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引爆消费电子新周期:A股果链集体起飞

高盛报告指出iPhone 17需求强劲,发货延迟、产量上调、渠道反馈积极,或开启新一轮超级周期,带动苹果及全球供应链股价大涨,中国A股果链企业如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深度受益。

你有没有感觉到,最近苹果又火出圈了?不是因为库克又穿高领毛衣,而是因为——iPhone 17真的卖疯了!连高盛都忍不住发报告问:iPhone是不是正式进入“超级周期”了?

先别急着划走,这可不是普通的新机发布。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iPhone 17系列在美国和中国上市头10天的销量,比去年iPhone 16同期暴涨了14%!而且高盛分析师迈克尔·吴(Michael Ng)直接放话:我们相信,iPhone 17的需求可能会超过iPhone 16。这话从高盛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

说到高盛,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但它是全球顶级投行之一,影响力堪比华尔街的“风向标”。迈克尔·吴是高盛科技硬件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常年追踪苹果、三星、台积电等巨头,他的报告往往能提前预判供应链和股价走势。这次他亲自下场点评iPhone 17,显然不是随便说说。

那到底什么是“iPhone超级周期”?简单讲,就是iPhone销量连续几个季度远超预期,带动整个产业链集体起飞,甚至拉动苹果股价创历史新高。历史上,iPhone 6、iPhone 12都曾引发过类似行情。现在,iPhone 17是不是又要复制神话?

先看硬核证据。高盛在报告里列了三大关键信号:

第一,发货等待时间明显拉长。全球范围内,从9月9日开启预购后的33天里,iPhone 17平均要等24天才发货,而去年iPhone 16同期只要20天。别小看这4天,对消费电子来说,这就是“供不应求”的铁证。

更细看,基础版iPhone 17的等待时间,比iPhone 15和16的基础版都要长——说明这次不是只有高端用户在抢,普通消费者也疯狂下单。Pro和Pro Max版本虽然增幅没那么猛,但也比去年略长。最有趣的是iPhone Air(也就是原来的Plus系列),一开始发货还比iPhone 16 Plus快,结果没过几天就反超,现在也排起长队了。

第二,苹果大幅上调了生产计划。这意味着供应链接到的订单更多、排产更满。高盛指出,这背后是苹果对市场需求的强烈信心。毕竟,没人会冒着库存积压的风险盲目扩产。

第三,运营商渠道反馈积极。在美国、英国、日本、印度、中国香港等地,运营商都说iPhone 17激活量和换机意愿远超预期。尤其是在美国,运营商甚至推出“以旧换新+免月租”组合拳,进一步刺激销量。

不过,中国大陆的情况有点特殊。高盛特别提醒:数据可能被“扭曲”了。为什么?因为很多原本打算买iPhone Air的用户,这次转投了标准版或Pro版,导致Air销量看起来低迷,而其他型号显得异常火爆。这种结构性转移,可能让整体需求被高估。但即便如此,除了Air之外的机型发货延迟依然显著,说明真实热度不低。

再看资本市场反应。周一,苹果股价大涨4%,冲上每股262.24美元的历史新高!这还不算完,亚洲供应链伙伴也集体狂欢。像立讯精密、LG显示、LG伊诺特这些公司——它们一半以上收入都靠苹果——股价全线上涨超20%。

而在中国A股市场,苹果供应链更是掀起一轮“隐形牛市”。要知道,随着苹果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已经打入其核心供应体系。这次iPhone 17热销,直接点燃了A股苹果产业链的做多情绪。

比如立讯精密——它不仅是AirPods的主力代工厂,近年来更承接了iPhone高端机型的组装订单,甚至参与了部分Pro机型的整机组装测试。iPhone 17开卖后,立讯股价连续放量上涨,市值逼近4000亿元。市场普遍认为,如果iPhone超级周期确立,立讯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还有蓝思科技,作为iPhone玻璃盖板的核心供应商,几乎每一代iPhone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这次iPhone 17全系采用更坚固的超瓷晶玻璃,蓝思的订单量和技术溢价双双提升,股价也稳步走强。

歌尔股份虽然前几年因AirPods订单波动受挫,但近期已重新获得苹果部分声学器件订单,叠加VR/AR业务回暖,市场对其“重返果链”抱有期待。iPhone 17热销带来的供应链景气度回升,无疑为其提供了修复估值的契机。

此外,像闻泰科技(通过收购安世半导体切入苹果功率器件供应链)、长盈精密(金属中框与结构件)、东山精密(FPC柔性电路板)、水晶光电(光学滤光片)等A股公司,也都深度绑定苹果生态。随着iPhone 17产量上调,这些企业的订单能见度显著提高,四季度业绩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既有盈利增长,又有估值提升。

更关键的是,中国A股苹果供应链正在从“代工组装”向“核心零部件+技术方案”升级。过去我们只是做壳、做线、做组装,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提供光学模组、射频芯片、散热方案甚至整机设计服务。这种价值链的跃迁,让A股果链公司不再只是“打工人”,而是真正成为苹果创新生态的共建者。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对供应链的认证极其严苛,一旦进入核心名单,往往意味着三年以上的稳定订单和高毛利回报。因此,iPhone销量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对A股果链企业的利润弹性可能远超想象。

再看宏观层面,台湾股市已被台积电和鸿海(富士康)带飞——这两家巨头占台湾加权指数的47%。但别忘了,大陆的A股果链企业同样不可小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有超过50家公司直接或间接为苹果供货,覆盖结构件、光学、声学、连接器、电池、模组等多个环节。iPhone 17的成功,等于给整个中国高端制造板块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高盛甚至提前预判了苹果即将在10月30日公布的财报:预计iPhone销量同比增长10%,Mac销量涨12%,整体营收和每股收益(EPS)都将超预期。毛利率预计46.5%,虽然要承担约11亿美元的关税成本,但强劲的iPhone需求完全扛住了压力。更狠的是,高盛直接把2025到2027财年的EPS预测平均上调了3%——这可是未来三年的长期看好!

但问题来了:这真的就是“超级周期”的开始吗?高盛自己也留了余地。迈克尔·吴在报告结尾强调:“是否进入超级周期,仍有待观察。”毕竟,消费电子市场瞬息万变,全球经济、地缘政治、技术迭代都可能打断节奏。比如,如果明年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捂紧钱包,iPhone 18还能不能延续热度?没人敢打包票。

不过眼下,iPhone 17确实打出了漂亮的一仗。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张萌萌在报告中直言:“iPhone 17基础版性价比极高,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这句话很关键——说明苹果这次没只靠Pro机型撑场面,而是用更亲民的价格策略撬动了大众市场。要知道,在通胀压力下,普通用户对价格越来越敏感,能同时打动高端和大众用户,才是真正的“爆款逻辑”。

另外,别忘了苹果生态的护城河。买了iPhone,很多人会顺手配AirPods、Apple Watch、MacBook,甚至订阅Apple One全家桶。这种“硬件+服务”的飞轮效应,让单台iPhone的利润远不止手机本身。所以,iPhone卖得越好,服务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这才是华尔街最看重的长期故事。

而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这波行情不只是看苹果股价涨跌,更要盯住A股果链企业的业绩兑现。从立讯到蓝思,从东山精密到水晶光电,这些公司正站在全球科技浪潮与中国制造升级的交汇点上。iPhone超级周期若成真,它们或将迎来估值与盈利的双重跃升。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持有苹果股票,或者通过NVDA等渠道间接布局科技股,现在更要盯紧10月30日的财报。而如果你关注A股,不妨深入研究那些真正打入苹果核心供应链的优质企业——它们可能才是这轮行情中“闷声发大财”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