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突破HBM4标准:出击10Gbps显存 AI算力领先

英伟达正推动供应商研发10Gbps HBM4显存以应对AMD MI450的挑战,目标提升单GPU带宽至15TB/s以上,确保在AI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背后涉及技术、供应链与生态系统的全面博弈。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爆出一个重磅消息:英伟达正在向它的HBM内存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突破JEDEC(联合电子设备工程委员会)制定的HBM4标准

简单说就是,官方规定的HBM4内存传输速率是每针脚8Gbps,但英伟达不满足于此,直接喊话:“给我干到10Gbps!”

要知道,HBM4是下一代高性能显存的标准,采用全新的2048位宽接口,单颗堆栈在8Gbps下就能提供接近2TB/s的带宽。但如果提升到10Gbps,那单堆栈直接飙到2.56TB/s!一台GPU通常配备六个这样的堆栈,这意味着整卡理论带宽将突破15TB/s!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数据提升,而是质的飞跃。对于训练大模型、做高精度推理这些极度吃带宽的任务来说,每多1TB/s都意味着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吞吐能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应对AMD即将到来的MI450“太阳神”系统。

没错,AMD那边也没闲着。他们的CDNA 4架构搭配HBM4显存,目标直指英伟达目前在AI推理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更吓人的是,Helios机架级别的系统预计每张GPU能支持高达432GB的HBM4显存容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MD可能在显存总量上实现反超,尤其是在需要处理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应用场景中,比如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大语言模型训练。

面对这样的威胁,英伟达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正在全力推进代号为“薇拉·鲁宾”的2026年旗舰平台,其中计算优化版Rubin CPX已经规划了惊人的1.7拍字节每秒(PB/s)的集群总带宽!这个数字是什么级别?相当于每秒钟可以传输大约21万部高清电影!而这背后,正是依赖于更高频率的HBM4显存堆栈来支撑。

所以说,10Gbps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需求。

但问题来了,把HBM4推到10Gbps真的那么容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速度越快,带来的挑战就越大。
首先是功耗飙升,信号完整性变差,时序控制更加苛刻;

其次是对基础晶圆(base die)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散热跟不上,整个GPU的稳定性都会受影响。

因此,TrendForce分析指出,英伟达可能会采取“分级策略”——高端型号如Rubin CPX用10Gbps的顶级HBM4,而普通版本则继续使用8Gbps或9Gbps的版本,以此平衡成本与性能。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关键点:供应链的竞争:目前全球能稳定量产HBM4的厂商屈指可数,主要是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其中,三星最为激进,已经宣布将其HBM4的基础逻辑层迁移到4纳米FinFET工艺,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性能逻辑制程,专为高频低功耗设计。这意味着三星的HBM4在未来高频表现上可能更具潜力,哪怕SK海力士出货量更大,也不一定能在顶级性能上占优。

而美光这边也传来好消息,他们已经确认开始送样HBM4产品,同样具备2048位接口,并且带宽超过2TB/s。不过截至目前,美光还没有明确表示是否会支持10Gbps的速率目标。换句话说,谁能率先搞定10Gbps HBM4的大规模量产,谁就掌握了通往下一代AI算力霸权的钥匙。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芯片设计比拼。它涉及材料科学、封装技术、内存架构、制造工艺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英伟达想靠极致带宽守住王座,AMD则试图通过容量+架构创新弯道超车,而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这些幕后英雄,则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

总结一下:2026年的AI GPU大战已经提前打响。英伟达押注10Gbps HBM4,意在巩固其在推理性能上的统治地位;AMD凭借MI450和CDNA 4架构蓄势待发,意图在显存容量和整体能效上发起挑战。谁胜谁负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较量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年数据中心、云计算、自动驾驶乃至生成式AI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