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原理:递归、压缩和模式匹配

banq

符号学(Semiotics)研究符号、符号过程以及符号系统。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算法、程序等都可以看作是符号系统。从符号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递归、压缩和模式匹配理解为对符号系统的不同操作。

1、递归:符号的自我指涉

  • 符号的递归定义: 在递归中,一个符号或概念被用来定义自身。这是一种典型的符号自我指涉。例如,在编程语言中,函数的递归调用就是符号自我指涉的一种体现。
  • 无限生成: 递归过程可以产生无限的符号序列。这与符号学中符号的生成和组合能力密切相关。
  • 符号的层次结构: 递归过程常常涉及到符号的层次结构。例如,在语法分析中,语法规则的递归定义就体现了符号的层次关系。

大语言模型中的递归:
大语言模型本身并不直接使用传统意义上的递归算法,但其背后的网络结构可以视为一种递归的扩展。

在深度学习中,递归神经网络(RNN)和其变体(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设计用于处理序列数据。这些网络能够处理输入序列中的时间依赖性,类似于递归的自我调用机制。

虽然现代的语言模型(如Transformers)在处理序列数据时不直接依赖于递归,但它们在处理文本的上下文时类似于递归的机制,通过层层的网络结构来捕捉长距离的依赖关系。

例子: 在Transformers模型中,虽然使用的是自注意力机制而非传统递归,但模型的多层结构可以看作是对输入数据逐层进行“递归”处理,通过多层的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来捕捉复杂的语义关系。

因此,递归解决了符号的层次结构

2、压缩:符号的简化与编码

  • 符号的冗余与精简: 压缩算法通过去除符号序列中的冗余信息,来实现对符号的简化。这与符号学中符号的经济性原则相一致。
  • 符号的编码: 压缩算法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编码的过程。它将原始符号序列映射为一个新的符号序列,从而实现信息的压缩。
  • 符号的意义: 压缩过程并不改变符号的本质意义,只是改变了符号的表示形式。这说明符号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与符号的具体形式无关。

大语言模型中的压缩:
在训练和使用大语言模型时,压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 首先,模型本身的压缩涉及到减少模型的存储需求和提高计算效率。例如,模型量化、稀疏化和权重修剪等技术可以用来减少模型的规模和提高推理速度。
  • 其次,文本压缩技术在预处理阶段也可能被用来减少训练数据的冗余,以提高训练效率。

例子: 模型量化是将浮点数权重转换为较低精度的数据表示(如8位整数),从而减少存储和计算需求。权重修剪则涉及到删除那些对模型预测影响较小的参数,从而减少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负担。

Transformer模型的输入通常需要先经过token化处理。
Token化是将文本分解为模型可以处理的基本单元(tokens)。这一步骤对于模型的输入预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原始文本转换为一系列固定的token表示形式。

虽然token化本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压缩,但它确实具有某种“压缩”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词汇表的简化: 通过将文本分解为子词或其他较小单元,token化减少了词汇表的大小。较小的词汇表可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需求。
  • 减少稀疏性: 子词token化可以处理和生成不常见的词汇,减少了模型遇到未知词汇时的稀疏性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Token嵌入(Token Embeddings): 在Transformer模型中,token化后的输入会转换为嵌入向量(embeddings)。每个token被映射到一个高维空间中的向量,这些向量在模型的训练过程中会被学习。这些嵌入向量是模型处理和理解文本的基础。

因此,压缩解决了符号的线性结构

3、模式匹配:符号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符号的类型: 模式匹配涉及到对不同类型符号的比较和识别。这与符号学中符号的分类和类型学研究有关。
  • 符号的相似性: 模式匹配的核心在于寻找符号序列中的相似性。这体现了符号之间的一种关系,即相似性。
  • 符号的变异: 模式匹配也可以用来检测符号的变异。这说明符号是动态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变化。

大语言模型中的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在语言模型的训练和应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模型通过识别和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如词汇组合、语法结构)来建立其语言理解能力。在生成文本时,模型使用这些模式来预测下一个词或生成符合上下文的语句。

例子: 在大语言模型中,自注意力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在长文本中识别和匹配相关的模式和上下文。这种机制允许模型在生成文本时考虑到远程的上下文信息,从而生成更连贯和符合语境的文本。

在Transformers模型中,“模式匹配”并不像在传统的模式匹配算法(如正则表达式)中那样被直接使用。

Transformer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它允许模型在处理输入序列中的每个token时,考虑到其他所有token的信息。这种机制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模式匹配过程,因为它通过计算每个token与所有其他token之间的关系(注意力权重),来捕捉和匹配序列中的模式和依赖关系。

  • 注意力权重(Attention Weights): 自注意力机制计算每个token与其他tokens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反映了输入序列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模式和关系。模型通过这些权重来调整每个token的表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生成文本。
  • 上下文建模: 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捕捉到长距离依赖关系和复杂的上下文模式,这对于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 位置编码为每个token添加位置信息,这有助于模型在进行自注意力计算时考虑序列的顺序,从而捕捉到语法和语义的模式。
  • 通过使用多个注意力头,模型可以同时学习和识别不同的上下文模式,使得最终的表示更加丰富和全面。

Transformer中的模式匹配

  1. 上下文模式匹配: Transformer模型能够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到文本中的上下文模式。例如,在文本生成任务中,模型能够识别和匹配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模式,从而生成连贯的文本。
  2. 语义模式匹配: 在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中,Transformer模型能够匹配和理解语义模式。例如,在问答系统中,模型能够根据问题的语义模式匹配相关的答案。
  3. 结构模式匹配: Transformer模型也能够识别和匹配文本中的结构模式,例如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层次关系。这对于文本分类、语法分析等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4. 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如BERT、GPT)中,模式匹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模型通过在大规模语料上进行预训练,学习到丰富的语义和上下文模式,从而在下游任务中进行有效的模式匹配和应用。

因此,模式匹配解决了符号的平面结构。

模式匹配涉及统计学、算法和抽象等多个层面:

  • 统计学层面关注于数据中的统计规律和趋势。
  • 算法层面关注于高效识别和匹配具体的模式。
  • 抽象层面关注于理解数据中的高层次结构和关系。


最后
三者之间的符号学关系

  • 符号的生成与消减: 递归是符号生成的引擎,压缩是符号的消减过程,模式匹配是对符号的分类和识别。
  • 符号的层次与结构: 递归强调符号的层次结构,压缩强调符号的线性结构,模式匹配强调符号的平面结构。

在模式匹配中引入思维链有何不同?
传统模式匹配 主要关注文本或数据序列中的字面匹配,即直接查找与给定模式完全一致的子序列。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语义理解、推理和上下文相关性时,往往力不从心。

引入思维链 的模式匹配则更进一步,它不仅关注字面匹配,还试图理解模式背后的意图和逻辑。通过构建一个思维链,即一系列的推理步骤,系统能够:

  • 深层语义理解: 理解模式中的关键词、短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捕捉模式的含义。
  • 上下文推理: 考虑模式出现的上下文,包括前后的文本、背景知识等,以更好地判断模式的适用性。
  • 灵活匹配: 不仅能匹配完全相同的模式,还能匹配具有相似含义或结构的模式。
  • 处理模糊查询: 能够处理一些语义模糊的查询,例如包含代词、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查询。

思维链在模式匹配中的实现

  • 基于规则的系统: 构建一系列规则,描述模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 基于统计的方法: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学习模式与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
  •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方法: 将问题和知识表示为图结构,通过图神经网络进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