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卢卡什·凯泽预言:算力算法双重带来AI能力陡峭上升

OpenAI专家卢卡什·凯泽预言,AI将快速接管多数电脑端任务,算力与算法双重突破将引发能力陡升,人类需立即准备与AI协同进化。

未来几年,你每天在电脑前做的那些事——点点鼠标、写写邮件、敲敲代码,甚至做做PPT——可能都不需要你亲自动手了?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OpenAI高级研究员卢卡什·凯泽(Lukasz Kaiser)最近公开分享的真实判断。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他这段话背后的信息量,看看AI到底会在多短时间内“接管”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普通人该怎么提前准备。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大佬。

卢卡什·凯泽是谁?他是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顶尖专家,早在谷歌时期就参与开发了Transformer架构——没错,就是现在所有大模型的“祖宗”。后来他加入OpenAI,持续推动语言模型、推理能力和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他不是那种只在实验室里写论文的学者,而是真正站在AI技术最前沿、亲手推动产品落地的人。所以,他的话,分量很重。

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分三大块来拆解:
第一,AI即将接管大多数电脑端任务;
第二,新一轮算力投资将引爆AI能力跃升;
第三,推理模型还有巨大进化空间,真正的“智能”才刚刚开始。

首先,关于“AI会取代哪些工作”,凯泽的观点非常直接:只要你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几乎都逃不掉。他说:“如果你想想自己每天在电脑上做的事——点击、写作、编程……这些其实已经构成了当今大多数工作的核心。而这些任务,AI很快就能完成。”注意,他说的不是“未来十年”,而是“soon”——很快,甚至“sooner rather than later”(早晚会来,而且比你想的更快)。

他承认现在的AI模型可能还有点“怪脾气”——有时候答非所问,有时候逻辑混乱,有时候缺了点训练数据就卡壳。但关键在于:这些任务本身是有价值的,市场有强烈需求,全球有无数实验室和公司在拼命优化模型。竞争一旦开始,进步就是指数级的。“哦,这个任务还没搞定?太好了!赶紧加数据、调模型、推上线!”——这就是当前AI行业的日常节奏。

换句话说,不是AI能不能做,而是“愿不愿意做、值不值得做”。而一旦某个任务被证明能带来商业回报,资本和人才就会蜂拥而至。所以,别再幻想“我的工作很特殊,AI搞不定”了。写报告?AI能写。写代码?GitHub Copilot已经帮你写了。做数据分析?Tableau+AI一键生成洞察。就连客服、法务、财务这些看似需要“人类判断”的岗位,也在被AI悄悄渗透。

接下来,凯泽谈到了一个更震撼的点:我们正站在新一轮AI爆发的起点,而这次的燃料,是史无前例的算力投资。他说:“我们知道推理模型已经能做很多惊人的事,但我们其实还没真正榨干它的潜力。目前只是稍微扩大了一点规模,但未来还有巨大的扩展空间。”

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的大模型,还只是“热身阶段”。

随着英伟达等公司疯狂推出新一代GPU,训练更大、更强、更聪明的模型成为可能。这不仅是“把模型做得更大”这种老套路,更是结合了全新研究范式的“双轮驱动”——一边靠算力堆规模,一边靠算法创新提效率。

凯泽甚至说:“我不认为AI会迎来寒冬;恰恰相反,未来一两年可能会出现非常陡峭的性能跃升……这甚至有点让人害怕。”

注意,他说“有点让人害怕”——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一线研究者的警觉。当AI不仅能写代码,还能自己调试、部署、优化系统;当它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主动规划项目、协调资源、预测风险——那人类在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还剩多少?更可怕的是,这种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突然的、跳跃式的。今天你还觉得AI像个笨学生,明天它可能就拿了博士学位。

最后,凯泽指出了当前AI推理能力的真正瓶颈:上下文长度

他说:“现在的推理是在上下文窗口内完成的,而Transformer的上下文长度是有限的。”

什么意思?就是说,AI虽然能思考,但它的“短期记忆”太短。比如你让它分析一份100页的财报,它可能只能看前20页,后面就“忘了”。这严重限制了复杂任务的处理能力。

但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正在被攻克。凯泽透露,未来的模型将不再局限于静态上下文,而是能“动态更新权重”、进行“持续学习”、甚至拥有某种形式的“长期记忆”。这意味着AI将从“一次性问答机器”进化为“持续思考的智能体”。它不仅能理解你当前的问题,还能记住你上周的需求、上个月的项目进展,甚至根据历史行为预测你下一步要做什么。

想象一下:一个AI同事,不仅懂你的工作流程,还能主动提醒你“上次这个供应商延迟了交货,这次要不要换一家?”或者“你写的这段代码和三个月前的模块重复了,建议复用。”——这已经不是工具,而是真正的“数字员工”。

那么,面对这样的趋势,普通人该怎么办?凯泽没直接说,但他的潜台词很清晰:别等AI来抢你饭碗,先学会和AI一起工作。程序员要习惯用Copilot写代码,文案要会用AI生成初稿再精修,管理者要学会用AI做决策支持。更重要的是,培养AI暂时无法替代的能力:创造力、同理心、跨领域整合、复杂人际协调——这些才是未来的护城河。

总结一下,卢卡什·凯泽的判断可以归为三点:第一,大多数电脑端任务将在短期内被AI自动化;第二,算力+算法的双重突破将带来AI能力的陡峭上升;第三,推理模型将突破上下文限制,迈向更高级的持续智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技术现实的冷静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