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税来了:智能体电商导购时代到来!

AI智能体电商将广告费与平台佣金融合为新型“数字税”,商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唯有重构渠道成本认知与AI对接能力方能生存。

AI导购时代降临,商家利润正被“数字税”悄悄吞噬!

你在抖音、小红书、淘宝上看到的每一个推荐,背后其实都在收“税”?不是国家收的那种税,而是一种新型的“数字税”——它可能叫广告费,也可能叫平台佣金,但本质上,都是平台从你生意里切走的一块肉。

最近一个特别火的概念叫“代理式电商”(Agentic Commerce智能体电商),说白了就是像ChatGPT这样的AI智能体,未来可以直接替你买东西。

你跟它说:“帮我订一家杭州西湖边、带早餐、评分4.8以上的酒店,预算800以内。”它几秒就搞定下单。听起来很酷?但对商家来说,这可能是一场利润的“大出血”。

为什么?因为这场变革背后,藏着一个极其关键的认知框架:广告支出(ads expense)和平台抽成(take rate)正在合二为一,变成同一种东西——数字税。

先看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YouTube对内容创作者抽成45%,这算不算税?算。

苹果App Store对应用内购抽15%到30%,是不是税?也是。

Meta(也就是脸书母公司)表面上不直接抽成,但它通过广告系统几乎拿走了创作者99%的变现收益——这难道不是更隐蔽的“税”吗?

在中国,这种“税”的融合早就开始了。拼多多和阿里巴巴早就模糊了广告费和佣金的界限。商家在平台上不仅要付技术服务费(比如5%),还要不断投广告抢流量。有时候你发现,明明卖100块钱的东西,平台各种费用加起来可能高达20块。这20块,一部分叫“推广费”,一部分叫“交易佣金”,但对商家来说,结果都一样:利润被吃掉。

现在,AI代理智能体来了,它可能成为下一个收税的“超级入口”。

假设未来ChatGPT帮你订酒店,它对Booking(缤客)或Expedia(亿客行)说:“我给你导流,但你要给我10%-15%的分成。”听起来很高?其实未必。因为现在这些OTA(在线旅游平台)在谷歌/百度上买流量,实际成本可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字。

举个具体例子:某酒店在谷歌上投广告,每次点击成本(CPC)很高,转化率又低,算下来获取一个订单的实际营销成本可能达到订单金额的12%。这时候,如果ChatGPT直接以10%的“代理费”成交,反而更划算。所以,对平台来说,AI代理收的不是新钱,而是把原本花在谷歌广告上的钱,换了个名目交给AI。

但问题来了:这笔“数字税”最终谁来承担?答案很残酷——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本来利润就薄,现在又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不可控的渠道成本。更可怕的是,这个渠道还可能绕过你自己的品牌官网,直接把你变成AI背后的“无名供应商”。

再来看对商家的具体冲击,至少有五个维度:

第一,直接流量和间接流量的比例正在被重构。过去,商家还能靠品牌搜索、老客户复购维持一部分“免费”或低成本的直接流量。但AI代理一旦普及,用户连品牌名都不用记,直接说“帮我找性价比最高的电动牙刷”,结果出来的可能是你从未听说过的白牌产品。你的品牌资产,在AI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第二,广告收入模式面临重构。以前你在抖音投信息流广告,还能看到点击率、转化率、ROI。但AI代理的决策过程是黑箱——它为什么选A不选B?你不知道。你甚至无法优化“被选中”的概率,因为没有公开的算法逻辑。这意味着,传统广告投放的确定性正在消失。

第三,“有效抽成率”将成为新指标。就像前面说的OTA例子,表面抽成15%,但通过谷歌来的间接订单实际成本可能只有5%。而通过AI代理来的订单,虽然名义抽成10%,但因为转化率高、退货率低,综合成本反而更低。商家必须重新计算每条渠道的真实“税负”。

第四,转化率的定义变了。过去转化率是“看到广告→下单”的比例。未来可能是“AI推荐→用户接受→完成支付”的全链路效率。而这个效率,完全掌握在AI手中。你连优化页面、改价格、做促销的空间都被压缩了。

第五,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加剧。能跟AI代理谈合作的,一定是大平台或头部品牌。中小商家可能连接入AI生态的门槛都够不着,只能继续在传统平台内卷,利润越来越薄。

很多人说,AI代理会推动电商线上化率进一步提升。这个逻辑听起来合理,但细想有问题。线上渗透率已经很高了,尤其是在中国,服装、3C、日用品等品类线上占比超过40%甚至50%。AI代理带来的不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而是“从商家可控渠道到AI不可控渠道”的迁移。这不是增量,是存量再分配。

更残酷的是,这种再分配对商家极其不利。过去你还能在淘宝、抖音上自己运营店铺、积累粉丝、做私域。但在AI代理的世界里,用户只认AI,不认你。你成了供应链的一环,而不是品牌。你的用户关系被彻底“平台化”甚至“AI化”。

这就像当年苹果App Store对开发者的控制——你再厉害,也得交30%的“苹果税”。现在,AI可能要收“智能税”。而且这个税,可能比苹果还狠,因为它不仅收钱,还决定你能不能被看见。

那么,商家该怎么办?短期来看,必须重新评估所有渠道的“真实成本”,把广告费和佣金合并计算,看清楚每一块钱到底花在哪。中期要开始布局与AI代理的对接能力,比如结构化商品数据、实时库存API、动态定价接口——这些将成为未来被AI“选中”的基础设施。长期来看,或许只有两类商家能活下来:要么是极致性价比的供应链王者(比如拼多多上的白牌工厂),要么是拥有强情感连接的品牌(比如用户会主动对AI说“我要买XX品牌”)。

至于平台,比如抖音、淘宝、京东,它们也在焦虑。因为AI代理可能绕过它们,直接连接用户和商家。所以你会看到,抖音电商最近疯狂推“AI导购”、“智能推荐”,其实是在抢AI入口的控制权。它们不想变成被AI调用的“后端货架”,而想成为AI本身。

最后说一句扎心的:在AI代理时代,流量不再属于平台,也不属于商家,而是属于那个能替用户做决策的智能体。而所有参与者,都得向它交税——无论你管它叫广告费,还是佣金。

这就是未来的“数字税”: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笔交易都在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