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位作者,化名“前微软员工”,曾在微软的高层圈子里混迹,负责跟OpenAI的项目打交道,还曾是微软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常客。
他的视角独特,观点犀利,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剖析OpenAI和微软的微妙关系,以及为什么他认为谷歌云(Google Cloud)会成为AI领域的下一波浪潮!
1. GPT 4.5之后进入平台期,GPT 5不过是加了个路由器
这位前微软员工认为,AI模型的训练发展到GPT 4.5之后,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他直言不讳地说,GPT 5其实就是GPT 4.5加了个路由系统,之前那个系统还出过问题,后来他们不得不用路由器来救场。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意外?但他觉得,这种改进实在有限,算不上什么颠覆性的突破。换句话说,AI模型的进化速度正在放缓,未来的提升可能只是小打小闹,而不是质的飞跃。
2. 微软曾“看护”OpenAI知识产权,随时可重现ChatGPT
这位员工透露,他当初在微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看护”OpenAI的知识产权。如果OpenAI哪天宣布实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微软得有能力从一张白纸开始,重新编码出ChatGPT。
他觉得微软对OpenAI的算法和计算基础有很深的了解,甚至连架构的大方向和细节都能摸得八九不离十。不过,他也承认,OpenAI还是保留了一些核心知识,微软自己还没下定决心自己研发大型语言模型(LLMs),这可能不是他们的重点方向。
3. OpenAI开源策略:用低价AI淹没市场,微软独家许可价值下降
为什么OpenAI会推出开源模型?这位前微软员工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读:OpenAI是故意用低价又高质量的AI淹没市场,逼得像Anthropic这样的竞争对手也得降价跟进。现在市场上的开源模型已经接近前沿水平,这让微软之前跟OpenAI的独家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价值大打折扣。
他认为,这种策略让AI变得越来越像商品,独家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4. 微软不“死心塌地”绑定OpenAI,Satya Nadella态度务实
有趣的是,这位作者透露,微软内部其实并不完全依赖OpenAI。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公司内部的表态很务实,他公开表示:“随便用什么模型,只要能给客户创造价值就行,无论是开源的还是Anthropic的,我都不care。”
他觉得纳德拉已经意识到,OpenAI的护城河在缩小,而且未来还会继续缩小。以前很多人因为OpenAI的品牌效应,把工作负载迁移到微软的Azure云服务,但这种趋势只是暂时的。甚至,他还觉得ChatGPT Enterprise可能是微软的直接竞争对手,跟微软自己的AI战略唱对台戏。
5. GPT 5和GPT 6增量改善有限,LLMs正在商品化
对于未来的GPT 5和GPT 6,这位前微软员工预测,对普通用户来说,改进会很有限,只有在学术机构做前沿研究的时候,才可能看到一些价值。
他坚信,大型语言模型(LLMs)正在走向商品化,价格战和性能提升的边际效应会越来越小。如果你是企业用户或者研究者,可能还得自己挖点深意,但对普通人来说,差别可能不大。
6. 别小看谷歌云:Veo三代加持,或成下一波浪潮
最后,这位作者给出了一个惊人观点:千万别小看谷歌云!他觉得谷歌云有很强的竞争潜力,尤其是他们的Veo三代技术,结合了深厚的智力资本和研究实力。
谷歌云不仅有硬件支持,还有DeepMind这样的研究团队加持。
他预测,谷歌云会吸引大量客户,未来可能会成为AI领域的下一波浪潮。而微软和OpenAI的蜜月期可能已经过去,谷歌云的崛起值得关注。
作者背景介绍
这位“前微软员工”曾在微软的高管圈子里工作,负责跟OpenAI的合作项目。他跟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Kevin Scott和Guthrie关系密切,还经常向CEO萨提亚·纳德拉汇报。他的职业生涯让他深入了解了微软的云战略和AI布局,离开微软后,他开始以独立观察者的身份分享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既有内部视角,又不乏批判精神,非常值得一听。
结语:AI未来何去何从?
总的来说,这位前微软员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AI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技术领先转向了成本和生态的博弈。OpenAI和微软的关系在变,谷歌云的崛起可能带来新的格局。AI的未来会是开源盛行,还是巨头垄断?咱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