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电机炸裂登场:仅28磅重,功率超四台特斯拉电机总和!


英国YASA公司发布全球最强轴向磁通电机,仅28磅却输出1005马力,功率密度提升40%,或将彻底改变电动车性能与能效格局。


一、一枚“小钢炮”电机震撼全球电动车圈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只比家养柴犬重不了多少的电机,居然能爆发出超过1000匹马力的狂暴输出?这不是未来科幻电影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11月初的工程奇迹。英国企业YASA——这个如今已完全归属梅赛德斯-奔驰旗下的电机技术公司,刚刚亮出了一款轴向磁通电机原型机,直接刷新了全球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性能天花板。这台电机整重仅28磅(约12.7公斤),却能输出高达750千瓦(相当于1005马力)的峰值功率。作为对比,它比市面上四台特斯拉驱动电机的总和还要强悍,甚至比YASA自己此前保持的世界纪录还要高出整整40%。

这台小家伙不仅在爆发力上令人瞠目,在持续输出能力上同样不含糊。它能在长时间运行中稳定维持350至400千瓦(约469至536马力)的功率输出,这意味着它不是实验室里只能闪现几秒的“花瓶”,而是真正可以装车量产、能打硬仗的工程级产品。更关键的是,YASA强调,这款电机的制造并未依赖稀有或昂贵材料,所有技术路线都具备规模化量产的现实可行性。一旦供应链和成本结构优化到位,它完全有可能从超跑走向平价电动车,真正实现“性能平民化”。

YASA首席执行官约尔格·米斯卡(Joerg Miska)在发布现场毫不掩饰自豪:“这项纪录充分展现了YASA的独特优势。我们的电机性能密度是当前主流径向磁通电机的三倍,正在重新定义电动机设计的可能性边界。”简单说,他们造出了一台又小、又轻、又猛的“电动肌肉怪兽”,彻底颠覆了传统电机“越大越强”的思维定式。

二、为什么轻量化电机对电动车如此关键?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电机轻十几公斤就这么值得大书特书?答案其实藏在电动车工程的底层逻辑里:每一克重量都关乎效率、续航、操控与成本。电动车靠电池供电,而电池本身就又重又占空间。如果驱动系统本身还能再轻一些,整车就可以少装一点电池,或者在相同电池容量下跑得更远、加速更快、过弯更稳。对于高性能车型而言,轻量化更是决定圈速和驾驶体验的核心变量。

以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为例,作为YASA电机的首批搭载者,它需要在赛道上与法拉利、保时捷甚至电动超跑Rimac一较高下。这时候,传统径向磁通电机的笨重结构就成了性能瓶颈。而YASA的轴向磁通设计将磁路从“绕圈”变成“平铺”,不仅大幅缩短了轴向长度,还通过优化磁通路径减少了铁损与铜损,从而在更小体积内释放更高效率。目前,除了AMG GT XX,法拉利296 GTB也已采用YASA电机技术,足见其在顶级性能车领域的认可度。

但YASA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清楚,真正的市场革命不在于服务少数富豪,而在于让大众车型也能享受高性能红利。文章中就提到,未来这类超高密度电机若能量产降本,完全可能装进像日产聆风(Nissan Leaf)这样售价亲民的入门级电动车中。届时,一辆十几万人民币的车或许也能拥有媲美Model 3 Performance的加速能力,而续航反而更长——因为整车更轻了,能耗更低了。这才是技术普惠的真正意义。

三、轴向磁通技术:被忽视的电动车“隐藏王牌”

大多数消费者可能对“轴向磁通电机”这个词感到陌生,但这其实是电动车发展史上一条被长期低估的技术路线。传统电动车普遍采用径向磁通电机(Radial Flux Motor),其磁力线沿电机半径方向流动,结构类似传统内燃机,技术成熟且易于大规模生产。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体积大、重量高、功率密度受限。

而轴向磁通电机则完全不同——它的磁力线平行于电机转轴方向,定子和转子像两个面对面的圆盘,通过轴向磁场耦合产生扭矩。这种结构天然具备高扭矩密度、低转动惯量、扁平化封装等优势,尤其适合对空间和重量极度敏感的场景,比如高性能跑车、电动飞行器甚至数据中心冷却风扇(此处可呼应读者在电力系统与高效计算领域的背景)。YASA正是凭借对轴向磁通技术的持续深耕,才在2010年代被梅赛德斯-奔驰看中并全资收购,成为其电动化战略的核心技术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YASA并非唯一探索该技术的玩家。英国另一家公司Magnax、荷兰的AEM也都在推进类似方案,但YASA凭借与奔驰的深度绑定,率先实现了工程落地与性能验证。此次750千瓦原型机的发布,不仅巩固了其技术领先地位,更向整个行业发出信号: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体积革命”已经到来。

四、从赛道到街道:高性能技术如何下放?

很多读者可能会问:这种为超跑打造的电机,真的能用在普通家用车上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逻辑非常清晰。技术下放一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就像当年F1的碳纤维单体壳、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箱,最初都是赛道专属,如今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电机技术也不例外。

YASA的策略很聪明:先通过AMG、法拉利等品牌打出口碑,验证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再利用奔驰庞大的全球产能与供应链体系,逐步摊薄成本。文章特别指出,这款新电机“未使用昂贵或稀有材料”,这意味着它的原材料清单与现有产线兼容性很高,一旦需求起量,扩产速度会远超想象。要知道,电动车竞争已进入“毫秒级”加速和“公里级”续航的军备竞赛,谁能率先装备更高性能密度的驱动系统,谁就能在下一代产品中建立代际优势。

以特斯拉为例,其Model S Plaid已搭载三电机系统实现2秒级加速,但整套驱动系统重量超过200公斤。如果换用YASA同类功率的轴向电机,或许能减重一半以上,不仅提升加速性能,还能释放更多电池空间或降低簧下质量,改善操控质感。对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技术风向标。

五、性能密度提升40%背后:工程细节决定成败

别小看这“40%”的提升,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电磁设计、热管理、材料工艺和制造精度上的极致打磨。YASA此次原型机在保持与上一代几乎相同重量(仅轻0.8磅)的前提下,将峰值功率从550千瓦提升至750千瓦,相当于每公斤功率密度提升了近一半。这绝非简单“堆料”能实现,而是系统级优化的结果。

例如,在热管理方面,轴向磁通电机的扁平结构天然利于散热——热量可从两侧大面积端面快速传导,不像径向电机那样容易在内部形成“热岛”。YASA很可能采用了油冷或直接绕组冷却技术,进一步强化持续输出能力。在电磁设计上,他们可能优化了永磁体排布、槽满率与气隙长度,以最小铜损换取最大磁通利用率。而在制造端,高精度叠片冲压、自动化绕线与动平衡校准,都是保障性能稳定性的关键。

这些细节看似枯燥,却直接决定了电机能否在连续弹射起步、高速过弯或长时间高速巡航中不失速、不退坡。对于追求极致驾驶体验的用户而言,这40%不是纸面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赛道圈速缩短、山路攻弯信心提升、高速超车一气呵成的底气。

六、电动车的下一场革命:从电池转向电机

过去十年,电动车行业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电池上——能量密度、快充速度、固态电池、钠离子路线……这当然没错,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电池只是“粮仓”,而电机才是“肌肉”。再大的粮仓,如果肌肉效率低下,也跑不快、跑不远。如今,电池技术已进入渐进式创新阶段,而电机领域却正迎来爆发式突破。

YASA的750千瓦电机,就是这场“肌肉革命”的先锋信号。它意味着未来电动车不再需要堆砌多个电机或超大电池来换取性能,而是可以通过更高效率的单体驱动单元实现“少即是多”。这种思路与读者长期关注的“高效注意力机制”“低精度状态存储”“缓存策略优化”等理念高度契合——本质上,都是在有限资源下追求最大效能,避免冗余与浪费。

更进一步,这种高功率密度电机还可能催生全新车型形态。例如,电动皮卡可以减重数百公斤,提升载重与拖拽能力;城市微型车可以在极小机舱内塞入强劲动力,实现“小车身大马力”;甚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也能因此延长航程、增加载客量。技术的涟漪效应,往往远超最初想象。

七、中国车企该如何应对这场“电机突袭”?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品牌绝不能对YASA的技术突破视而不见。目前,比亚迪的八合一电驱、华为的DriveONE、蔚来的小米电机等都在追求高集成与高效率,但多数仍基于径向磁通架构。虽然国产电机在成本控制与本土适配上有优势,但在极限功率密度上与YASA仍有差距。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已有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开始布局轴向磁通技术。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电机实验室近年均有相关论文发表;一些深圳、苏州的电驱公司也在尝试小批量试制。但要真正实现工程化、车规级量产,仍需时间与资本投入。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或许可考虑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径向电机平台,提升系统效率;另一方面积极投资或合作引进轴向技术,提前卡位下一代电驱赛道。

毕竟,在电动车这场长跑中,谁掌握核心三电技术的“底层创新”,谁才能笑到最后。电池重要,但电机同样关键——尤其是当对手已经造出“28磅干1000马力”的怪物时。

八、结语:小身材大能量,电动性能新时代开启

回到最初的那个画面:一个不到13公斤的金属圆盘,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却蕴藏着足以推动GT超跑突破300公里/小时的澎湃能量。这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人类对“效率”与“极限”不懈追求的缩影。YASA用实际行动证明:在电动时代,真正的性能不靠堆料,而靠智慧;不靠体积,而靠密度。

未来几年,随着梅赛德斯-AMG GT XX等搭载车型陆续交付,我们将亲眼见证这颗“小钢炮”电机如何在赛道上撕裂空气、在街道上碾压传统。而它的终极使命,或许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玩具,而是走进千万普通家庭的车库,让每一次通勤都像驾驭超跑般畅快淋漓。

正所谓:大块头有大智慧,小电机有大能量。电动车的下一场革命,或许就藏在这枚仅28磅重的银色圆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