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情心易患抑郁症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中,共情的神经基础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他人的同理心是成功的社会互动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这反映在同理心与积极的内部和人际结果,如关系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

  • 较低水平的同理心显示出与精神病理学状况的关联,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谱系障碍。
  • 新出现的证据也表明:较高水平德同理心则与负面的心理健康结果有关,可能会导致对负面情绪的高度敏感和对他人痛苦的过度责任感。
根据这些假设,抑郁症被认为与同情他人的负面情绪导致的负面情绪积累有关并由其引发。

共情是一把“双刃剑”

研究结果表明:重度抑郁障碍患者中与共情相关的大脑区域,如额下回、双侧前岛叶和扣带区域,存在复杂且可能与状态相关的神经活动关联。

抗抑郁治疗或症状缓解后,这些区域的神经活动似乎降低,伴随着行为结果表明,在共情处理中的负面偏好减少。

本文提出了一个初步模型,描述了在重度抑郁障碍病程中共情的发展,包括最初共情水平升高,以及在疾病进一步发展或治疗后共情反应降低。

抑郁症可能通过功能失调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传染

  1. 情感传染:情感像传染病一样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传染。情感传染主要发生在有紧密联系和频繁接触的家庭成员、伴侣、室友、密友或同事之间。
  2. 抑郁症的传染性:不仅情感似乎具有传染性,抑郁症、焦虑症等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及其临床特征(如孤独感)也被认为以类似的方式传播。
  3. 自动模仿:自动模仿是允许人类共享情感的机制之一,它允许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在不同层面上发生情感同步,整合了运动和自主反应。
  4. 共情的作用:共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和定义。共情涉及理解他人的状态并通过激活个人的、神经的机制来体验他人的感受。
  5. 镜像神经元系统(MNS):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解释了自动模仿和共情之间的联系。镜像神经元在1990年代首次被发现,它们在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6. 抑郁症的传染性和MNS:大多数评估MNS在人类中作用的研究涉及非侵入性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
  7. 情感共享的进化视角:根据这一理论,共情及其相关的神经机制是一种天生的特征,通过自然选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
  8. 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纵向研究表明,有抑郁症史的父母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这表明与抑郁父母生活的高水平负面依恋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出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