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光模块突破3.2T瓶颈,已向华为、字节、阿里供货!

值得关注的中国光学公司华工科技HGGenuine 已向字节跳动、华为和阿里巴巴供货

9 月,华工正源(华工科技,000988)HGGenuine 凭借其单波 400G 光引擎,突破了 3.2T 光模块的限制(实现了 420Gbps 的速度)。 3.2T 光模块相比 800G 网络,能够显著提升训练/推理性能。预计将大幅提升 DeepSeek 和斗宝模型的使用体验。HG目前也在量产1.6T光模块,并开发6.4T模块。

该公司正与阿里巴巴、华硕和字节跳动等公司合作。预计到2026年,其产量将比今年的600万至700万件翻一番。

华工科技HGGenuine突破3.2T光模块瓶颈,联手华为阿里字节,推动AI算力跃升。中国光通信供应链全面崛起,掌控全球稀土与磷化铟资源,重塑全球AI基础设施格局。



【一】光模块,不再是配角:AI算力爆发的真正瓶颈正在转移

别再盯着GPU芯片不放了!你以为英伟达发个B30A、Blackwell Ultra就能横扫全球?醒醒吧!真正的算力咽喉,早就悄悄从芯片转向了——光模块。对,就是那个决定你AI集群能不能跑起来的“神经光纤”。

最近,华工科技(000988)旗下的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突然横空出世,2025年9月在光博会上展示了全球领先的第二代单波400G光引擎,直接把3.2T光模块的天花板捅破了!实际传输速率干到420Gbps,这可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已经向华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实现批量供货的量产水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DeepSeek、斗宝这些国产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体验,将迎来一次飞跃式提升。

要知道,3.2T光模块相比当前主流的800G,带宽翻了整整四倍。在AI集群里,GPU之间的通信延迟和带宽直接决定模型能不能高效训练。你堆再多GPU,如果光互联跟不上,就像给F1赛车装拖拉机轮胎——跑不动!

更狠的是,华工正源不仅实现了1.6T光模块的量产,还在紧锣密鼓开发6.4T版本。预计到2026年,AI相关光模块年出货量将从2025年的600万至700万只翻倍,突破1300万至1500万只大关,其中还包括1万到2万只3.2T CPO光引擎。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要撑起整个中国AI基建的脊梁!



【二】磷化铟晶圆:全球命脉攥在中国手里,美国连原料都拿不到

你以为光模块只是“组装”出来的?错!它的核心是磷化铟(InP)芯片,而磷化铟芯片的根基,是磷化铟晶圆。再往下挖,磷化铟晶圆的命门,是高纯度金属铟——纯度必须达到6N甚至7N(99.99999%以上)。

这里有个惊人的事实:日本住友电气在全球高纯度磷化铟晶圆市场占有超过90%的份额。但你猜住友的铟原料从哪来?答案是中国。株洲科能——这家中国高纯稀散金属龙头,正是住友的长期核心供应商。2024年,株洲科能高纯铟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9%,产销量全国第一。而住友自己并不掌握从矿石到高纯金属的完整提纯链,它极度依赖中国企业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云南锗业(002428)旗下的子公司鑫耀半导体,近期与九峰山实验室合作,在6英寸InP晶圆制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公司公告称尚未有明确的规模化量产计划,但技术指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外延均匀性甚至优于住友和美国AXT。更重要的是,鑫耀的股东名单里赫然写着华为哈勃投资——华为是其第二大股东,并已锁定其大部分InP晶圆产能。

华工正源的3.2T CPO光引擎,正是基于自研硅光芯片平台开发,而这些芯片的衬底,离不开鑫耀和三安光电(600703)的供应。三安光电作为A股唯一确认具备6英寸InP光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早已深度绑定华为海思。这意味着,到2027年,华为自研光模块的规模很可能超过中际旭创(Innolight),成为全球第一。而华工正源、光迅科技(Accelink)等厂商,还得同时满足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的超级节点需求。

所以你明白了吗?英伟达最近推迟1.6T光模块交付,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等中国供货。没有中国的高纯度铟、没有中国的InP晶圆、没有中国的光模块厂,全球AI集群就是空中楼阁。



【三】AI集群的“血管”:从铜缆到全光网络,中国已全面领先

再来看看阿里云的磐久(Panjiu)AI Infra 2.0架构。它在一个64 GPU组内部使用PCB铜缆互联,成本低、延迟可控;但组与组之间,必须通过ALink交换机,使用数量庞大的光模块连接,最终拼成一个128卡甚至更大的超级节点。这种“铜+光”混合架构,是目前最经济高效的方案。

但未来呢?中国已经在布局全光交换网络(OCS)。这意味着GPU之间不再经过电子交换机中转,而是直接通过光路互联,延迟可降至微秒级,带宽近乎无限。华工正源的420G光引擎,正是为这种架构量身打造的“光子弹”。

而美国呢?Meta、谷歌虽然有钱,但它们的数据中心真的只用铜线吗?别逗了!1GW级别的AI集群,动辄需要数百万个光模块。一个Atlas-960超级集群就需要430万个连接单元,普通1GW集群更是需要570万个。这种规模,全球除了中国,谁能量产?

你以为美国能靠“去中国化”重建光器件供应链?做梦!从高纯度铟、镓、铜,到稀土元素提纯,再到模拟芯片和光芯片制造,整个链条都在中国。尤其是稀土——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将稀土提纯至7N+级别的国家。没有这个,ASML连一台EUV光刻机都造不出来。



【四】供应链不是靠钱堆的:五年十倍增长?物理规律不允许!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算力。但现实狠狠打脸:高纯度金属的提纯速度受限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环保政策;晶圆厂的建设周期至少两年;光模块的良率爬坡需要数百万小时的工程调优。这些都不是砸钱能立刻解决的。

中国过去五年在光通信领域的投入,远远超过欧美总和。从上游的铟矿开采(株洲科能)、中游的晶圆制造(鑫耀、三安光电),到下游的模块封装(华工正源、中际旭创),已经形成闭环。华为、阿里、字节跳动都在自建光网络,甚至参与底层技术定义。而它们的共同策略是:优先保障国内AI巨头需求,再考虑出口。

反观美国,一边制裁中国芯片,一边却依赖中国的光模块供应链。这就像一边骂厨房脏,一边天天来蹭饭——逻辑上根本说不通。更讽刺的是,Sam Altman最近还在鼓吹“AGI实现后就不需要物质世界了”。可问题是,你连光模块都造不出来,谈何AGI?



【五】A股光模块军团:谁是真正的“算力基建之王”?

回到A股市场,哪些公司真正受益于这场光互联革命?

首先是华工科技(000988)。其子公司华工正源已成阿里400G光模块最大供应商,2025年在阿里采购中占比达20%-30%;同时是华为、字节跳动的核心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光模块业务营收同比暴增124%,首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3.2T液冷CPO光引擎已实现月产20万只,向阿里、微软等交付近2万只。

其次是中际旭创(300308)——全球800G光模块市占率第一,是英伟达1.6T核心供应商。光迅科技(002281)则在政务云和“东数西算”工程中占据超30%订单。

上游方面,云南锗业(002428)通过鑫耀切入InP晶圆赛道,具备稀缺性;三安光电(600703)不仅是华为射频芯片代工厂,更是6英寸InP光芯片量产龙头;株洲科能(未上市)虽小众,却是高纯度铟出口的关键节点,住友的原料命脉就握在它手里。

还有容易被忽略的铜材和稀土企业:比如楚江新材(002171)在高导无氧铜领域布局AI服务器线缆;北方稀土(600111)和盛和资源(600392)则掌控7N级稀土提纯技术,间接支撑EUV与光模块产业。

这些公司,才是真正构筑中国AI算力护城河的“隐形冠军”。



【六】未来三年:光模块将成中美科技博弈新战场

别再只看芯片了!未来三年,中美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将从GPU转向光互联。谁掌控了1.6T/3.2T/6.4T光模块的量产能力,谁就掌握了AI集群的“呼吸权”。

中国已具备从材料、晶圆、芯片到模块的全栈能力,且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玩家深度参与定义。而美国连基础原料都依赖进口,更别说大规模制造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用“算力基建+光网络”组合拳,构建自主可控的AI生态。华为的Ascend芯片+自研光模块+液冷数据中心,阿里云的磐久架构+自研交换机+铜光混合互联,字节的火山引擎也在秘密布局类似体系。

这套体系一旦成熟,将彻底摆脱对美国硬件的依赖。而你的投资组合,是否已经跟上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结语】算力不是芯片堆出来的,是光“连”出来的

老铁们,记住这句话:未来的AI战争,打的不是谁有更多GPU,而是谁的光模块更快、更密、更稳。中国不仅在造光模块,更在定义下一代AI基础设施的标准。

从株洲的铟矿,到武汉的光模块产线,再到杭州的阿里云数据中心,一条横跨数千公里的“算力血管”正在贯通。而这条血管的起点和终点,都牢牢掌握在中国工程师手中。

所以,别再迷信“31倍算力优势”了。当整个光供应链都在中国时,你的优势,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真正的算力霸权,早已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