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疯狂算力需求,正在把几十年前的老古董“燃气轮机”重新推上神坛!没错,就是那种轰隆隆、烧天然气、看起来又笨又重的工业巨兽。可现在,它成了美国电网的“救命稻草”,而背后操盘的三大巨头——通用电气拆分出来的GE Vernova(通用能源)、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和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正站在风口上数钱,却死活不敢大干快上。为啥?因为他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幽灵”——20多年前那场差点把整个行业干趴下的互联网泡沫崩盘。
先说清楚,这场风暴是怎么刮起来的。你以为AI只是程序员敲代码、GPU疯狂跑模型?错!AI的本质是电力战争。每训练一个大模型,消耗的电量堪比一个小城市一年的用电量。谷歌、微软、亚马逊这些科技巨头为了抢AI先机,疯狂建数据中心,而每个数据中心都是“电老虎”。据权威研究机构Oxcap的数据,从2023年年中开始,新建燃气电厂的成本直接翻了一倍还多!为什么?因为核心设备——重型燃气轮机——价格飞涨,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代末!你没听错,现在下单,十年后才能拿到货。
这还不算完。除了AI,美国还在搞制造业回流、电动车普及、工厂全面电气化……所有这些趋势叠加,让电力需求像坐上了火箭。而政策层面更是火上浇油。虽然现在不是特朗普执政(注:本文设定在2025年10月,假设其政策延续或影响仍在),但过去几年的政策导向已经把天然气定位为“过渡桥梁”——意思是,在新一代核电站建好之前,就靠燃气轮机撑场面了。更关键的是,原本扶持风电、光伏和储能的补贴被大幅削减,导致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预期直接下调23%!这一减一增,等于把燃气发电推上了C位。
于是,燃气轮机突然成了香饽饽。GE Vernova、西门子能源、三菱重工这三家全球仅有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商,订单接到手软,价格水涨船高,利润节节攀升。按理说,这时候应该赶紧扩产、建新厂、招工人,把产能拉满对吧?但诡异的是,他们集体选择了“克制”——只做有限扩张,绝不All in。
为什么?答案藏在2000年代初那段血泪史里。当年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电力需求会无限增长,于是电力公司疯狂借钱建燃气电厂,设备商开足马力生产。结果泡沫一破,需求断崖式下跌,大批电厂烂尾,巨头Calpine直接破产,三大制造商库存堆积如山,产能严重过剩,整个行业陷入长达十年的寒冬。西门子能源的CEO克里斯蒂安·布鲁赫说得特别直白:“这个行业天生就是周期性的,今天的繁荣终会结束。”三菱电力美洲公司CEO比尔·纽森更是坦言:“我们最大的难题,是分不清现在的订单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又有多少只是泡沫幻影。”
更可怕的是,一旦有一家忍不住扩产,其他人为了不丢市场也得跟上,结果就是全行业再次陷入产能过剩,价格崩盘。能源咨询公司Enverus的转型总监瑞安·卢瑟警告说:“如果大家都克制,价格就能稳住;但只要有一家冲昏头脑,整个市场就可能崩塌。”所以,三家巨头现在玩的是“默契的克制”——既不想错过这波红利,又绝不能重蹈覆辙。
那他们具体怎么做?GE Vernova宣布投资3亿多美元,把年产量从55台提升到80台;西门子能源计划扩产30%到40%,但明确表示不会为2030年代的市场下重注;三菱重工则砸下数亿美元,在美国本土扩建生产线。看起来动作不小,但能源咨询公司睿咨得(Rystad Energy)的副总裁阿尔乔姆·阿布拉莫夫一针见血:“他们扩产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过去两年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这种谨慎,恰恰说明他们铁了心不再过度承诺。”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上游。现在瓶颈已经不只是组装厂了,而是原材料!燃气轮机要在高温高压下运行,核心部件必须用特种合金,比如镍基高温合金。这类材料全球产能有限,现在已经被抢疯了。特种合金制造商ATI的CEO金伯利·菲尔兹透露:“去年,一家顶级涡轮机厂商主动找我们合资建新厂,目的就一个——锁定材料供应。对他们来说,真正的风险不是价格涨多少,而是根本拿不到货!”
你看,这就是今天的现实:一边是AI驱动的电力需求海啸,一边是制造商在历史阴影下的如履薄冰。燃气轮机这个“老将”,本该在能源转型中慢慢退场,却因为AI的横空出世,意外成了救火队长。而站在舞台中央的三大巨头,手里攥着史上最丰厚的订单,心里却时刻敲着警钟。
他们知道,技术革命可以一夜爆发,但工业制造的周期动辄十年。今天的繁荣,可能就是明天过剩的种子。所以,他们宁愿少赚一点,也要守住底线——这一次,绝不再被泡沫反噬。
AI吃电如喝水,三大巨头却不敢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