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一个注定要写进AI基础设施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全球两大工业巨头——伊顿(Eaton)与维谛技术(Vertiv)——几乎同步官宣重磅并购:前者以95亿美元天价拿下宝德热能(Boyd Thermal),后者则斥资10亿美元并购液冷服务商PurgeRite。两笔交易合计超百亿美元,且全部聚焦于AI数据中心液冷生态,这不仅是巧合,更是信号:液冷已从边缘技术跃升为决定AI算力未来的关键战场。
从宏观维度看,这两起并购远不止是资本运作的常规操作,而是整个AI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剧烈的重构。过去十年,我们谈AI总是在谈模型参数、训练速度、显卡性能,但今天我们必须承认,真正的瓶颈早已不是算法,而是能源与热管理。当一块H100 GPU的功耗逼近1000瓦,当一个千卡集群的总功耗突破百兆瓦——风冷系统早已力不从心,液冷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而是维持AI系统生存的“呼吸机”。谁能在液冷硬件、系统集成与后服务生态中构建闭环,谁就掌握了未来五年AI基础设施的定价权与标准话语权。
伊顿豪掷95亿美元,正式杀入液冷核心硬件腹地。作为全球电力管理与能效解决方案的老牌巨头,伊顿过去几十年一直在UPS、配电系统和工业自动化领域深耕。但AI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过去几年,伊顿明显加快向AI基础设施转型的步伐,从推出面向GPU集群的智能配电单元,到开发支持高密度算力的模块化电源系统,其战略意图清晰可见:不再只是“供电”,而是要成为“算力能源流”的总调度师。
而这次对宝德热能的收购,则是其构建“能源—热管理”一体化闭环的关键落子。宝德热能隶属于美国宝德集团(Boyd Corporation),是全球热管理领域的隐形冠军,尤其在冷板(cold plate)、液冷分配单元(CDU)、高导热界面材料及冷却模块方面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其产品早已深度嵌入NVIDIA、AMD、Intel等芯片巨头的参考设计中,并被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云厂商广泛采用。换句话说,宝德热能不是普通散热厂,而是定义液冷硬件标准的核心玩家之一。
伊顿看中的,正是这种“从芯片到机柜”的垂直整合能力。通过将宝德的液冷硬件与自身在电力转换、能效监控、智能调度上的优势结合,伊顿将有能力提供一套覆盖“电源输入—算力部署—热量输出—能源回收”的全栈式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这不再是拼凑式的集成,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级优化。正如伊顿官方所言:“液冷将成为AI基础设施的神经系统,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散热,而是让能源与算力的流动更智能、更高效。”这句话背后,是对未来数据中心架构的全新定义——能源与热不再是附属成本,而是可编程、可调度、可优化的核心资源。
与此同时,维谛技术在同一天祭出另一张王牌:以约10亿美元收购美国液冷维护服务商PurgeRite。如果说伊顿的收购是“向前打穿硬件层”,那么维谛则是在“向后夯实服务链”。PurgeRite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是北美最大的第三方液冷系统清洗与维护服务商之一,专注于冷却液净化、管道防腐、系统检漏、流体循环优化等“脏活累活”。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决定了液冷系统的长期可靠性与能效表现。
液冷系统不同于风冷,一旦冷却液污染、管道结垢或发生微泄漏,轻则性能下降,重则导致整机宕机。而AI训练任务动辄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任何一次非计划停机都可能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因此,液冷的“后服务”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硬件本身。维谛深谙此道——其服务业务已占公司总收入的23%,且毛利率远高于硬件销售。通过并购PurgeRite,维谛不仅补齐了液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块拼图,更将其“设计—部署—运维—升级”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到新高度。
更重要的是,这种服务闭环具备极强的客户粘性。一旦维谛的液冷系统被部署进数据中心,其后续的清洗、维护、耗材更换、性能调优等都将形成持续性收入。这相当于把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化为长期订阅式服务,极大提升了业务的稳定性和抗周期能力。在AI算力需求持续高增长但硬件采购可能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这种“服务护城河”显得尤为珍贵。
-----
这两起并购背后,折射出整个AI基础设施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过去的数据中心设计逻辑是“先有IT设备,再配电力与制冷”,而今天的趋势是“能源与热管理先行,算力部署其后”。换句话说,液冷不再是一个被动响应散热需求的附属系统,而是主动定义算力部署边界的核心基础设施。
以NVIDIA最新的Blackwell平台为例,单颗B200 GPU的热设计功耗(TDP)已突破1200瓦,一个完整DGX B200服务器的功耗轻松突破20千瓦。在这样的功率密度下,传统风冷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导致机房局部热点失控。而液冷,尤其是冷板式液冷(Cold Plate Liquid Cooling),能将90%以上的热量直接通过液体带走,PUE(电源使用效率)可低至1.05以下,远优于风冷数据中心的1.5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同等算力下,液冷数据中心可节省30%以上的电力成本,同时减少近半数的物理空间占用。
正是这种颠覆性的能效优势,推动全球液冷市场进入爆发期。根据Dell’Oro Group最新报告,2028年全球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北美凭借领先的AI研发与云基础设施,成为液冷部署最激进的区域;中国则在“东数西算”与“双碳”政策驱动下快速跟进;中东则因高温气候与能源富裕,成为液冷技术的理想试验场。三地共同构成全球液冷技术扩散的主轴。
而在这场竞赛中,伊顿与维谛的同步动作,无疑将加速行业洗牌。过去,液冷市场参与者众多但高度碎片化——有专注冷板的初创公司,有做CDU的工程商,有提供冷却液的化工企业,还有零散的运维团队。缺乏标准、接口不统一、服务割裂,严重制约了液冷的大规模落地。如今,两大巨头以资本为杠杆,分别从硬件与服务两端推动整合,有望催生真正的“液冷操作系统”——一套可复制、可扩展、可维护的标准化液冷架构。
----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液冷战争的背后,是能源巨头集体“AI转身”的缩影。施耐德电气早已推出EcoStruxure IT液冷解决方案,艾默生(Emerson)通过收购Liebert持续强化热管理能力,华为数字能源则在中国市场力推“全液冷智算中心”,浪潮信息也在其AI服务器中深度集成液冷模块。但伊顿与维谛的此次行动之所以更具标志性,是因为它们不再满足于提供单点产品,而是试图构建覆盖“硬件—控制—服务”的完整生态。
这种生态思维,本质上是对Goodhart定律的回应——当“能效”成为KPI,单纯优化某个指标(如PUE)可能导致系统整体失衡。真正的高效,必须来自多维度的协同:电源动态响应算力需求、冷却系统实时匹配热负载、运维策略基于预测性分析自动调整。而这,恰恰需要像伊顿和维谛这样具备全栈能力的玩家来主导。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液冷正在重塑AI基础设施的全球竞争格局。过去,芯片(如NVIDIA)和云平台(如AWS)掌握着AI生态的制高点。但随着算力密度逼近物理极限,能源与热管理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未来,一家数据中心能否部署最新AI模型,可能不再取决于它有没有H100,而是取决于它的液冷系统是否支持1200瓦/GPU的散热密度,是否具备快速维护能力,是否能实现能源回收再利用。
在这种背景下,伊顿和维谛的并购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战略卡位。它们正在争夺的,是AI时代“能源接口”的定义权。就像USB-C统一了充电标准一样,未来的液冷冷板接口、CDU通信协议、冷却液规格、维护流程等,都可能成为新的行业标准。而标准的制定者,往往就是生态的主导者。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两起并购释放出明确信号:AI基础设施的下一波红利,不在芯片,而在“芯片的冷却方式”。液冷产业链——从高导热材料、冷板制造、泵阀传感器,到CDU、冷却液、清洗设备,再到运维服务与智能监控软件——将迎来系统性重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具备垂直整合能力、能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企业,它们将从“配件供应商”跃升为“生态构建者”。
而对于整个科技行业来说,这标志着AI竞争进入深水区。当算力军备竞赛逐渐触及物理与能源的天花板,真正的胜负手,将落在如何更聪明地使用能源、如何更高效地处理热量、如何更智能地调度整个基础设施。伊顿和维谛的同日出手,不是终点,而是液冷黄金十年的起点。
----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液冷将从“高端选项”变为“基础设施标配”。新建AI数据中心几乎必然采用液冷架构,而存量数据中心也将启动大规模液冷改造。这一过程中,硬件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能源智能化将成为三大主线。伊顿凭借宝德热能的硬件基因与自身电力管理优势,有望主导前两个环节;维谛则凭借PurgeRite的服务网络与自身运维平台,在后服务市场建立壁垒。
更激进的想象是,液冷可能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将液冷系统与余热回收结合,为周边社区供暖;或将液冷数据中心建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实现“绿电—算力—热能”的三重循环。这些场景,都需要像伊顿、维谛这样具备跨领域能力的巨头来推动。
-----
回到11月4日这一天,两份并购公告看似独立,实则互为镜像。一个向前打通硬件,一个向后夯实服务;一个聚焦“第一次部署”,一个锁定“十年运维”;一个构建物理闭环,一个打造经济闭环。它们共同指向同一个未来:AI基础设施将不再是堆叠服务器的“黑箱”,而是一个能源流、数据流、热流高度协同的智能有机体。
在全球碳约束日益收紧、AI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液冷已不是技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伊顿和维谛的百亿美元押注,正是对这一现实的清醒回应。而它们所开启的,不仅是一场并购潮,更是一场关于AI时代能源话语权的终极争夺。
液冷的黄金十年,已经拉开序幕。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