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揭示胃酸对免疫、营养吸收与慢性病的关键作用,揭露抑酸药滥用危害,并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作者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中西部医生”(A Midwestern Doctor)是一位长期从事整合医学与功能医学实践的美国执业医师。他以批判主流医疗体系过度依赖药物、忽视根本病因而闻名,尤其关注药物副作用、营养代谢失衡与慢性炎症之间的深层联系。他的写作融合临床经验、历史医学文献与前沿研究,致力于向公众揭示被主流医学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健康真相。本文核心观点大量引用自乔纳森·莱特博士(Dr. Jonathan Wright)——功能医学先驱、《胃酸对你有益》(Why Stomach Acid Is Good For You)一书作者的研究成果。莱特博士数十年来通过数千例临床检测,系统论证了胃酸不足与多种慢性病、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观点虽长期被主流医学忽视,但近年逐渐获得科学验证。
文章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文章主要论证了以下几点:
- 作者认为,胃酸过低(胃酸缺乏症)比人们所认识到的要普遍得多,许多患有反流、过敏、耳鼻喉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人,实际上可能是胃酸过少而不是过多。作者认为,低胃酸(低氯血症)比公认的要普遍得多,许多患有反流、过敏、耳鼻喉科(ENT)问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人,可能胃酸过少而不是过多
- 胃酸的主要功能包括:胃酸的主要功能包括:
- 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
- 胃部消毒(防止有害细菌/病毒/酵母菌滋生) 胃消毒(防止有害细菌/病毒/酵母菌定植)
- 帮助吸收矿物质和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2)帮助矿物质和维生素吸收(例如维生素B12)
- 触发消化信号(以便消化过程的其他部分正常运作)触发消化信号(以便消化的其余部分正常工作)
- 文章指出,如果根本问题实际上是胃酸不足,那么对反流进行标准药物治疗(例如,使用 PPI 等抑酸药物)可能存在误诊。文章建议反流的标准医疗治疗(例如,如果根本问题实际上是酸不足,那么抑制酸的药物(如PPI)可能是错误的。
- 它还声称,长期抑制胃酸的药物可能会带来长期风险(营养缺乏、感染、癌症风险)。它还声称,当酸被长期抑制时,抑酸药物可能具有长期风险(营养缺乏,感染,癌症风险)。
- 这篇文章对反流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会在胃酸充足时关闭,如果胃酸过低,LES可能会保持开放状态,从而导致反流。因此,问题的根源在于胃酸不足,而不是胃酸过多。
一、你吃的药,可能正在悄悄缩短你的寿命
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服用一种处方药,平均每人每年领取九张处方。更令人震惊的是,老年人平均同时服用七种以上药物,其中近三成药物其实完全可以停用。一项针对养老院老人的研究显示:当医生系统性停用那些“无明确必要”的药物后,一年内死亡率骤降53%,住院率减少60.7%,医疗费用也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仅仅“不做多余的事”,就能显著延长生命。
而在这堆问题药物中,质子泵抑制剂(PPI)——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奥美拉唑(Prilosec)、泮托拉唑等强力抑酸药——被众多整合医学医生列为“五大最常被滥用且危害巨大的药物”之首,与他汀类降脂药、SSRI抗抑郁药、非甾体抗炎药并列。这些药看似安全,实则暗藏杀机。
二、胃酸不是“多余之物”,而是生命必需的精密系统
主流医学长期将胃酸视为“可有可无”甚至“有害”的存在,认为只要抑制它,就能解决胃灼热、反酸等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胃酸是人体消化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五大核心功能:
第一,彻底分解蛋白质。胃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将其转化为能切割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若胃酸不足,蛋白质无法被充分分解为氨基酸,身体将陷入“吃得多却营养不良”的困境,甚至引发神经递质合成障碍,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
第二,天然杀菌屏障。胃内强酸环境能有效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和酵母菌。研究显示,服用抑酸药的人感染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食源性病原体的风险高出四倍。历史上,霍乱疫情中,胃酸不足者感染率显著更高;现代医院里,使用PPI的重症患者肺炎和艰难梭菌感染风险翻倍,死亡率也明显上升。
第三,促进矿物质吸收。锌、镁、钙、铁等关键矿物质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才能从食物中解离,转化为可吸收的离子形式。例如,铁在pH低于5时吸收最佳,而抑酸药可使铁吸收减少28%至67%。一项研究发现,将胃酸不足者的胃pH从6.5降至1,钙吸收率提升五倍。这解释了为何许多素食者或长期服药者易出现疲劳、贫血、骨质疏松。
第四,协助维生素吸收。维生素B12必须与胃酸和内因子结合才能被回肠吸收。胃酸不足者常出现B12缺乏,表现为极度疲劳、注意力下降、失眠、情绪淡漠。莱特博士发现,许多慢性胃功能障碍患者必须通过注射B12才能有效纠正,而女性对此补充反应尤为明显。此外,B6、叶酸、维生素A、E等吸收也依赖胃酸环境。
第五,调控整个消化流程。胃酸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这些激素信号促使胰腺释放消化酶、胆囊排出胆汁。若胃酸不足,后续消化环节全面紊乱,出现饭后胀气、脂肪泻(大便浮于水面)、营养不良等症状。这正是为何“只靠胰酶就能消化蛋白”的说法在生理学上站不住脚。
三、反酸、烧心?真相可能是胃酸太少了!
绝大多数医生一见胃食管反流病(GERD),就立刻开抑酸药。但莱特博士在30年临床中从未见过一位患者在用药前被检测过胃酸水平。事实上,超过90%的反流患者并非胃酸过多,而是胃酸不足!
关键机制在于:食管下括约肌(LES)是一种pH敏感阀门。食物进入胃后,足够酸度会触发LES紧闭,防止内容物反流。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60岁后),胃酸分泌自然下降,导致LES无法感知“已足够酸”,从而保持松弛状态,少量残余胃酸便轻易反流至食管,引发烧心。
此时若再用PPI彻底清除胃酸,LES将长期处于开放状态。一旦停药,哪怕微量胃酸恢复,也会立即反流,造成“反弹性反流”,使患者陷入药物依赖。有报告称,有人停用奥美拉唑后两年内胃酸仍未恢复。
更隐蔽的是“沉默性反流”(LPR):无明显烧心,却表现为慢性咳嗽、喉咙异物感、反复鼻窦炎、耳压感、口腔灼烧感、哮喘样症状等。耳鼻喉科大量病例实为LPR所致,调整饮食和恢复胃酸后症状显著改善。
四、胃酸不足,竟是多种自身免疫病的隐形推手
莱特博士发现,胃酸不足与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高度相关。早在1931年,布雷医生(Dr. Bray)就追踪200多名哮喘儿童,发现80%存在胃酸分泌低下。给予稀盐酸补充后,三个月内多数哮喘消失,尤其在剔除过敏原后效果更持久。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终身使用的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上市,这种根治性思路被彻底抛弃。
类似关联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银屑病、白癜风、多发性硬化症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虽与HLA基因相关,但环境因素(如胃酸不足导致的肠道通透性增加、未消化蛋白片段入血)才是触发免疫攻击的关键。这说明,所谓“遗传病”往往只是“遗传易感性”,真正发病取决于生活方式与内环境。
此外,胃酸不足还与以下问题密切相关:痤疮、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炎症;偏头痛;胆结石;老年性黄斑变性(一项大型研究指出,抗酸药是“地图样萎缩型”黄斑变性的主要风险因素);甚至胃癌——自1879年起就有文献将低胃酸与胃癌联系,近年研究证实长期使用PPI者胃癌风险增加约1.8倍。
五、为什么现代人普遍胃酸不足?
原因复杂且相互交织:
其一,年龄增长。胃酸分泌能力随年龄自然衰退,是衰老相关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其二,饮食结构改变。胃酸由氢离子和氯离子合成,依赖充足的氯化钠(食盐)。现代人过度追求“低盐”,或摄入大量精加工盐而非天然海盐,可能影响原料供应。
其三,自身免疫攻击。部分人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胃壁细胞(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直接破坏产酸能力。
其四,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该菌为在胃内存活,会主动抑制胃酸分泌,长期感染导致慢性低酸状态。
其五,线粒体功能障碍。胃壁细胞富含线粒体,产酸是高耗能过程。慢性病、毒素暴露、氧化应激均可损害线粒体,间接削弱胃酸生成。
其六,药物滥用。PPI、H2受体阻滞剂直接抑制酸分泌;而支气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安定、硝酸甘油、阿片类药物则松弛LES,加剧反流。
此外,某些食物虽不直接抑制胃酸,但会放松LES(如巧克力、薄荷、咖啡、酒精、高脂食物)或刺激已受损胃黏膜(如柑橘、番茄、辛辣食物、碳酸饮料),诱发症状。
六、抑酸药的危害远超想象:从骨质疏松到痴呆
PPI最初仅被批准用于罕见的高胃酸疾病(如卓-艾综合征),疗程限于4-8周。但因利润巨大,如今被广泛用于普通反酸,且常被长期甚至终身使用。
近年大量研究证实其严重副作用: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9%;重大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8%;严重肾病风险提高74%,相关死亡风险翻倍;肝病恶化;骨质疏松与骨折;社区获得性肺炎风险增加37%;低镁血症;痴呆风险上升33%。更可怕的是,新冠疫情期间研究发现,PPI使用者死亡率高出77%。
这些危害并非偶然,而是胃酸核心功能被系统性剥夺的必然结果:营养吸收障碍、肠道菌群失调(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进而引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免疫防御崩溃、慢性炎症持续激活。
七、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修复而非压制
面对反流与胃酸不足,真正可持续的策略是修复胃功能,而非粗暴抑制。整合医学常用方法包括:
1. 降低腹腔压力:如存在食管裂孔疝(50岁以上人群超半数患病),可通过物理手法复位或避免饱食、弯腰等增加腹压行为。
2. 调整饮食:剔除刺激LES或胃黏膜的食物;增加天然发酵食品、苦味蔬菜以刺激胃酸分泌;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3. 补充胃酸前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稀盐酸(Betaine HCl)胶囊,逐步恢复胃内酸度。莱特博士强调,必须配合消化酶与营养支持。
4. 修复胃肠黏膜:使用甘草提取物(DGL)、谷氨酰胺、锌等促进黏膜愈合,而非依赖抑酸药掩盖损伤。
5. 纠正营养缺乏:针对性补充B12(必要时注射)、锌、镁、维生素D等,打破“低酸—营养不良—功能下降”的恶性循环。
6. 管理压力与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张力影响胃酸分泌,呼吸训练、冥想、规律作息有助于恢复自主神经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传统疗法如苹果醋、肉豆蔻、苦味开胃剂(如龙胆草)、辛辣食物(如辣椒素)在健康胃中可促进胃酸分泌并保护黏膜,但在严重炎症期应避免。
结语:重新认识胃酸,夺回健康主动权
胃酸不是需要被消灭的“麻烦制造者”,而是维系生命活力的精密化学工厂。抑酸药的泛滥,是现代医学“治标不治本”思维的缩影。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信号,理解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并采取尊重生理机制的干预方式,许多慢性病其实可以预防甚至逆转。别再让“烧心”误导你走向药物依赖,真正的健康,始于一碗强健的胃。
极客一语道破:
注意事项和警告注意事项和警告
对以上这些说法进行批判性评估至关重要:重要的是要批判性地评估:
- 标准的医学观点通常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通常是由胃酸分泌过多、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裂孔疝或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
- 本文“胃酸过少导致反流”的假说并非主流观点。
- 虽然有研究表明胃酸过低会损害营养吸收(例如维生素 B12、铁),并可能增加某些感染的风险,但胃酸过低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所列的各种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症、耳鼻喉科疾病)在大型、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中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 文章中的一些论断依赖于较早的研究或某些功能医学/替代医学从业者(例如文章中提到的赖特医生)的观察结果。这些论断可能并不反映广泛的共识或符合标准指南的证据。
- 因为胃酸确实很强大,在必要时抑制它(例如,ulcers,H.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GERD)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的好处。风险/受益始终取决于个体患者的情况。
- 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个可能倾向于替代医学/功能医学观点的平台上;它所呈现的观点可能不如同行评审的临床指南那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