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matter借3D光子互连推动数据中心从电向光转型

Lightmatter凭借3D光子互连技术突破AI基础设施瓶颈,通过Passage平台实现超低功耗、高带宽的GPU互联,推动数据中心从电向光转型,重塑AI算力未来。

光子革命来了!AI算力瓶颈被彻底打破?这家MIT出身的公司正在用“光”重构数据中心!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大模型训练越来越烧钱、越来越耗电,GPU堆得再多,数据搬不动也是白搭。问题出在哪?就出在连接芯片的“电线”上!传统电互联已经快走到极限了,而解决这个瓶颈的答案,可能不是更快的芯片,而是——光。

2025年8月29日,全球芯片圈的顶级盛会Hot Chips即将开幕,其中一场重磅演讲格外引人注目:《用3D光子技术重塑AI基础设施》。演讲者正是光子计算领域的先锋公司Lightmatter(中文可译为“光物质”)的创始人兼CEO——尼克·哈里斯(Nick Harris)。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场演讲背后的技术逻辑、行业格局,以及它可能如何改变未来AI的走向。

先说说这位尼克·哈里斯是谁。他是MIT(麻省理工学院)出身的工程师兼科学家,年少成名,曾入选《MIT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手握多项光子技术核心专利。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自然》(Nature)等顶级期刊,不仅推动了光子AI互连的发展,还在光子处理器设计和量子计算领域埋下了种子。如今,他创立的Lightmatter已经推出了全球最快的AI光互连系统,成为行业能效与性能的新标杆。

那么,为什么现在整个AI基础设施突然开始“追光”了?原因很简单:电,不够用了。

随着大模型参数动辄上万亿,训练一次消耗的电力堪比一个小城市一个月的用电量。而更致命的问题在于,算力提升的速度,远远快于数据搬运的能力。GPU再强,如果数据送不进去、结果传不出来,等于空转。传统铜线互连在带宽、延迟和功耗三方面都遇到了物理极限——尤其是在机架之间、服务器之间这种中长距离传输上,电互联的损耗急剧上升,效率暴跌。

这时候,光子技术就站出来了。光,天生就适合高速、低损耗、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而Lightmatter提出的“3D光子互连”更是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是简单地用光纤替代铜线,而是通过3D封装、硅光集成、高密度激光阵列等技术,把光互连直接“嵌入”到芯片和系统架构中,实现真正的“边缘无感I/O”(edgeless I/O)。

什么叫“边缘无感”?就是打破传统芯片之间、板卡之间、机架之间的物理边界,让成千上万个GPU像一个超级计算机那样无缝协同工作。Lightmatter的Passage平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造的3D光子互连系统。它采用高密度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里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极大提升带宽密度;同时结合共封装光学(CPO, Co-Packaged Optics),把光模块直接集成在计算芯片旁边,大幅缩短信号路径,降低功耗和延迟。

这不仅仅是“更快的网线”,而是一场系统级的架构革命。过去的数据中心,是“电为中心”的设计:CPU、GPU、内存、网络各自为政,靠铜线勉强串联。而未来的数据中心,将走向“光为中心”——从芯片内部的光I/O,到板级光互连,再到机架间光交换,整个数据流都由光主导。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性能提升,更是能效的飞跃。据Lightmatter透露,他们的光互连方案在相同带宽下,功耗比传统电互联低一个数量级。

当然,Lightmatter并不是孤军奋战。在这场“追光”浪潮中,还有几家同样激进的初创公司正在开辟不同路径。比如Celestial AI(天体AI),他们用“光子织构”(Photonic Fabric)技术,把内存和计算彻底解耦,实现超大规模AI集群的灵活扩展;Ayar Labs则专注于用光子I/O取代传统的SerDes(串行器/解串器),让服务器与GPU之间的通信更高效;而Lightelligence(光智科技)则试图打造端到端的光电混合加速平台,既做互连也做计算。

这些公司虽然路线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数据中心从“电时代”迈入“光时代”。而这场变革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升级。它关乎AI能否在能源和成本的双重约束下继续扩张。试想一下,如果训练一个大模型需要一座核电站供电,那AI的普及就永远只是巨头的游戏。而光子技术,可能是让AI走向普惠的关键钥匙。

回到Lightmatter本身,他们的战略非常清晰:双引擎驱动。一个引擎是Passage——光互连平台,解决“连接”问题;另一个引擎是Envise——光子AI加速器,直接参与“计算”。再加上他们的软件平台Idiom,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闭环。这种“软硬一体+互连+计算”的布局,让他们不仅卖产品,更在构建生态。

在市场层面,Lightmatter瞄准三大核心场景:首先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帮助云厂商降低能耗、提升扩展性;其次是垂直领域的AI科技公司,帮他们突破特定场景的算力瓶颈;最后是云计算服务商,打破传统网络架构的限制,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

当然,挑战也不小。一方面,传统半导体巨头如英伟达(NVIDIA)、博通(Broadcom)、美满电子(Marvell)也在加速布局光互连,甚至Cerebras这样的AI芯片公司也在探索光电融合。另一方面,光子技术的量产成本、工艺成熟度、软件生态都还在早期阶段。Lightmatter能否在巨头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关键看他们能否率先建立起完整的平台级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趋势已经形成。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光子技术被视为下一代计算架构的核心支柱之一。根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光互连在AI数据中心的渗透率将大幅提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美元。而Lightmatter,凭借其在硅光集成(PIC)与电子集成电路(EIC)协同设计上的深厚积累,已经站在了浪潮之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架构层面。光子互连不仅改变了数据怎么传,还倒逼整个系统重新设计。比如网络拓扑结构可以从传统的树形或胖树,转向更高效的高维拓扑(如Radix-k网络);内存架构可以从紧耦合走向彻底的解耦与池化;先进封装技术也必须为光电混合预留空间。可以说,光子技术正在触发一场“自底向上”的重构。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更大的背景:量子计算与光子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由于光子天然适合量子态传输,许多量子计算方案都依赖光子作为信息载体。Lightmatter在量子领域的早期布局,或许会成为他们未来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总结一下:AI的下一战,不在芯片,而在连接。当电互联撞上物理天花板,光子技术成为破局关键。Lightmatter为代表的光子先锋,正在用3D光互连重新定义数据中心的未来——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带宽、更强的扩展性,最终让AI在能源和成本的夹缝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