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休息时,正念冥想练习者也表现出与非冥想者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发表在《正念》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利用先进的脑电图 (EEG) 技术发现,冥想者在 θ、α 和 γ 频段的脑电波活动上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大脑活动的强度和分布上,表明长期的冥想练习会导致神经过程的持久变化,这可能是正念带来的认知和情感益处的基础。
正念冥想作为一种管理压力、改善情绪健康和增强认知功能的工具,越来越受欢迎。它涉及保持对当下的专注和非评判性意识。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将正念与各种益处联系起来,但研究人员渴望了解其潜在的神经机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与心理学院高级研究员、这项研究的作者尼尔贝利说:“我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因为正念冥想与改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有关,但实现这些改善的神经生理变化尚未完全描述。”
虽然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冥想者在完成认知任务或冥想时大脑活动有所不同,但测试他们在休息时大脑活动是否也有所不同的研究并不多。此外,大多数之前研究冥想者大脑活动的研究所使用的测量方法并不敏感,无法判断冥想者和非冥想者之间的差异是由脑电波幅度差异(脑电图 (EEG) 检测到的电压节律性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非节律性的大脑活动引起的(EEG 数据中检测到的电压变化重复性较低,不会被定义为‘脑电波’)。
同样,之前的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区分脑电波的幅度和大脑显示这些脑电波的频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使用可以区分脑电波和非脑电波活动的测量方法,以及可以区分脑电波幅度差异和脑电图数据中脑电波出现频率差异的测量方法,更全面地描述经验丰富的冥想者大脑活动的差异。最后,我们还使用了可以告诉我们这些差异是否可能特定于大脑的特定区域,或者它们是否可能反映所有大脑区域的整体差异(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测量方法。
研究人员招募了 92 名参与者,其中包括 48 名至少有六个月持续正念练习的冥想者,以及 44 名冥想经验很少或没有冥想经验的非冥想者。这些组根据年龄和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素进行匹配,以减少潜在的混杂变量。为了确保心理健康稳定,参与者接受了神经或精神疾病和药物使用情况筛查。
研究人员使用了脑电图 (EEG),这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测量大脑的电活动。64 通道脑电图帽在参与者睁眼和闭眼休息时捕捉神经振荡。为了确保参与者处于自然的休息状态,他们被指示在记录过程中不要进行冥想或刻意的精神控制。这种方法旨在捕捉大脑活动中持久的“特征”变化,而不是与主动冥想相关的暂时影响。
研究人员对脑电图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消除眼球运动、肌肉活动或其他噪音造成的伪影。研究人员应用了先进的算法来分离真正的振荡活动,重点关注四个关键频带:θ(4-8 Hz)、α(8-13 Hz)、β(12-25 Hz)和γ(>25 Hz)。重要的是,他们使用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将振荡活动与非振荡背景噪声分开,确保他们的发现反映了神经振荡的真正差异,而不是无关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 冥想者和非冥想者在研究的四个频段中的三个频段存在显著差异:θ、α 和 γ。
- 这些较大的振幅在整体测量(跨所有大脑区域)时存在,而且在我们检查这些脑电波在头部的分布时也存在
- 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相关的 Theta 活动在冥想者中比在非冥想者中更高。这种增加在后脑区域最为明显,表明经验丰富的冥想者与注意力和信息处理相关的神经过程增强。
阿尔法活动
冥想者表现出更大的整体力量以及独特的分布模式。非冥想者主要在后部区域表现出更强的阿尔法活动,而冥想者在前部区域表现出相对于大脑其他部位更高的阿尔法活动。这种分布变化可能反映了对不相关或分散注意力的想法的更强的抑制控制,这是一种通常通过正念练习得到增强的认知功能。
伽马波活动
伽马波活动与高阶认知功能和神经整合有关,冥想者的伽马波活动也更高。额叶区域的增加尤其明显,表明长期冥想练习可能会引起神经可塑性变化。伽马波被认为在注意力和感官信息整合方面发挥着作用,这表明冥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这些能力。
冥想者表现出这些大脑活动幅度增加的事实可能表明他们可以在需要时更强烈地参与这些大脑活动,或许为长期练习正念冥想所带来的认知功能改善提供了一种潜在机制
局限性
这项研究和所有研究一样,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它的横断面设计意味着它无法确定因果关系——观察到的大脑差异是否是由冥想引起的,或者具有这些神经模式的人是否更倾向于练习正念。
可能那些热衷于正念冥想的人已经表现出神经活动的差异,许多其他纵向研究表明冥想确实会改变大脑活动,所以我们检测到的影响似乎与冥想练习有关。
这项研究的标题是《静息时的正念大脑:经验丰富的冥想者的神经振荡和非周期性活动》,作者是布列塔尼·麦昆、奥斯卡·W·墨菲、保罗·B·菲茨杰拉德和尼尔·W·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