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组合抗癌:调控表观遗传显奇效


这篇综述探讨了通过表观遗传学和组合机制,以多酚为基础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方法。多酚类化合物,如姜黄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酯,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抗癌潜力。

它们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等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多酚的抗癌机制
1. 表观遗传调控:多酚通过抑制DNMT和HDAC,影响基因表达,特别是肿瘤抑制基因的重新激活,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
2. 抗炎作用:多酚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NF-κB),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细胞周期调控:多酚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p21、p53等),诱导细胞周期停滞,阻止癌细胞增殖。
4. 诱导细胞凋亡:多酚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或死亡受体途径,诱导癌细胞凋亡。

多酚组合的协同效应
尽管单个多酚已显示出抗癌潜力,但研究表明,多酚的组合使用可以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具体来说,姜黄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酯的组合已被证明具有以下作用:

1. 增强细胞凋亡:组合使用能够更有效地诱导癌细胞凋亡。
2. 抑制肿瘤形成和迁移:多酚组合显著抑制癌细胞的菌落形成和迁移能力。
3. 降低细胞存活率:组合使用能够更显著地降低癌细胞的存活率。
4. 抑制血管生成:多酚组合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如VEGF),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
5. 表观遗传修饰:组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广泛的表观遗传修饰,进一步增强抗癌效果。

临床应用前景
多酚组合的使用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单一多酚相比,适当浓度的多酚组合能够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多酚组合的最佳浓度、给药方式以及在不同类型癌症中的应用潜力。

论文结论
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姜黄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酯的组合,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抗炎、细胞周期调控和诱导凋亡等多种机制,展现出显著的抗癌潜力。这些发现表明,多酚组合可能成为未来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

什么是多酚
多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它们在植物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帮助吸引传粉者、防御紫外线辐射以及抵抗微生物侵害。

这些化合物也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尤其是水果、蔬菜和茶。它们通过影响食物的颜色、气味以及与食物中的大分子结合来降低食物的消化率,从而提升食物的品质。

虽然多酚在植物和饮食中作用显著,但许多研究还表明,它们能够影响氧化和炎症应激,并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事件和诱导细胞凋亡来阻止癌症的发展。

具体来说,多酚能够影响免疫调节、表观遗传机制、氧化应激途径、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癌症转移的路径(如图1所示)。


什么是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常见于浆果、葡萄和花生中,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特性。与姜黄素类似,白藜芦醇也能抑制多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癌症。


研究表明,白藜芦醇治疗结直肠癌细胞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转移,显示出其作为有效抗癌剂的潜力。

在治疗胃腺癌细胞时,白藜芦醇会导致DNA损伤和活性氧(ROS)增加,同时刺激G2/M细胞周期停滞,并增加Bcl和Bax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在治疗黑色素瘤细胞时,白藜芦醇会增加ROS、内质网应激以及裂解的caspase-9水平。

此外,白藜芦醇与肝癌细胞结合时,通过调控p53和PI3K/AKT通路抑制癌细胞生长。

白藜芦醇还能通过降低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活性来影响DNA甲基化,并通过减少5-甲基胞嘧啶的水平改变DNA甲基化模式。

此外,白藜芦醇通过增加SIRT1和NF-κB通路来调节炎症反应。

尽管白藜芦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约75%的口服剂量在胃肠道迅速吸收),但它具有亲脂性,分布在肝脏、肾脏和肠道组织中。

它在肝脏和肠道细胞中经历首过代谢,并被II相酶代谢,最终通过胆汁和粪便排出。

白藜芦醇相对安全,低至中等剂量下副作用极少,高剂量下耐受性良好,且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较低的毒性作用。

什么是eccg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中的一种重要抗氧化剂。这种多酚类化合物显示出显著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

具体来说,EGCG已被证明能够抑制结肠癌。通过实验方法发现,EGCG通过刺激早期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尤其是在具有功能性p53的癌细胞中。EGCG还通过激活AMPK通路来抑制促进细胞生长的合成代谢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EGCG作为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抑制剂,能够重新激活被沉默的肿瘤抑制基因,从而影响癌症相关的DNA超甲基化。

它还通过增加PTEN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肿瘤抑制。EGCG通过调节PKC和RAS通路影响细胞死亡(如图4所示)。

此外,EGCG还通过miRNA沉默发挥抗癌作用。功能异常的miRNA会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减少、端粒酶上调以及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肿瘤形成。

EGCG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它是亲水性的,存在于脂质产品中。通过酯化等结构修饰可以提高其吸收率。

EGCG在适量剂量下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肝毒性。

什么是姜黄素
姜黄素是一种存在于姜黄和生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它不仅具有治疗癌症的潜力,还对多种慢性疾病、肝病和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在癌症治疗方面,姜黄素已被证明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并阻止血管生成和转移(如图2所示)。

这些作用是通过调节mTOR、PI3K/AKT和caspase激活等信号通路实现的。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姜黄素通过上调miR192-5p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阻止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在卵巢癌细胞中,姜黄素通过抑制AKT和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同样,在结肠癌细胞中,姜黄素通过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生长。

尽管姜黄素具有多种益处,但由于其吸收率低和代谢速度快,生物利用度较低,这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姜黄素是亲脂性的,主要在脂肪组织、肝脏和肾脏中积累,并迅速代谢转化。它还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姜黄素主要通过胆汁和粪便排泄,其血浆半衰期约为1-2小时。研究表明,姜黄素在亚慢性毒性方面损害有限,且没有潜在的致突变或致畸作用。

但是姜黄素论文作假泛滥:https://www.jdon.com/72355.html

https://www.jdon.com/76959.html

姜黄重金属含量:https://www.jdon.com/76960.html

白藜芦醇和槲皮素
在皮肤癌治疗中表现出协同效应。一项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联合治疗的IC50值较低,表明对皮肤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增强。

此外,联合治疗还有助于克服氧化应激和炎症。伤口愈合实验显示,槲皮素-白藜芦醇联合治疗抑制了细胞迁移,对照组细胞移动到划痕边缘并愈合伤口,而实验组细胞未发生迁移或伤口愈合。

这支持了联合治疗具有抗转移作用的观点。白藜芦醇和槲皮素还被证明对胶质瘤有影响。

MTT实验表明,联合使用时,细胞数量减少了80%,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白藜芦醇(减少25%)或槲皮素(减少54%)的效果。这种协同作用还导致caspase 3/7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此外,这两种化合物降低了AKT的磷酸化,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尽管研究结果良好,但使用的白藜芦醇和槲皮素浓度较高,在临床环境中可能难以实现,且高剂量可能具有毒性。


此外,研究主要依赖MTT实验,细胞活力测试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细胞毒性。其他方法,如流式细胞术,也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项研究探讨了白藜芦醇、槲皮素和鞣花酸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MTT实验表明,三种化合物联合使用具有更强的叠加效应,导致细胞活力和数量显著减少。等辐射分析显示,与单独使用相比,三种化合物联合使用时caspase-3活性显著增加。

此外,白藜芦醇和槲皮素通过降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的水平,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从而减少再狭窄风险,进而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白藜芦醇和葡萄籽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白藜芦醇与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联合治疗对乳腺癌的影响。MTT实验表明,联合治疗对MDA-MB-231和MCF-7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单独使用GSPs或白藜芦醇。例如,单独使用GSPs治疗48小时后,细胞活力下降了9-19%,而单独使用白藜芦醇治疗48小时后,细胞活力下降了15-42%。然而,联合治疗48小时后,细胞活力下降了44-79%。克隆形成实验用于分析联合治疗对癌细胞长期增殖的抗癌效果,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任一种化合物相比,联合治疗显著减少了集落形成。

白藜芦醇和Eccg
多酚类化合物(如白藜芦醇、EGCG和γ-生育三烯酚)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白藜芦醇与γ-生育三烯酚联合使用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Rb/E2F、Cyclin D1和cdk4)。三者联合使用(白藜芦醇、EGCG和γ-生育三烯酚)也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效果,特别是在抑制集落形成和增加抗氧化酶NQO1活性方面。此外,联合治疗通过调节Bax/Bcl-2比值促进细胞凋亡。这些发现表明,多酚组合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剂量优化和分子机制。

白藜芦醇和胡椒碱
研究表明,胡椒碱可提高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胡椒碱是黑胡椒中的一种生物碱。当胡椒碱与白藜芦醇结合使用时,白藜芦醇的暴露程度可提高至 229% 。这非常有益,因为白藜芦醇由于代谢迅速,无法对抗癌机制发挥显著作用。通过将胡椒碱与白藜芦醇一起使用,可以抑制其代谢,从而使白藜芦醇发挥更持久的作用

详细点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