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炸出一个大新闻——一家叫“Substrate”(中文暂译为“基底”)的初创公司,号称自己用X射线技术,就能以不到行业十分之一的成本造出最先进芯片,甚至直接叫板全球光刻机霸主ASML。听起来是不是很燃?是不是觉得“下一个英伟达就要诞生”?别急,真相可能让你脊背发凉——这根本不是什么颠覆性突破,而是一场由骗子兄弟联手AI,精心编织的科技幻觉。
事情要从他们的创始人说起。Substrate的老板叫詹姆斯·普劳德(James Proud),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他的“战绩”堪称经典:几年前,他搞了一个叫“Hello”的创业项目,主打一款智能睡眠监测闹钟,名叫“Sense”。这产品在Kickstarter上众筹了250万美元,超过19000名用户真金白银下单,结果呢?产品延迟多年交付,功能严重缩水,最终公司倒闭,用户血本无归,连退款渠道都被切断。更讽刺的是,普劳德自己却安然无恙,2022年还住在旧金山价值百万美元的公寓里——钱,一分没少。
而他的联合创始人,居然是他亲弟弟奥利弗·普劳德(Oliver Proud)。这位弟弟,简历干净得像个白纸——没有大学学历、没有工作经历、更别提半导体行业的任何背景。两个连大学都没读完的兄弟,现在却要挑战全球最复杂、资本最密集、技术门槛最高的产业之一:芯片制造。这合理吗?这就像两个没学过物理的人,说他们在家用微波炉做出了可控核聚变。
更诡异的是,Substrate的招聘信息居然全是AI生成的。不信?我们来看几个“名场面”。他们挂着一个“机电工程师”的职位,职责是“设计晶圆承载盘(chuck)”。要知道,承载盘虽然是芯片制造里的小部件,但精度要求极高,通常由专业设备商如Entegris或IMS提供。而Substrate的要求却是让一个刚招来的人“从零开始自研自产”,这就好比你开个煎饼摊,第一份招聘启事写的是“发明一款新型宇宙飞船用于送餐”。
还有更离谱的——他们招“单元设计负责人(cell design lead)”。可问题是,单元设计是芯片物理设计的高级阶段,需要成熟的工艺库、稳定的设计流程和多年量产数据支撑。Substrate连一条完整产线都没有,更别说PDK(工艺设计套件)了,这时候招单元设计专家,就像在蒸汽机还没发明之前,就急着招聘F1赛车工程师。
这些岗位描述语句生硬、逻辑混乱,明显是用大模型Prompt生成的:“请帮我写几个半导体工厂的岗位,要听起来很专业。”——这种操作,不仅暴露了团队毫无行业常识,更说明他们根本没有真实的技术路线图,连该招什么人都不知道。
再来看他们的核心技术:X射线光刻,而且是直接写入(direct-write)方式。这是什么概念?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靠的是ASML的EUV(极紫外光刻)扫描机。这种机器,单价超3亿美元,研发耗资数百亿,光是TSMC从2014年拿到样机到2019年实现量产,就花了整整五年,背后是上万名工程师的协同作战。
而Substrate声称,他们用X射线直接在晶圆上“画”电路,就能实现比EUV更小的线宽、更高的良率、更低的成本。这听着很爽,但物理规律不答应。直接写入技术,比如电子束光刻(e-beam),确实可以做出精细图案,但速度慢得像蜗牛——写一片晶圆可能要几天,而ASML的EUV机每小时能处理175片。更致命的是,直接写入的图案存在严重的“场效应”问题:线条宽度不均、间距失控,图案边缘毛糙。这些在Substrate公开给SemiAnalysis的测试图中一目了然——你看那些线条,粗细不一、间距忽大忽小,根本不像量产级工艺,倒像是研究生实验室里随手做的demo。
对比ASML的EUV图案,线条整齐如刀切,间距精准到纳米,这才是工业级制造该有的样子。Substrate拿这种水平的东西,就敢说要颠覆全球芯片产业?别开玩笑了。大学里做e-beam实验的学生,都能做出类似效果,但没人敢说能用来量产AI芯片。
更可笑的是,他们声称的“研究设施”照片被媒体曝光后,网友直接笑出声——那哪是什么晶圆厂?明明就是个不到100平米的仓库,连一台正经光刻机都放不下。真正的先进制程晶圆厂(fab),动辄占地数十万平方米,洁净室等级达ISO Class 1(每立方英尺空气中0.1微米以上颗粒不超过1个),光是空气过滤系统就要上亿美元。而Substrate那个“实验室”,连个基本的黄光区都没有,更别说防震、恒温、超纯水系统了。这种环境下,别说造3纳米芯片,连5微米的模拟芯片都做不稳定。
普劳德还喜欢拿投资人背书来证明自己靠谱。他说:“看,彼得·蒂尔的Founders Fund、General Catalyst、In-Q-Tel都投我了!”乍一听,阵容豪华。但仔细看,这些机构恰恰都不是半导体专业投资者。Founders Fund投过不少消费硬件项目,General Catalyst偏爱SaaS,而In-Q-Tel虽然是CIA背景,但主要投资软件和情报技术。真正的半导体巨头,比如Intel Capital、TSMC Ventures、Samsung Catalyst Fund,一个都没出现。这说明什么?说明业内没人信他。
而且,普劳德的融资策略也很可疑——他搞了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但由十几家机构“拼单”完成,每家投得不多。这种操作,就是为了分散尽调压力,避免有专业机构深入技术细节追问。真正的硬科技融资,比如ASML早期或Applied Materials,都是由少数几家深度理解行业的资本主导,他们会派技术团队驻场数月,验证每一个参数。而Substrate?连一张真实良率数据、一片客户测试芯片都不敢公开。
更令人不安的是,普劳德似乎还在同时操盘另一个“核聚变”项目,用的还是同一个PO Box地址。一个人连250万美元的智能闹钟都做不好,现在又要同时解决芯片制造和能源终极问题?这是超人还是骗子?答案不言自明。
从商业逻辑看,Substrate的“成本革命”也完全站不住脚。他们声称,到2030年能把一片先进制程晶圆做到1万美元,而目前TSMC的5纳米晶圆售价约1.6万美元,3纳米则超2万美元。表面看确实便宜,但别忘了:晶圆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芯片制造的成本大头在于设备折旧、良率损失、工程支持、封装测试。ASML的EUV机一台3亿,寿命10年,每天折旧80万美元。Substrate如果真用直接写入,设备效率低、维护复杂、人力成本高,综合成本只会更高。
更重要的是,半导体行业有天然的规模效应和学习曲线。TSMC每年产出数百万片晶圆,工程师积累了海量工艺数据,能快速优化参数。而Substrate这种小作坊,就算真能做出一片样品,也无法形成量产能力,更别提服务英伟达、AMD这样的大客户——人家一个AI芯片动辄需要上万片晶圆,良率差0.1%就是数千万美元损失。
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护城河。ASML的护城河不是技术秘密,而是生态壁垒——它和蔡司、IMEC、TSMC、Intel形成了紧密联盟,几十年磨合出的工艺窗口、校准流程、故障诊断系统,根本无法复制。Substrate即便真有技术突破,也绕不开专利墙和供应链封锁。更别说,如果真这么容易,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早就做了——他们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美元,难道都是摆设?
所以,Substrate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硅谷幻觉”:用宏大叙事包装技术泡沫,用名人背书吸引外行资本,用模糊语言回避细节验证。这种套路,在Web3、元宇宙、甚至早期AI创业中屡见不鲜。但芯片不同——这里没有“先占市场后补技术”的机会,只有真刀真枪的物理、化学和工程实力。
普劳德的履历已经说明了一切:他是彼得·蒂尔“20 under 20”创业奖学金的受益者,这个项目鼓励年轻人辍学创业,用10万美元启动梦想。但梦想不能替代专业。你可以不懂晶体管,但不能不懂诚实;你可以没有学位,但不能没有底线。
现在,Substrate正在大肆宣传“美国芯片自主”的政治正确,试图绑定国家意志。但真正的国家竞争力,不是靠几个网红创始人的PPT,而是靠成千上万工程师的日日夜夜。从贝尔实验室到英特尔,从IMEC到TSMC,半导体的每一步进步,都是实打实的积累,不是AI生成的幻觉。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吹捧Substrate是“下一个ASML”,请记住:在芯片世界,奇迹不存在,只有物理定律和工程细节。那些连招聘启事都要靠AI胡诌的公司,连进这个行业的大门都不配。
最后提醒一句:科技投资,最怕“故事太好”。当一个项目听起来好到不像真的,那它大概率就不是真的。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毫米之间见生死”的领域,骗子连0.1微米的误差都造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