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驱动的“AI创意融资”掩盖了真实风险


AI长期潜力巨大,但当前资本开支、估值预期与资产折旧严重脱节,债务驱动的“创意融资”掩盖真实风险,行业或迎深度整合。

作者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来自知名独立研究平台UncoverAlpha,长期专注于科技、人工智能与资本市场的交叉分析。其内容以深度数据挖掘、产业链洞察和冷静的风险评估著称,在专业投资者圈层中拥有广泛影响力。不同于盲目唱多AI的主流声音,作者始终强调“技术前景”与“财务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并多次在市场过热时发出预警。这篇发表于2025年10月9日的文章,正是其对当前AI投资狂潮的一次系统性反思。



最近整个科技圈都在疯狂押注人工智能,仿佛谁不All in AI,谁就要被时代抛弃。但今天我要泼一盆冷水——不是我不看好AI的未来,恰恰相反,我坚信AI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变革。但问题在于,今天的资本市场已经把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预期,全部压在了现在这一刻。这种“Too Much AI, Too Soon”的局面,正在制造一个极其危险的泡沫。

首先,我们正在耗尽“有机资本”,被迫进入“创意融资”阶段。

什么叫有机资本?就是那些靠真实利润、自由现金流支撑的投资。但现在,像OpenAI、Anthropic这样的顶级AI实验室,每年需要的资本开支已经高达上千亿美元。举个例子:OpenAI计划在未来几年建设总功率达26吉瓦(GW)的AI数据中心。而1吉瓦的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大约是600亿美元——这意味着仅OpenAI一家,就需要投入超过1.5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过去五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这五大科技巨头合计的自由现金流才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一家还没盈利的公司,要花掉整个Big Tech五年赚的所有现金。

更可怕的是,OpenAI今年预计收入150亿到200亿美元,但亏损高达90亿美元,到2028年可能扩大到470亿美元。xAI(马斯克的AI公司)更是每月烧掉10亿美元。这些公司根本不可能靠自身盈利支撑如此庞大的资本支出,只能不断融资。但问题是:谁还能拿出上千亿来投?

目前唯一有能力的,似乎只剩英伟达。它最近传出可能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条件是每建成1吉瓦算力,就投100亿。听起来很豪气,但细想极不正常——一家芯片公司,居然成了AI生态的“最后贷款人”。更诡异的是,其他巨头如微软、谷歌、亚马逊,自己的资本开支已经飙到每年700亿到1000亿美元,现金早已被自家数据中心和GPU采购掏空,根本无力再对外大额投资。

于是,市场开始玩“创意金融”:用GPU当抵押品发债。比如xAI最近一笔20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125亿是债务,75亿是股权,而英伟达只出了20亿。这些GPU被放进一个特殊目的实体(SPV),xAI再向这个SPV租用芯片五年,GPU本身就是抵押物。Meta也刚发了290亿美元债建数据中心,其中260亿是债务,拿数据中心本身做抵押。Oracle更是直接融资380亿美元。微软则和新兴云服务商Nebius签下174亿美元合同,后者明确表示要用这笔合同做信用背书去发债。

看到没?整个AI基建正在建立在债务和循环交易之上。而一旦现金流跟不上,这些“抵押品”可能瞬间变成废铁。

这就引出第二个致命问题:GPU的贬值速度,远比大家想象的快得多。

很多人以为GPU能用三五年,甚至有些新云服务商按6年折旧。但现实是,英伟达现在已进入一年一代的产品周期。从Hopper到Blackwell,单token的计算成本直接下降10到20倍——这可不是摩尔定律那种每年20%的进步,这是指数级跃迁。Groq的CEO乔纳森·罗斯(前谷歌TPU创始人)直言:GPU的真实折旧周期应该只有1到2年。因为新一代芯片不仅性能更强,还更省电。在AI时代,“每瓦特能产出多少token”成了核心指标。旧芯片耗电高、效率低,在电力和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根本撑不住。

但如果你按6年折旧,账面上利润就很好看;一旦按真实1-2年折旧,很多所谓“盈利”的云服务商立刻变成巨亏。更讽刺的是,英伟达自己都承认这个问题——有员工透露,他们会回购客户淘汰的A100/H100服务器,转卖到海外市场。但如今中国被禁售,谁还接盘这些二手芯片?最后可能只能堆在仓库里,变成资产黑洞。

更隐蔽的风险是:微软等大厂正在把风险转嫁给“新云”(Neocloud)公司。表面上看,微软在满足客户激增的算力需求,实际上它并不愿意自己承担GPU快速贬值的风险。于是它和CoreWeave这类公司合作,让后者建数据中心、买芯片、承担折旧损失。客户以为自己在用Azure,其实底层是第三方。一旦AI热潮退去,微软毫发无损,而新云公司可能血本无归。英伟达甚至在2023年就和CoreWeave签了协议:如果后者有未售出的算力,英伟达最多赔付63亿美元——这等于变相兜底。但CoreWeave的总债务远超这个数,63亿只是杯水车薪。

第三个危险信号,是当前估值完全无视下行风险。

市场现在假设AI会一路狂奔,OpenAI和Anthropic必须持续高速增长、不断融资、模型必须突破、用户必须暴涨。但现实是,整个AI生态高度集中:99%的token消耗来自35家公司,其中OpenAI和Anthropic两家就占了大头。它们不仅是英伟达1/3 GPU的最终买家,还拉动了整个半导体、数据中心、电力产业链。一旦这两家公司增长放缓或融资受阻,整个链条都会崩塌。

更值得警惕的是,微软明明拥有OpenAI的优先认购权和IP访问权,却拒绝满足其全部算力需求,转而让Oracle接手大单。为什么?因为连最坚定的AI支持者Satya Nadella(纳德拉)都开始犹豫了。他可能是看到了资本效率的极限。

此外,AI的商业模式正在从“信息检索”快速扩展到社交、电商、生产力工具甚至云基础设施。xAI内部人士透露,马斯克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甲骨文”——直接挑战现有云巨头。而像甲骨文这样的公司,正不惜举债数百亿抢建AI数据中心。未来云市场可能不再是AWS、Azure、GCP三足鼎立,而是出现一批由AI原生公司驱动的新玩家。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资本永不枯竭。而现实是,科技巨头现在的巨额支出,很多并非为了开拓新收入,而是为了“防守”——害怕被对手甩开。正如扎克伯格所说:“花几百亿建基础设施的风险,远小于被时代抛弃的风险。”这话没错,但资本市场必须为这种“防御性烧钱”打折扣。可现在的估值,却把所有支出都当成了未来利润。

总结一下:AI的长期前景毋庸置疑,但短期市场已严重透支预期。资本正在用债务、循环交易和过长的资产折旧周期,掩盖真实的财务压力。一旦融资环境收紧,或GPU贬值速度暴露,整个生态将面临剧烈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