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缘于血管老化:p21决定血管细胞的命运


大家常说衰老是从头发变白、皮肤松弛开始的,但你知道吗?其实身体里最早感知“变老”的,往往不是皮肤,也不是头发,而是血管

血管内壁上铺着一层极薄的“内皮细胞”,它们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路面,既要保持平整,让血液畅通无阻,还要随时修补破损,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开辟“支路”,长出新的毛细血管。

问题在于,这些内皮细胞也会随着年龄变得“疲惫”,从能干的小工头变成爱抱怨的“老工人”,不但修不好路,还会释放一堆让交通更糟的信号。


最近,一项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平台的重磅研究,通过对超过37.5万个人类内皮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首次绘制出覆盖12种成人组织、跨越整个成年寿命的“人类衰老内皮细胞图谱”(HAECA):它不仅告诉我们不同器官的血管有什么差别,还揭示了衰老过程中哪些基因被普遍激活,哪些功能逐渐丧失。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血管老化的共性规律,还发现了与衰老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这些发现,或许将为未来抗衰老治疗提供全新的靶点。


血管的“守门人”: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就像是血管的“内衬”,覆盖在所有血管的内表面。它们不仅负责维持血管张力、调控血液流动性,还是 angiogenesis(血管新生)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者。

更重要的是,内皮细胞具有极强的组织特异性:在大脑中,它们构成血脑屏障,严格筛选物质进入;在肝脏中,它们形成疏松的窦状结构,方便物质交换;在肾脏中,则参与滤过功能。这种高度异质性使得内皮细胞在不同器官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内皮细胞功能逐渐失调,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微血管减少、炎症反应增强——这一切都是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前奏。甚至可以说,血管是最早感知和响应衰老信号的系统之一。

科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组织的老年内皮细胞,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是“爱发炎”。老化的血管细胞会释放大量炎症信号分子,像IL6、CXCL8这些,等于是不断对免疫系统喊:“这里出问题了,快来!” 结果就是免疫细胞过度聚集,导致慢性炎症。

第二是“停工状态”。许多老年细胞开启了所谓的“衰老程序”,不再分裂,但仍然活跃。比如p21这个分子,就像刹车片一样,让细胞彻底停在原地。这些不再工作的细胞积累下来,就像城市里废弃的工厂,不生产,还可能泄漏污染。

37.5万个细胞:一幅前所未有的衰老图谱
为了系统揭示内皮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团队从34项已发表的单细胞转录组研究中提取数据,涵盖了脂肪、脑、乳腺、心脏、肠道、肾脏、肝脏、肺、肌肉、卵巢、皮肤和子宫等12种组织。

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批次校正,最终纳入了375,829个高质量的内皮细胞,来自290个健康供体的样本。所有细胞均通过经典标志物(如PECAM1、CDH5、FLT1等)鉴定确认,并进一步分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亚型。

研究还首次识别出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静脉”过渡态细胞,很可能对应着微循环中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而表达尖端细胞标志物(如CXCR4、APLN)的细胞则被注释为“angiogenic capillary”,即具有血管新生潜能的毛细血管。

通过对比年轻组与年老组(以各组织的中位年龄为界),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组织中内皮细胞亚型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但年老组中具有血管新生能力的毛细血管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与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微血管稀少化”现象一致。

在基因表达层面,年老的内皮细胞普遍表现出炎症相关基因的上调,如CXCL8、CXCL1、IL6、VCAM1等。同时,细胞衰老标志物SEMA3A的表达也显著升高。这些变化跨越不同组织,表明“炎症衰老”(inflammaging)和细胞衰老是内皮细胞老化的共同特征。

相反,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基因(如SPP1、NOTCH3)和毛细血管标志物(如RGCC、CD300LG)则在年老组中普遍下调。有趣的是,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却在年老细胞中表达上升——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机体为对抗年龄相关的血管退化而做出的代偿性反应。

静脉:最脆弱的环节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棵树,动脉是树干,毛细血管是枝叶,静脉则是回流的管道。研究发现,衰老对静脉内皮细胞的打击最重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血管类型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转录组特征:

  • 动脉和毛细血管:主要表现为炎症和迁移相关基因的上调;
  • 静脉:则显示出 angiogenesis 能力显著下降,包括SEMA4C、BMP4、ANGPT2、ID1、ID3、EDN1等多个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降低。

在年轻时,静脉细胞还能长出新枝丫,推动毛细血管形成。但老化后,它们失去了这种能力,相关基因明显下调。就好比原本还能不断修路开支线的施工队,现在只能“摆烂”,导致整个城市的毛细血管网络逐渐稀疏。

更麻烦的是,衰老的静脉细胞还会大量改变细胞外基质,也就是血管的“水泥墙”。这种重构让血管变硬、变脆,还改变了免疫细胞出入的方式,加剧了炎症反应。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静脉内皮细胞是血管新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功能下降可能直接导致老年个体血管再生能力减弱,甚至引发微血管网络退化。

此外,年老静脉细胞还表现出糖基化相关基因(如ST3GAL6、ST6GALNAC3)的上调,提示细胞外基质(ECM)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屏障功能和免疫细胞迁移。



力学信号:血流的冲击也在改变内皮

细胞外基质重塑是衰老的另一大特征,与机械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年老的内皮细胞中,与ECM、糖基化和基底膜相关的基因普遍发生改变,尤其在肝脏、肺、皮肤和脂肪组织中最为明显。

血管每天都在承受血流的冲击,就像河床不断被水流冲刷。年轻的内皮细胞能很好地感知和适应这种力学信号,但在衰老过程中,这种感应被放大甚至扭曲。

研究发现,老年内皮里有个叫YAP/TAZ的通路被过度激活,尤其是在皮肤血管中表现明显。这就像传感器过敏了,导致血管对外界压力的反应越来越失衡,可能促进纤维化和炎症。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在人皮肤组织中进行空间转录组分析(MERFISH技术),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确认:年老皮肤血管中的YAP蛋白更倾向于位于细胞核内,表明其转录活性增强。



p21:衰老的“总开关”

细胞衰老是衰老研究的核心议题。尽管p16和p21是公认的衰老标志物,但在这项研究中,CDKN1A(编码p21)的表达远高于CDKN2A(编码p16),且在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是,p21这个分子几乎在所有组织的内皮衰老过程中都会被激活。它像是一个“总开关”,一旦打开,就会引导一整套基因程序,把细胞推向衰老轨道。

科学家们还发现,和p21联动的一些基因,如MAFF、KLF2、JUN,不仅仅是衰老标记,它们也参与细胞对压力、炎症和机械信号的反应。这意味着衰老并非简单的“坏死”,而更像是一种被迫的“防御模式”。

为了深入挖掘内皮细胞衰老的分子特征,研究人员通过在HUVEC(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诱导复制性衰老,筛选出331个与衰老显著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与p21阳性内皮细胞共表达的基因集中进一步富集,最终鉴定出一批跨组织保守的内皮衰老候选标志物,包括:

  • MAFF:与应激反应和炎症通路相关;
  • ADAMTS1/ADAMTS4:参与ECM重塑;
  • KLF2:机械感应和剪切应力响应因子;
  • JUN:AP-1家族成员,参与炎症适应;


对未来的启示

这项研究首次在多组织、多年龄段尺度上揭示了内皮细胞衰老的转录组规律,指出血管老化并非单一过程,而是适应性应激反应、功能障碍、炎症和抗血管生成状态的复杂混合体。

这份“血管衰老地图”给我们的启示是:衰老并不是突然的崩塌,而是血管这个系统逐步丧失弹性、修复力下降、炎症信号不断累积的结果。

它也提醒我们,延缓衰老的研究不能只盯着免疫系统或干细胞,还必须关注这些最基础的内皮细胞。未来的抗衰老药物,可能会瞄准p21通路、YAP/TAZ信号,甚至尝试修复血管外的糖基化环境。



小结

如果说人体是一座城市,血管就是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衰老的发生,其实往往先是“路面老化”,施工队偷懒,路基结构变差,交通秩序混乱。等到真正塌方时,疾病才显露出来。

所以,研究血管内皮的衰老,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衰老的根本原因,还可能成为延缓心血管、代谢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