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半导体股虽涨势强劲,但尚未达IT泡沫水平


2025年AI与半导体股虽涨势强劲,但尚未达IT泡沫水平;短期或有上行空间,中长期需警惕盈利兑现不及预期引发的估值回调风险。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科技股又开始“起飞”了?尤其是半导体和AI相关的股票,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但别急着冲进去——这到底是新一轮黄金时代,还是泡沫正在悄悄吹大?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份来自索尼金融集团资深经济学家宫嶋贵之在2025年10月10日发布的重磅报告,带你搞清楚:生成式AI到底是不是下一个互联网泡沫?现在入场还来得及吗?未来一年,我们该警惕什么?

先说结论:目前来看,AI和半导体股虽然涨得猛,但还没到2000年IT泡沫那种“疯狂”程度。换句话说,现在可能只是“热身阶段”,真正的高潮,或许还在后头。但正因为如此,风险也在悄悄积聚——尤其是明年以后,一旦AI企业无法兑现盈利承诺,市场可能会迎来一场“温柔的崩盘”。

这份报告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关键指标展开:SOX指数,也就是费城半导体指数。这个指数可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晴雨表”,里面包含了英伟达、英特尔、AMD等一众芯片巨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SOX指数年内已经上涨了27%,远远跑赢标普500,甚至比纳斯达克100还要猛。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那一刻。从那以后,市场对生成式AI的狂热预期,就一路推高了相关科技股的价格。

但问题来了:股价涨得这么快,公司真的赚到钱了吗?这里就要看一个关键估值指标——预期市盈率(PER)。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9月,SOX指数的12个月预期市盈率大约是31倍,10月初升到33倍左右。听起来很高对吧?但其实,这还比不上2024年夏天的34倍以上。也就是说,虽然市场情绪在回暖,但还没回到去年最“嗨”的时候。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高估值,其实有它的逻辑支撑。一方面,全球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等大趋势,确实在倒逼社会拥抱AI技术;另一方面,像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微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AFAM)这些巨头,几乎都是用自有现金在砸AI,而不是靠发债或贷款。这意味着,即便美联储还在高利率环境,它们的投资节奏也不会被金利“卡脖子”。所以,当前的高市盈率,未必是纯泡沫,而可能是对未来巨大需求的提前定价。

不过,千万别掉以轻心!报告特别提醒我们对比历史——2000年IT泡沫时期,SOX指数曾在一年内暴涨超过200%,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理性繁荣”。而如今,2025年的涨幅虽然可观,但远没到那个程度。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2024年基数已经很高,拉低了同比增速;二是今年4月,特朗普突然提出要加征半导体关税,导致市场一度恐慌回调,反而给过热的AI股“降了温”。这场外部冲击,阴差阳错地延缓了泡沫的形成节奏。

说到泡沫,报告还拿具体公司做了对比。比如亚马逊和微软,在2000年时的市值对销售额比率(也就是市销率)高得离谱,而现在虽然也在涨,但远没回到当年的疯狂水平。唯独英伟达是个例外——它在2024年夏天一度比肩甚至超越了当年亚马逊的估值泡沫。不过好消息是,自那以后,随着业绩快速兑现,它的估值已经有所回落,市场开始“用脚投票”认可它的赚钱能力。

但危险信号其实在别处。报告特别点名了一类新兴企业:所谓“新云”(Neo Cloud)公司,比如CoreWeave、Nebius这些专门为生成式AI训练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初创企业。它们的股价最近涨得飞起,但商业模式还没跑通,收入几乎为零。这不就是当年“.com”公司的翻版吗?当年无数互联网公司靠一个PPT就能上市,结果泡沫一破,尸横遍野。如今,如果这些AI新贵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它们的高估值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更麻烦的是,AI基础设施的折旧速度极快。服务器、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太快,可能三年就过时了。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否则巨额的折旧费用会直接压垮利润。报告警告:如果AI业务迟迟无法变现,这些前期投入反而会变成财务负担,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什么会引爆这个潜在的泡沫?报告指出两大催化剂:一是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虽然AI投资目前和利率关联不大,但如果市场把降息解读为“流动性泛滥”,就可能引发新一轮盲目追高;二是美国政府加大对AI的政策扶持。政企联动、相互投资、生态闭环……这些看似繁荣的景象,其实可能正在制造一个自我强化的“预期泡沫”。

最后,作者宫嶋贵之是谁?他是索尼金融集团旗下金融市场调查部的资深经济学家,2009年就进入经济研究领域,曾在日本内阁府参与编写《经济财政白书》,专业背景扎实,长期跟踪宏观经济、债券市场和半导体产业。他不是那种天天喊“牛市来了”的网红分析师,而是用数据说话的务实派。正因如此,他的这份预警才更值得重视。

总结一下:当前AI和半导体股确实处于上升通道,估值虽高但尚有基本面支撑,整体还没到2000年那种全民癫狂的地步。短期来看,仍有上涨空间;但中长期,尤其是2026年以后,如果企业无法将技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利润,一场剧烈调整恐怕在所难免。投资者要睁大眼睛,别被“AI革命”的宏大叙事蒙蔽,记住:所有泡沫,最终都要回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