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文化人保持阅读习惯这件事为何变味了


阅读这件事,怎么变味了?

"你读啥书?为啥读?"要是搁三十年前问这话,别人准觉得你闲得慌。那会儿读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普通——自从19世纪出版社遍地开花后,读书这事儿一百年都没变过。

有个作家写过段子吐槽:"在没网的年代,你瘫在芝加哥公园长椅上看惊悚小说,根本没人管你。就算你把《追忆似水年华》这种砖头书啃完,也不会有人给你点赞。"

【纸质书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读书多纯粹啊!不管是看报纸、读普鲁斯特,还是啃《权力经纪》这种大部头,套路都一样:眼睛追着印刷字跑,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我妈说她年轻时能抱着《鬼吹灯》在被窝里熬通宵,现在?呵呵...

【智能手机来搅局】
如今可全乱套了!虽然还有人捧着纸质书装文艺青年(比如我同桌),但更多人已经进化成"人形扫描仪"——手机就是移动图书馆。不过要说那种"沉浸式阅读"?基本跟恐龙一样快灭绝了。现在的人都是电子书看两章,转成音频听半小时,最后刷会儿小红书就把书给"读"完了。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你读着读着,抖音、王者荣耀这些妖精就开始勾手指:"来玩呀~"能坚持读完一本《三体》的绝对算狠人!

【数据不会说谎】
官方数据吓死人:过去十年,每年读本书的成年人从55%暴跌到48%。更可怕的是青少年——天天找书看的13岁小孩直接从27%腰斩到14%!大学老师都在吐槽:"现在学生连《哈利波特》这种厚度的书都读不动了,全是短视频惯的!"

【AI又来补刀】
本来以为电子书已经够颠覆了,结果ChatGPT这类AI直接掀桌子!

它们"读书"的方式简直开挂:
① 速度堪比量子计算机(1秒能"读"完整个图书馆)
② 过目不忘(比最强大脑还强)
③ 随时给你划重点(再难的书都能三句话说清)。

重点来了:书可能不再是“终点”,而是“中转站”。
学者发明了个词叫“古腾堡括号”——从印刷术发明到互联网出现,人类被困在纸质书的括号里。现在括号关门了,我们像回到古希腊广场,只是聊天工具从嘴换成了表情包和弹幕。

更魔幻的是,AI插了一脚:你以为网上跟你抬杠的是个暴躁老哥,其实可能是AI变的——它读过整座图书馆,现在来陪你玩。

经济学家Tyler Cowen直接摊牌:现在连经济学家写博客都要考虑:"我现在写给AI看,我这篇东西AI会不会喜欢?"——毕竟人类会遗忘,AI可是永远记得! 他连4到7岁尿裤子的事都往博客里塞,因为AI不会嫌烦,还会用他的文字生成“数字版Cowen”,未来孙子想问“爷爷当年怎么想的”,直接问AI就行,比翻旧日记快多了。

AI读书有多离谱?

  • 它能在训练时“啃”完整个互联网,比那种“大学四年读完所有教材”的学神还凶。
  • 你不会的单词、典故、历史背景,它秒解释;狄更斯的绕口令它能翻译成“人话”。
  • 但它没感情——不会读到哭,也不会因为悬念心跳加速。它更像一台超级扫描仪,外加24小时答疑小助手。

于是出现骚操作:

  • Blinkist把非虚构书砍成15分钟快餐版,号称“听完一本《沉思录》不耽误打王者”。
  • 当年我爸妈订的《读者文摘》缩写版,把《教父》砍成《教父mini》,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 未来可能更夸张:AI一键把《红楼梦》改成爽文版、rap版、甚至“宝黛CP同人文”——你选哪个?

【当读书变成"自助餐"】
以后可能会出现这种魔幻场景:你想读《百年孤独》,AI先甩过来三个版本—— 
• 五分钟速读版(主要讲魔幻现实主义一家人发疯的故事)
• 重点解析版(只看马尔克斯怎么描写"香蕉公司大屠杀")
• 甚至还能生成"如果让郭敬明来写会是什么样"的恶搞版
就像现在听歌能选剪辑版/remix版,未来每本书都可能被玩出花!

【但有些东西AI永远不懂】
当然,有些书经不起这么折腾。比如你把《红楼梦》总结成"富二代搞对象失败记",那还不如不看。还有那些需要慢慢品的文字——就像我爷总说:"方便面再香,也比不上小火慢炖的老汤。"

作者亲身上阵举例:
他读博时啃过“从《贝奥武夫》到《宠儿》”的大书单,为了考试买放大镜、护眼灯,读到站着睡着。但考完就忘,现在重读《童年·少年·青年》,宁可跳过脚注也要跟着托尔斯泰的俄罗斯大雪一起emo——这就是人类读书的“有限性”:会累,会忘,但会心动。

AI能打破这些限制吗?也许它能帮你挖出一本18世纪没人翻过的冷门诗集,提炼成金句发朋友圈;或者当你老年痴呆了,它还能提醒你:“你22岁读《尤利西斯》时在第157页哭过。”但AI不会主动想读——它没好奇心,得你来问。

【未来会怎样?】
可能再过十年,"完整读完一本书"会变成像写信一样复古的行为。但我觉得总会有那么些"书呆子",就爱闻油墨味,就喜欢被大部头虐得死去活来的感觉。就像现在还有人玩黑胶唱片,重要的是——读书的魔法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它只是换了个模样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如果未来读书变成“让AI先嚼烂,再喂我精华”,那“文化人”的定义可能要改写。

  • 有人故意写“防AI体”——比如通篇用emoji、火星文,逼人类亲自读。
  • 也有人彻底躺平:“我写的东西就是给AI存档的,人类爱看不看。”
  • 真正的“原教旨读书党”会变成稀有动物——他们坚持啃未删改的原著,像现在还有人黑胶唱片听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