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秘密武器:用“新云厂商”制造永不枯竭的需求!

英伟达通过扶持“新云厂商”人为制造GPU需求,构建闭环生态,压制对手,维持高增长,掌控AI算力命脉。

黄仁勋的“需求特种部队”:英伟达如何通过“新云厂商”制造需求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球AI热潮背后,几乎所有的算力都跑在英伟达的GPU上?为什么连租GPU都租不到AMD的?这背后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需求制造”大戏。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英伟达如何通过一群被称为“新云厂商”(Neoclouds)的公司,打造自己的“需求特种部队”,牢牢掌控整个AI算力市场的命脉。

先说说黄仁勋这个人。作为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他可不是什么新晋网红CEO,而是经历过互联网泡沫、显卡大战、移动计算崛起、AI爆发等多个技术周期的老兵。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带着英伟达从图形芯片起家,一路熬过无数生死关头,最终在AI时代一飞冲天。他深知一个道理:光有好产品不够,你必须掌控需求——谁控制了需求,谁就控制了市场节奏、定价权,甚至整个生态的走向。

于是,在2022年底AI大模型爆发前夕,黄仁勋已经布下了一盘大棋。他不仅亲自下场当“超级风投”,投资了超过120家AI初创公司,更关键的是,他一手推动并扶持了一批全新的云计算公司——这些公司后来被业内称为“新云厂商”(Neoclouds)。它们不像传统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或谷歌云那样什么都做,而是专注于一件事:租GPU,尤其是英伟达的GPU。

这些新云厂商包括CoreWeave、Lambda、Nscale、Vast.ai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几乎清一色只提供英伟达GPU,几乎没有一家提供AMD的MI系列加速卡。你可能会问:市场自由选择,为什么没人选AMD?答案很简单——因为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出钱、出资源、出客户,甚至直接入股。

比如CoreWeave,这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2023年突然获得数十亿美元融资,背后就有英伟达的身影。英伟达不仅参与投资,还直接提供GPU作为“云信用额度”(cloud credits),换取股权。换句话说,英伟达用自家的芯片“换股”,既锁定了客户,又制造了需求。更妙的是,如果CoreWeave暂时找不到客户,英伟达自己还能当“托儿”——用自己的AI研发团队去租用他们的GPU,确保机器不空转、财报数字好看。

再比如Lambda,这家主打AI训练的云服务商,早期几乎靠英伟达输血活下来。英伟达不仅提供硬件支持,还帮它对接投资人、介绍大客户。甚至当Lambda面临现金流压力时,英伟达直接出手,确保它能继续采购新一代H100芯片。这种“你买我的卡,我保你活下去”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闭环生态的构建。

还有Nscale,一家欧洲的新云厂商。它刚起步时没人知道,但很快拿到了微软的大单。为什么?因为英伟达牵线搭桥。黄仁勋在投资人会议上公开力挺Nscale,称其为“下一代超大规模云服务商”,直接给它贴上“未来之星”的标签。结果呢?资本涌入,客户跟进,GPU订单源源不断。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吗?但问题在于,这种合作已经超越了市场逻辑,变成了一种“需求制造机制”。当真实市场需求还没跟上产能时,英伟达就通过投资、换股、云信用、内部采购等方式,人为制造出“看起来很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被精心设计、批量生产的。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成功压制了竞争对手。你想租AMD的GPU?抱歉,主流新云厂商都不提供。唯一一家提供AMD芯片的是Crusoe Cloud,但它很快就被英伟达“盯上”了——据说黄仁勋对这笔合作非常不满,后续资源和支持直接缩水。结果呢?Crusoe在融资和客户拓展上举步维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这就是英伟达的高明之处:它不只卖硬件,它在构建一个“需求闭环”。从芯片设计、软件生态(CUDA)、开发者社区,到云基础设施(新云厂商)、终端客户(AI公司)、资本支持(风投),全部由它主导或深度参与。在这个闭环里,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卖出更多GPU”服务。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那个华尔街最爱的“Beat and Raise”循环——每季度财报都要超预期(Beat),然后上调未来指引(Raise)。只要这个循环不停,股价就能持续上涨,融资能力就更强,进而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去巩固生态。这是一个正反馈飞轮,而新云厂商,就是这个飞轮中最关键的“需求引擎”。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人为制造的需求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崩盘?短期内很难。因为AI大模型确实需要海量算力,而英伟达的GPU在性能和软件生态上依然遥遥领先。即使AMD或英特尔推出竞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CUDA的护城河。再加上英伟达通过新云厂商提前锁定了未来几年的GPU出货量,市场供需看起来永远“紧平衡”,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更重要的是,黄仁勋深谙资本游戏。他不仅让新云厂商成为英伟达的“需求代理人”,还推动它们走向IPO。比如CoreWeave已经在筹备上市,一旦成功,英伟达作为早期投资者将获得巨额回报,同时这些新云厂商上市后又会继续采购英伟达芯片——形成“投资—采购—上市—再投资”的资本闭环。

所以说,英伟达今天的霸主地位,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套极其精密的“需求制造系统”。新云厂商就是这套系统的前线部队,它们冲锋在前,租GPU、接客户、讲故事,而英伟达则在幕后提供弹药、情报和战略指挥。这支部队,就是黄仁勋的“需求特种部队”。

总结一下:英伟达通过投资、资源倾斜、客户导流等方式,系统性扶持了一批只使用其GPU的新云厂商,人为制造并锁定GPU需求,压制竞争对手,维持高增长预期,从而巩固其在AI时代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而是一场由资本、技术与生态共同驱动的“需求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