上下文理解,通常用于核心逻辑或难以形式化的部分。
第二种是元编程器(metaprogrammer)生成的代码——基于模板、规则或DSL,高度确定、可重复、可验证。
第三种是AI大模型动态生成的代码——快速、概率性、适应性强,但可能不稳定、不可靠。
这三类代码的生命周期、验证方式、版本策略完全不同。
如果混在一起,不加区分,系统很快就会陷入“谁改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改?还能信任吗?”的泥潭。
我见过太多团队把AI生成的代码直接merge进主干,结果几天后连原作者都说不清某段逻辑为何存在。
这不是创新,这是技术债的核爆。
正确的做法是:
人类代码负责定义规则和边界;
元编程器负责将规则转化为具体实现;
AI负责在规则内填充细节或探索变体。
三者之间要有明确的接口、隔离机制和回滚策略。
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不失控。
第三条:代码不再是静态物,必须靠元代码和协议来稳定
传统观念里,代码一旦写完、测试通过、上线部署,就“定型”了。
但在AI驱动的世界,代码是流体。
你每次调用LLM,它都可能生成一个略有不同的版本;你每次运行元编程器,也可能因为输入参数微调而产出新结构。
这意味着,代码本身不再可靠,真正可靠的是“生成代码的规则”——也就是元代码(meta-code)。
元代码包括:数据模型定义、接口契约、命名规范、生成模板、状态机描述等。
举个例子:
如果你用AI生成一个REST API,那么API的路径、参数、响应格式不应该由LLM自由发挥,而应由一个OpenAPI规范文件严格定义。
LLM只是根据这个规范“填空”,而不是“创作”。
同样,命名规则、错误码体系、日志结构,都必须是协议化的。
只有这样,无论AI怎么变,系统整体结构依然稳定。
记住:管理元代码,就是管理系统的DNA。
让AI管理表型(phenotype),人类管理基因(genotype)。
第四条:可读性不是风格问题,而是治理问题
很多人以为,既然AI能读代码,那人类就不需要看得太懂。
这是极其危险的想法。
AI可以处理百万行代码,但人类必须对系统拥有最终控制权。
如果开发者连系统的核心逻辑都看不懂,那出问题时根本无法干预。
可读性从来不是“代码写得漂不漂亮”,而是“系统是否处于人类可控范围内”。
在AI原生系统中,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因此,所有AI生成的代码,必须经过“人类可理解性”过滤。
比如:避免过度嵌套、禁止魔法数字、强制类型注解、限制上下文长度。
这些看起来是“老派”的工程习惯,实则是治理红线。
更进一步,系统应该内置“解释层”——不仅能生成代码,还能生成该代码的决策依据、依赖关系和风险提示。
这样,人类审查时不是在猜AI想干什么,而是在验证AI是否按规则行事。
第五条:标准化不是审美选择,而是降本核心策略
很多人抱怨AI生成代码太费token,动不动就超上下文。
但问题不在AI,而在我们自己缺乏标准化。
每当你允许LLM自由发挥变量命名、函数结构或错误处理方式,你就等于在鼓励它消耗更多token去“重新发明轮子”。
而每一次偏离规范,都会让后续生成更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你有一套严格的元协议——比如“所有服务必须遵循统一的错误码前缀”“所有数据对象必须通过Schema定义”——
那么LLM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其余部分直接套用模板,token消耗自然大幅下降。
更妙的是,标准化还能提升缓存命中率。
如果多个项目使用相同的元结构,AI可以复用之前生成的中间表示,进一步减少计算开销。
所以,别再把标准化当成“束缚创造力”的枷锁。
在AI时代,标准化是财务总监最该拍手叫好的战略——它直接决定你的云账单厚度。
第六条:AI的价值不在自动化,而在规模化知识沉淀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很多人把AI当作“自动写代码的工具”,目标是减少人力投入。
但真正的机会在于:让每个项目的经验,都能自动沉淀为组织级知识,并反哺下一个项目。
传统软件开发中,项目结束=知识蒸发。
文档没人看,代码没人复用,教训没人记住。
但在AI原生范式下,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元知识层”(meta-knowledge layer)。
每当一个项目完成,它的架构决策、性能瓶颈、用户反馈、错误模式,都应该被结构化提取,并注入到元编程器的规则库中。
这样,下一次生成代码时,AI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所有历史经验之上。
它知道“上次在高并发场景下,这种缓存策略导致了雪崩”,于是自动规避;
它知道“这个客户特别在意审计日志”,于是默认开启详细追踪。
这才是AI的真正威力: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的经验以指数级速度积累和复用。
我正在构建的Diana框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Diana不是一个“AI写代码”的插件,而是一个“知识驱动的代码生成引擎”。
它把每次开发视为一次学习,把每次生成视为一次进化。
软件不应该每次都被重新发明。
它应该带着记忆成长——记住哪里摔过跤,哪里跑得快,哪里值得冒险。
结语:我们正在进入软件工程的新纪元
过去几十年,软件工程的核心是“如何让人高效写代码”。
未来几十年,软件工程的核心将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和AI共同进化的系统”。
这不仅仅是工具链的升级,而是范式的革命。 它要求我们放弃“代码即艺术品”的浪漫,拥抱“系统即有机体”的务实。
人类、元编程器、AI——三者必须构成一个自学习、自修正、自优化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代码是副产品,知识才是资产。
如果你还在用传统方式管理AI生成的代码,那你只是在用火箭发动机拉马车。 真正的AI原生软件,必须从根上重构:
用元代码定义稳定性,
用协议约束随机性,
用可读性保障控制权,
用标准化降低边际成本,
用知识沉淀实现复利增长。
这不是未来预言,而是当下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因为在这个时代,
不会被AI取代的程序员,
是那些懂得如何让AI为自己积累智慧的人。
而不会被时代淘汰的软件,
是那些带着记忆、不断进化的系统。
记住:软件的终极目标,
从来不是运行一次,
而是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