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爆长寿:英矽智能押注代谢优化,八款口服小分子剑指全民健康寿命延长  


英矽智能依托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推出八大口服小分子心代谢药物管线,聚焦GLP-1、NLRP3等靶点,以低剂量组合策略重塑长寿医疗范式,引领从疾病治疗迈向健康寿命主动管理的新纪元。


一、长寿医学的真正突破口,不在实验室幻想,而在你我的代谢系统  

你以为只有糖尿病人才关心的GLP-1、胰岛素敏感性、能量平衡这些“老掉牙”的概念。但现实是,全球最前沿的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刚刚在2025年BIO-Europe大会上扔下一颗重磅炸弹:他们用自家的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一口气推出八款口服小分子药物,全部瞄准心代谢系统,目标不是治病,而是延长健康寿命(healthspan)。  

别被“心代谢”这个词吓到,说白了,就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统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这些病你以为是中老年专属?错!它们从你30岁就开始悄悄侵蚀你的细胞活力,加速器官老化,缩短你真正能高质量生活的年限。

英矽智能的创始人兼CEO亚历克斯·扎沃龙科夫(Alex Zhavoronkov 在张江有投资)博士说得非常直白:“像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心代谢和抗肥胖药物,可能就是第一波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疗法,能在广大人群中同时延长健康寿命和总寿命。”  

注意关键词——“广大人群”。这意味着,长寿药不再只是富豪专属的NAD+补充剂或干细胞注射,而是可以像降压药一样普及的口服药。而这一切的实现基础,就是AI驱动的药物发现革命。  



二、不是简单复制司美格鲁肽,而是用AI重新设计整个代谢药理学  

很多人一听到GLP-1,立刻想到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Wegovy/Ozempic),或者礼来的替尔泊肽(Mounjaro/Zepbound)。但英矽智能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不是去仿制,也不是做生物类似药,而是用AI从头设计全新的小分子化学结构,目标是解决现有GLP-1药物的痛点:注射给药、胃肠道副作用、长期使用成本高、无法与其他通路协同。  

根据官方披露,他们已有两款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s)进入或接近临床前候选药物阶段,一款设计为每日一次(QD),另一款则实现每周一次(QW)给药。要知道,目前全球还没有真正获批的口服GLP-1小分子药物能稳定实现每周给药,这本身就是技术突破。更关键的是,这些分子是通过AI生成的全新化学骨架(novel chemical scaffolds),不仅具有更优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还具备更高的受体选择性和更低的代谢清除率,这意味着更低的剂量、更少的副作用。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英矽智能的策略是“多靶点、低剂量、组合拳”。

除了GLP-1,他们还布局了GIPR(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Amylin(胰淀素)、APJ(Apelin受体)、Lp(a)(脂蛋白a)、NR3C1(糖皮质激素受体)以及NLRP3炎症小体等靶点。这些靶点分别调控食欲、胰岛素分泌、血管张力、炎症反应和应激代谢,单打独斗效果有限,但若通过AI精准设计出可安全联用的小分子组合,就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从系统层面重塑代谢稳态。  

这背后反映的,是对衰老生物学的深刻理解:衰老不是单一机制,而是代谢失调、慢性炎症、线粒体衰退、蛋白质稳态崩溃等多重“衰老标志”(hallmarks of aging)交织的结果。英矽智能的AI平台正是在模拟这种复杂性,而非简单追求“单一靶点、单一适应症”的老路。  



三、AI不只是加速器,更是全新的药物发现引擎  

很多人以为AI在制药中的作用就是“快”——把原本5年发现一个候选药的周期压缩到18个月。但这只是表象。英矽智能联合CEO兼首席科学官任峰(Feng Ren)博士强调:“AI在药物发现中的革命早已不是理论,我们的抗纤维化药物Rentosertib已进入IIa期临床,PHD1/2抑制剂ISM5411也完成两项I期试验,这证明AI不仅能发现靶点,更能生成具有临床可行性的分子。”  

关键在于,Pharma.AI是一个端到端的生成式平台,涵盖靶点发现、分子生成、ADMET预测、合成路线规划、甚至临床试验设计建议。以NLRP3抑制剂ISM8969为例,这款分子不仅具有高选择性,还能穿透血脑屏障,理论上可同时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心代谢疾病。这种“一药多用”的潜力,正是AI在多维参数空间中优化的结果——人类化学家很难同时兼顾脑渗透性、代谢稳定性、脱靶风险和合成可行性,但AI可以。  

更令人震撼的是,英矽智能自2024年以来已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不仅展示算法创新,更公开实验验证数据。这种透明度在AI制药领域极为罕见,极大增强了其技术可重复性和科学可信度。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在画饼,而是在用同行评审的硬核数据说话。  



四、从“治病”到“防老”:长寿医学的范式转移  

过去,药物研发的目标是“治愈疾病”或“控制症状”。但长寿医学的目标是“延缓衰老进程本身”。英矽智能的策略清晰表明:心代谢系统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切入点。为什么?因为它是衰老的“放大器”——一旦代谢失衡,炎症加剧,线粒体功能下降,整个身体的修复能力就会断崖式下滑。  

举个例子,NR3C1是糖皮质激素受体,长期压力导致的皮质醇升高会通过该受体引发胰岛素抵抗、脂肪堆积和肌肉流失。英矽智能设计的小分子NR3C1拮抗剂,已在动物模型中成功逆转皮质醇诱导的代谢紊乱。这不仅仅是治疗库欣综合征,更是对抗“压力性衰老”的武器。  

再看Lp(a),这个被忽视的血脂指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主动脉瓣钙化的独立危险因子,但至今没有有效药物。若AI能设计出安全有效的Lp(a)抑制剂,就等于为数亿心血管高风险人群装上了“预防开关”。  

这些靶点的共同点是:它们连接着多个衰老通路,干预它们,等于同时踩下多个衰老的刹车。而AI的优势,就在于能在这个高维生物网络中找到最优干预节点,并设计出恰到好处的分子工具。  



五、商业化路径清晰:口服药+全球合作,让长寿技术真正可及  

别忘了,英矽智能不是学术机构,而是一家商业公司。他们的管线已有22个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多个进入IND-enabling阶段(即准备向药监局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口服小分子的优势在于:生产成本低、供应链简单、患者依从性高,这决定了它们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英矽智能已与复星医药(Fosun Pharma)达成全球合作。复星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医疗集团,拥有强大的临床开发能力和全球市场准入网络。这次合作不仅仅是技术授权,而是共同推进多个靶点的全球开发,目标直指“惠及全球数亿患者”。  

扎沃龙科夫在最新声明中明确表示:他们正在寻找真正致力于“提升人类生产力寿命”(productive longevity)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只想靠疾病盈利的药企。这意味着,未来的长寿药企必须兼具科学雄心与社会使命——既要懂AI和生物学,也要有推动预防性医疗落地的决心。  



六、挑战与展望:AI能设计分子,但能设计健康寿命吗?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AI生成的分子再漂亮,最终还是要经过人体临床试验的残酷考验。历史上太多“机制完美”的药物在III期失败,原因往往是人体复杂性远超模型预期。NLRP3抑制剂能否真正延缓神经退行?GLP-1小分子组合能否长期安全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回答。  

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矽智能代表了一种新范式:用计算生物学+生成式AI+系统药理学,将长寿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测量、可干预、可商业化的医疗产品。如果说2020年代是GLP-1药物的时代,那么2030年代,很可能是“代谢优化组合疗法”的时代——而AI,就是这场革命的引擎。  

对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生物科技的机会,更是AI基础设施、算力芯片、数据平台的延伸战场。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未来你可能不需要等到70岁才关注健康,而是从40岁开始,就通过AI定制的口服组合药,主动管理自己的代谢年龄,把“老”推迟十年、二十年。  

这,才是真正的长寿革命——不是活到120岁躺在床上喘气,而是80岁时还能爬山、旅行、创业、恋爱。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你每天吃下的那一颗小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