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重恐慌级存储芯片荒来袭:AI推理引爆全球NAND与DRAM全面短缺,2026年前无解!

慧荣科技董事长苟嘉章预警:AI推理需求激增导致DRAM、NAND、SSD、HDD四类存储首次集体性大规模短缺,供应缺口超80%,2026年前难缓解,或将重塑智能手机与数据中心格局。

苟嘉章(Gou Jiazhang),慧荣科技(Silicon Motion)董事长,全球领先的NAND闪存控制器厂商掌舵人,深耕存储产业链三十余年,其观点被视为行业风向标。


这不是演习,存储芯片行业正迎来有史以来最疯狂、最恐慌、最全面的一场供应危机。就在最近,慧荣科技董事长苟嘉章发出重磅预警:DRAM、NAND、SSD和HDD这四类关键存储介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陷入大范围、结构性的严重短缺,而这场危机的根源,正是AI推理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要知道,在过去的芯片周期里,虽然DRAM或NAND偶尔会因为供需错配而价格波动,但从未出现过所有存储类型集体“断供”的局面。然而今天,全球数据中心、智能手机、云计算巨头乃至汽车制造商,几乎全部被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存储荒。

更吓人的是,苟嘉章直言,这场短缺已经逼近“恐慌级别”,而且保守估计,至少要持续到2026年之后才可能缓解。换句话说,我们正站在一个可能重塑整个科技产业格局的临界点上。

AI推理已超越AI训练,成为驱动内存需求的核心引擎。过去大家总以为训练大模型才需要海量算力和存储,但现实是,当模型训练完毕进入实际部署阶段,推理所消耗的资源远超想象。推理需要实时处理海量数据流,而这就依赖于高带宽、高容量、低延迟的存储系统。特别是高容量SSD,已成为AI推理基础设施的标配。无论是云端大模型服务,还是边缘侧的智能终端,都对SSD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容量与性能要求。

苟嘉章在近期赴韩国出差时,亲眼见证了客户们焦灼的状态。他提到,几乎所有客户见面只谈一件事:产能配额。没人再敢开口谈价格——能拿到货就已是万幸。这种氛围,用“恐慌”来形容毫不夸张。更关键的是,这种恐慌正在从HBM(高带宽内存)蔓延至整个存储生态。HBM3E作为当前最先进的高带宽存储方案,正被全球AI玩家疯狂抢购。不仅NVIDIA的Blackwell架构GPU大量采用HBM3E,连谷歌、亚马逊、微软等云厂商自研的AI加速芯片,也全部转向HBM3E架构。

目前,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储巨头,已将晶圆产能优先分配给HBM和DDR5。但问题在于,HBM的制造极其耗费资源——每产出一个单位的HBM,所消耗的晶圆数量大约是DDR5的三倍。这意味着,HBM的火爆直接挤压了其他类型内存的产能空间。于是,DDR5也开始紧缺,进而波及整个内存供应链。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加速上演。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连传统上被视为“廉价大容量”代表的HDD(机械硬盘),也在这场AI浪潮中陷入严重缺货。这听起来似乎矛盾——AI不是更依赖SSD吗?但真相是,HDD的短缺恰恰是推动SSD需求飙升的催化剂之一。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市场的SSD采购规格迅速从16TB/32TB跃升至64TB甚至128TB。究其原因,是因为数据中心根本买不到足够数量的高容量HDD,不得不转向SSD作为替代方案。

苟嘉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把全球所有NAND闪存产能加在一起,也无法满足数据中心每年对“温数据”(warm data)存储需求的十分之一。所谓温数据,是指访问频率低于热数据但高于冷数据的中间层数据,通常用于AI推理的历史记录、特征缓存等场景。这类数据既不能长期放在昂贵的DRAM中,又不能沉入磁带等冷存储,SSD就成了最优解。但问题是,SSD的产能根本跟不上。

正因如此,苟嘉章断言:在未来十年内,SSD完全取代HDD绝无可能。时间只是早晚问题,但技术与产能的鸿沟依然巨大。而HDD为何突然短缺?根源要追溯到疫情时期。当时,由于全球经济停摆,HDD厂商积压了大量库存,导致整个行业在复苏后采取了极度保守的产能策略——“按单生产”,不敢提前扩产。这种谨慎在过去两年看似稳妥,却完全无法应对AI爆发带来的需求海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美超大规模云服务商(hyperscalers)对超大容量SSD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他们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每块盘高达几十TB的容量密度。这就倒逼NAND技术必须从当前主流的TLC(三阶存储单元)向QLC(四阶存储单元)演进。QLC虽然写入寿命和性能略逊于TLC,但单位晶圆可产出的存储比特数显著提升,是缓解产能压力的关键路径。

据行业预测,最早到2027年,QLC NAND的全球总比特产出才有可能超过TLC。这意味着,在未来两三年内,NAND产能将持续紧绷,而价格也将维持高位。这场存储危机的影响远不止于数据中心,它正在迅速传导至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以苹果为例,据可靠消息,iPhone 17系列将直接取消128GB版本,基础容量一步跃升至256GB甚至512GB,顶配版本更是直逼2TB。三星也极有可能跟进这一策略。整体来看,2026年全球智能手机的NAND比特需求预计将增长约32%。然而,在供应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头部厂商必然优先保障高端机型的存储配置,而中低端机型则可能面临“降配”命运。

已有实例出现:近期在非洲和东南亚市场,多款安卓手机的存储容量从128GB下调至64GB,就是为了应对芯片短缺和成本上涨。而这场危机也将重新洗牌全球智能手机的竞争格局。苹果拥有极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几乎不会受缺货影响;三星则背靠自家三星电子的NAND产能,自给自足无忧。真正的压力,落在了中国安卓阵营身上。

尽管长江存储(YMTC)作为中国本土NAND巨头正在积极扩产,但据业内评估,其产能目前仅能满足国内手机厂商约50%的需求。这意味着,即便有国产替代的支撑,小米、OPPO、vivo等品牌仍需大量外购NAND芯片。而随着价格飙升,这些厂商已开始采取行动——小米近期就宣布新机涨价,理由正是“存储芯片成本大幅上升”。

未来,能否稳定获取足够NAND芯片,将成为决定手机厂商生死的关键变量。在规格、成本与售价之间如何取舍,将直接影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那些无法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品牌,很可能在这一轮洗牌中被边缘化。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市场上也开始出现“AI泡沫”的质疑声。但苟嘉章明确表示,在短期内,这种担忧并不成立。从云端AI到边缘AI,推理场景对内存的消耗是真实且持续的。NAND市场70%至80%的供应缺口,并非虚高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性失衡。虽然部分客户存在“超额预订”(overbooking)行为,但核心问题在于产能分配机制。

即便存储巨头们愿意将全部产能倾斜给云计算客户,这种做法也不可持续。因为汽车、PC、工业设备等行业同样依赖存储芯片。如果资源过度集中于AI领域,将导致整个科技产业生态碎片化,最终损害所有参与方的利益。因此,如何在不同终端市场之间平衡产能分配,成为各大原厂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值得警惕的是,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至今仍未意识到这场存储危机的严重性。随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的普及,车载存储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一辆高端智能电动车可能需要超过1TB的NAND存储空间。若车企继续沿用传统的采购策略,很可能在明年遭遇“无芯可用”的窘境。

归根结底,这场存储短缺的本质,是算力爆炸与存储产能之间的时间错配。AI的发展速度远超半导体制造的扩张节奏。晶圆厂建设周期长达18-24个月,设备采购、人才培训、良率爬坡都需要时间。而AI需求却在几个月内就翻倍增长。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无解。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对于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比如能自研芯片、自建数据中心、自主优化固件和调度系统的公司——将在这场风暴中获得巨大优势。它们可以通过混合注意力架构、缓存策略优化、低精度状态存储等技术手段,在有限的存储资源下最大化AI效能。而那些依赖通用硬件、缺乏底层优化能力的玩家,则可能被甩在身后。

回到慧荣科技的视角,作为全球SSD控制器的核心供应商,苟嘉章的预警不仅是一次行业警示,更是一份战略地图。它提醒所有科技从业者: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算法和模型的竞争,更是基础设施、尤其是存储基础设施的竞争。

谁掌握了存储的确定性,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主动权。

总结来说,这场“恐慌级”存储芯片荒,是AI爆发、产能滞后、技术演进与供应链重构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反而可能在未来两年持续加剧。对于企业而言,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存储战略:是被动接受涨价与缺货,还是主动布局QLC、HBM、存算一体等新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高价手机、延迟交付、配置缩水可能成为新常态。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加速与资源约束激烈碰撞的时代。而存储,这个曾被忽视的“幕后英雄”,如今站在了风暴中心。能否穿越这场短缺寒冬,将决定谁能在AI的下一阶段真正领跑。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上一次DRAM大缺货催生了三星的崛起,这一次,或许就是中国存储与系统级创新者的破局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