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提出六大“P”决定AI超算中心能源扩张瓶颈与机遇

高盛预测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暴增175%,六大“P”因素揭示AI扩张背后的能源瓶颈与投资机遇。

AI用电量将新增一个“德国”!六大“P”决定电力生死局

作者背景:本文内容基于高盛(Goldman Sachs)全球能源与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团队的最新深度报告。该团队长期追踪全球电力市场、数据中心扩张及AI算力演进趋势,其分析被全球顶级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广泛引用,对“AI—能源—政策”交叉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具有前瞻性洞察力。

高盛最新报告给出的冰冷数据:从2023年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包括AI和传统业务——的电力需求将暴增175%!这个增幅比他们之前预测的165%还要高,相当于在全球电力版图上凭空多出一个“用电大国”,其年耗电量足以排进世界前十,体量堪比德国或韩国。

更惊人的是,在美国,光是数据中心这一项,就将把全国电力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推高到2.6%。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自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以来,美国电力需求增长最快的时代!而且,这还只是开始。随着AI模型越来越大、推理越来越频繁、企业部署越来越密集,这场电力饥渴只会愈演愈烈。

但问题来了:电网撑得住吗?电厂建得快吗?工人够用吗?电价会不会失控?高盛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六大“P”驱动力,它们既是AI电力需求爆发的引擎,也是潜在的刹车片。今天,我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拆解这场关乎未来十年能源格局的大博弈。

第一个P,叫“AI的普遍性”(Pervasiveness of AI)。说白了,就是AI到底能不能真正落地、创造价值。如果AI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那它的服务器需求就有限;但如果它真的在医疗诊断中提前发现癌症、在农业中优化灌溉增产20%、在教育中实现个性化辅导、在能源管理中降低电网损耗,那它的商业价值就会指数级放大,企业自然愿意砸钱部署更多AI服务器。关键在于:AI带来的效率提升,能不能跑赢它对电力的吞噬?高盛认为,这将决定长期电力需求的“弹性”——如果AI成果扎实,需求就刚性;如果泡沫破裂,增长就可能断崖。

第二个P,是“服务器与计算生产力”(Productivity of servers and computing)。这里有个非常微妙的悖论:一方面,英伟达、AMD这些芯片巨头不断推出更高效的AI芯片,单位算力耗电确实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人类对AI能力的胃口也在无限膨胀——我们不再满足于文字回答,还要高清图像、实时视频、超长上下文。如果这种“需求膨胀”速度超过“效率提升”速度,总耗电量反而会飙升。高盛直言:只要科技巨头现金流充足,他们就愿意为更强的AI能力买单。换句话说,只要钱不是问题,电力需求的上行风险远大于下行。

第三个P,是“电力价格”(Prices of electricity)。很多人以为电价上涨会抑制数据中心扩张,但现实恰恰相反。谷歌、微软、亚马逊这些“超大规模业者”(hyperscalers)根本不差钱。他们更关心的是“供电是否稳定”和“是否绿色”。哪怕电价翻倍,只要能保证24/7不断电,并且用的是风电、光伏这类清洁能源,他们就愿意支付“绿色可靠性溢价”。对他们来说,上线时间比成本更重要——晚一天部署AI服务,可能就丢掉数亿美元的市场机会。高盛因此判断:电价上涨对扩张构不成实质性约束,反而是筛选优质电力资源的机制。

第四个P,叫“政策倡议”(Policy initiatives)。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确实大力补贴清洁能源和电网升级,看起来利好数据中心扩张。但要注意,政策也有变数。比如最近有议员提议的所谓“一个宏大美丽的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其中包含逐步削减某些IRA补贴的条款。不过高盛明确指出:这类政策调整影响的是中长期规划,对2025年前的数据中心建设节奏几乎没影响。科技公司早就用“多点布局+长期购电协议”来对冲政策风险,短期扩张不会踩刹车。

第五个P,是“零件供应”(Parts availability)。这才是真正的硬瓶颈!你想建大型光伏电站?逆变器可能排队半年。想上天然气调峰电厂?涡轮机交货期长达18个月。想搞核电?反应堆核心部件全球就那么几家能造。高盛指出:短期投资将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公用事业级太阳能和电池储能)以及天然气调峰电厂;中期会转向效率更高的联合循环天然气电厂;而长期,核能——尤其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但所有这些,都卡在“设备能不能及时到位”。供应链一旦断裂,再宏大的电力规划也只能纸上谈兵。

第六个P,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力供应”(People availability)。建电厂、拉高压线、维护变电站,这些都不是AI能干的活,需要大量熟练电工、高压工程师、项目管理人才。而全球范围内,这类技术工人正在老龄化,年轻人又不愿入行。高盛的劳动力需求模型显示:未来五年,输配电领域将面临数十万技术岗位缺口。没有足够的人手,就算零件到位、资金充足,项目也推进不了。所以,培训新一代电力工人,已经不是人力资源问题,而是支撑AI时代运转的底层命脉。

基于这六大“P”,高盛提炼出四个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问题:

第一,零件和人力短缺,会不会成为电力基础设施扩张的“天花板”?答案是:短期会,尤其在光伏和储能领域;中长期则取决于核能供应链能否打通。如果小型模块化核电站不能在2027年前实现商业化量产,电力缺口可能无法填补。

第二,绿色电力和传统电力成本都在上涨,会不会让科技巨头“肉疼”到放弃扩张?高盛认为不会。大科技公司采取“全盘采购”策略——风电、光伏、天然气、核电,什么都用,只要能保证可靠性和绿色属性。他们宁愿签10年购电协议锁定绿电,也不愿冒“碳足迹超标”或“服务中断”的风险。

第三,下一代AI芯片和更高效的模型推理,到底是省电还是费电?目前趋势是“越高效,越敢用”,总耗电仍在上升。高盛假设:只要科技巨头的现金流和预算不受限,电力需求的上行风险就占主导;只有当AI推理需求本身见顶(比如用户不再需要更长的回答、更高的画质),才可能出现下行。

第四,AI的普遍性会不会被现实打脸?这要看未来两年——医疗AI能否真正提升诊断准确率?农业AI能否显著增产?教育AI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这些关键领域的“效率解决方案”无法兑现,资本热情就会降温,电力需求增速也可能回调。从可持续性角度看,这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接受度问题。

总结来看,AI驱动的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正处于“高增长、高风险、高博弈”的三重叠加期。表面上看是科技竞赛,底层其实是能源战争。谁掌握了稳定、廉价、绿色的电力,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命脉。而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高盛强调:在需求激增、基础设施老化、极端天气频发的三重压力下,电力与水资源的供应可靠性,将成为未来多年的核心投资主题,机会将遍布整个电力供应链——从发电、输电到储能、运维,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