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AMD 英伟达的股权换芯片和循环收入模式

OpenAI通过AMD的股权换芯片和英伟达的循环收入模式,构建万亿美元算力帝国。高盛分析揭示其严重依赖外部融资,在创造财富效应的同时,也埋下了信用风险、成本失控和行业结构性风险的隐患,成为一场以AI之名的宏大金融实验。

在科技与资本激烈碰撞的今天,一场价值万亿美元的豪赌正在悄然上演。当所有人都在惊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突破时,一场更深层次的金融革命正在算力领域悄然展开。这不仅仅关乎技术创新,更是一场关乎资本运作的宏大叙事。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场风暴的中心——OpenAI与两大芯片巨头的合作,看他们如何将冰冷的硬件设备转化为流动的金融资产,构建起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算力帝国。

与AMD的合作:用股权换取算力的天才设计

在半导体发展史上,OpenAI与AMD的合作堪称开创性的典范。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笔普通的采购协议——OpenAI计划采购总价值约900亿美元的AMD Instinct系列GPU,这些芯片的功耗总量达到惊人的6GW。但真正精妙的设计藏在细节之中。

AMD向OpenAI授予了认股权证,允许其以每股0.0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购买多达1.6亿股的AMD股票。这个设计本质上是一个精妙的金融公式,将硬件采购转化为了股票期权。如果AMD的股价因大规模GPU应用而飙升至600美元,那么OpenAI能够行权的股票总价值将达到约960亿美元,几乎等同于全部GPU的采购金额。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如果合作取得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OpenAI几乎可以“免费”获得这些价值连城的GPU。这个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股权激励与业务表现紧密挂钩。AMD的长期估值直接与OpenAI的基础设施增长绑定,形成了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

随着AMD股价上涨,OpenAI可以通过行权并出售股票来筹集现金,然后用这些现金购买下一批GPU,形成了一个自我维持的资本循环。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OpenAI的资本开支压力,让公司能够在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情况下持续扩张算力规模。

与英伟达的合作:更为直接的收入循环模式

如果说与AMD的合作是精妙的金融工程,那么与英伟达的合作则更加直截了当。英伟达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而这些资金将被OpenAI用于购买英伟达的GPU芯片。

高盛将这种结构定义为“循环收入”。也就是说,英伟达投出的资金最终又会流回英伟达自己的收入报表中。从表面上看,这带来了营收的增长,但在会计处理上,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供应商融资最终转化为公司收入。

这种模式要求投资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评估盈利质量。因为在这种循环交易中,收入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它创造了一种表面繁荣,但内在的实质经济价值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高盛深度解析:OpenAI的真实现金流状况

在这些光鲜的金融工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高盛将OpenAI的财务情况分解为两个部分:经营性现金流和资本承诺。

从运营成本角度看,到2026年,OpenAI每年在基础设施上的运营支出预计将达到350亿美元。这些资金的来源构成相对健康:内部营收贡献48%,供应商融资占27%,外部资本包括股权和债务融资占25%。单从这个层面看,OpenAI的运营似乎能够自我维持。

但一旦加入大规模资本开支,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与英伟达共建数据中心的投入约600亿美元,名为“星际之门”的项目还需要190亿美元,总的资金需求达到了惊人的1140亿美元。在这个更全面的视角下,资金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外部资本依赖度高达75%,内部营收贡献仅17%,供应商融资占8%。

简单来说,OpenAI自身的现金流远远不足以支撑其宏伟的蓝图,公司的未来完全依赖于持续涌入的大规模外部资本。这个庞大的“AI基础设施帝国”一旦失去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将难以为继。

AI繁荣还是巨大泡沫?

这种结构转型在短期内产生了爆炸性的财富效应。在OpenAI宣布与两家芯片巨头的合作后,甲骨文的市值飙升了2440亿美元,AMD的市值增长了630亿美元。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市场信心,在金融化的AI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

然而,正是这个循环现在发出了泡沫的预警信号。穆迪对甲骨文的信用评级发出警告,指出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OpenAI”的风险。整个AI基础设施生态系统都建立在用户增长和货币化能力将持续指数级增长的假设之上。一旦这个假设被证伪,整个循环结构可能面临崩塌。

成本控制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位硅谷投资者将OpenAI描述为“一家生来就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公司”。Sam Altman本人也曾公开表示:“盈利能力甚至不在我的前十优先级之列。”这种思维在流动性充裕时是优势,但在市场紧缩时可能成为致命缺陷。

高盛还指出,英伟达的客户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传统稳定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份额在下降,而依赖外部融资的AI初创公司和主权AI基金份额正在激增。到2027年,这两类客户对英伟达收入的贡献预计将分别达到660亿美元和460亿美元。这虽然是短期增长动力,但也放大了波动性和估值风险。

结语:一场宏大金融实验的前沿阵地

OpenAI的万亿美元“GPU帝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投资,更是一场融合了金融创新、产业联盟和市场预期的宏大实验。其核心是“循环融资”——一种以未来预期为抵押品的扩张模式。

这场实验究竟会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还是会在信贷推动的循环杠杆和投机狂热中化为海市蜃楼,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OpenAI与全球资本市场一起,已经坐在了人类金融史上最大的赌桌旁,以AI之名进行着这场史无前例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