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mountain Health新研究显示,通过监测并调整维生素D3剂量使血浓度>40 ng/mL,可使心梗患者二次发作风险降低50%,且无安全风险。
维生素D新策略竟能让二次心梗风险砍半?最新重磅研究颠覆你对“阳光维生素”的认知!
一个可能被你天天吃却从来没认真对待过的营养素——维生素D。你可能觉得它就是晒晒太阳、补补钙的小配角,但就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一项来自美国盐湖城Intermountain Health医疗中心(中文常译作“英特蒙特健康医疗集团”)的临床研究,彻底刷新了医学界和营养学界对它的认知: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动态调整剂量的维生素D3补充策略,竟然能将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也就是心梗)的患者再次发生心梗的风险直接砍掉50%!这项名为TARGET-D的试验,不仅数据扎实、设计严谨,而且完全绕开了过去维生素D研究“打脸”的老路,给出了一个精准医疗时代下的全新答案。
这次研究的领头人,是Heidi May博士——她是Intermountain Health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家,也是该医疗系统长期慢性病研究项目的核心人物。
Intermountain Health素以数据驱动医疗和高质量临床研究著称,过去几十年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病管理等领域屡有突破性成果。May博士本人专注维生素D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已有十余年,她曾多次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循环》(Circulation)等顶级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而这一次,她的团队通过一项历时近8年(2017年4月到2025年3月随访结束)、纳入630名心梗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终于找到了破解维生素D“无效魔咒”的钥匙。
过去,为什么那么多大型维生素D临床试验“翻车”了?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一刀切”!
比如,不管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如何,统一每天给2000 IU或者4000 IU,然后观察是否对心血管有益。
结果呢?绝大多数试验显示“没效果”。
于是学界一度认为,维生素D对心脏就是个“安慰剂”。
但May博士和她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问题不在于维生素D本身,而在于“剂量策略”错了!他们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只有把血液中的25-羟基维生素D(也就是衡量维生素D状态的金标准指标)提升并维持在某个阈值以上,才可能真正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这个阈值,他们设定为40 ng/mL(纳克/毫升)。
TARGET-D试验的设计堪称精准营养干预的典范。
患者在发生心梗后一个月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
-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不进行维生素D管理;
- 干预组则采用“目标导向治疗”(Target-to-Treat)策略——目标就是把血清25(OH)D水平推高并稳定在>40 ng/mL。
研究发现,入组患者中有高达85%的人初始维生素D水平不足(<40 ng/mL),这充分印证了现代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的现实。
更惊人的是,为了达到目标,超过一半的干预组患者需要初始剂量高达5000 IU/天——这远远超过目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推荐的600–800 IU/天的“维持量”。而且,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人员每季度检测一次血维生素D水平,若未达标就调整剂量,一旦达标则改为每年检测一次,实现动态闭环管理。
那么,效果如何?关键结果来了:在整个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约5年),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梗、心衰住院、中风或死亡)的总体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
但!当研究人员单独分析“再次心肌梗死”这一终点时,奇迹出现了——干预组患者的二次心梗风险比对照组整整降低50%!
而且,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即使使用较高剂量的维生素D3(最高达10000 IU/天,个别患者短期使用),也未观察到高钙血症、肾结石或其他与维生素D过量相关的不良事件。
这说明,在严密监测下,10000 IU/天这种高剂量策略是安全的。
为什么维生素D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机制上其实早有线索: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它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还具有强大的抗炎、抗纤维化、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低维生素D水平已被证实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心肌重构加速密切相关。
而心梗后的患者,恰好处在炎症风暴和心肌修复的关键窗口期,此时若能通过精准补充维生素D,压制过度免疫反应、稳定斑块、促进血管修复,自然能显著降低再梗风险。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营养学范畴:数据显示,全球约50%–66%的人口存在维生素D不足。在中国,尤其在北方冬季、高楼层居民、办公室白领、防晒过度人群以及老年人中,缺乏比例甚至超过80%。而心梗患者本就是二次事件的高危人群,一年内再梗率可达10%–15%,五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更高。如果一个成本低廉(维生素D3每粒几毛钱)、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干预手段,就能把再梗风险砍掉一半,那对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管理而言,将是革命性的突破。
当然,研究团队也坦承:目前样本量有限(630人),尚不足以评估对心衰、中风或死亡的单独影响。下一步,他们计划启动更大规模的多中心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一策略的普适性和长期效益。
但即便如此,TARGET-D已经为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维生素D补充,不能再“随缘吃”,而必须“看血补”。建议所有心梗康复患者,主动检测血清25(OH)D水平,若低于40 ng/mL,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个体化高剂量方案,并定期复查。普通健康人群也应每年检测一次,尤其在秋冬季节,将水平维持在30–50 ng/mL为宜。
最后划重点:这不是“多吃维生素D就能防心脏病”的泛泛之谈,而是“精准达标、动态调整、严密监测”三位一体的科学策略。阳光虽好,但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靠晒太阳获得足够维生素D;保健品虽多,但盲目补充等于浪费钱甚至可能无效。唯有用数据说话,用目标驱动,才能真正让这枚“阳光维生素”化身为守护心脏的盾牌。
可在IHerb搜索 “维生素D3+K2" (微信支付,顺丰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