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之门阿比林数据中心建设实况:史上最大工业投资周期

Stargate阿比林数据中心的建设实况揭示:AI算力军备竞赛已引爆史上最大工业投资周期,天然气、电力、冷却与基建供应链全面承压,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兆瓦与混凝土。  

本文译自Citrini Research于2025年11月7日发布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Stargate:一次Citrini实地考察》。Citrini Research是一家专注于全球AI基础设施与资本周期联动机制的独立研究机构,长期追踪半导体、电力系统、数据中心与能源转型交叉领域,其核心团队由前对冲基金分析师、电力交易员及工业工程专家组成,以“从泥地看兆瓦”的田野方法论著称。  

——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  

九个月前,地基刚刚开挖,钢筋如刺猬般裸露在德克萨斯平原的烈日下。  

今天,你站在无人机镜头前,看到的是八个庞然巨构同步拔地而起——每一栋都足以容纳十万块GPU,整体算力可支撑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训练与推理。这不是科幻,这是Stargate阿比林数据中心的日常。  

朋友们,别再盯着K线图里的几个百分点涨跌了。真正的历史正发生在你脚下,在这片被天然气管道、高压电缆、巨型冷却塔和钢铁丛林覆盖的土地上。美国正在经历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周期,而主角不是汽车,不是飞机,不是芯片本身,而是承载芯片的“算力神殿”——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  

——  

先说一个震撼的事实:Stargate阿比林项目占地约400万平方米,相当于600个标准足球场。当八栋建筑全部建成(预计2026年中),总用电容量将达到1.2吉瓦——这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西雅图市的全年民用电负荷。更可怕的是,这仅仅是Stargate计划中的一个站点。  

Meta在路易斯安那的Hyperion园区规模更大,从中央公园北端一路铺到苏荷区;微软的Fairwater、xAI的Colossus 2、亚马逊在宾夕法尼亚的秘密工程、谷歌与Anthropic联合推进的Rainier项目……全美至少还有五个Stargate级别的园区正在许可或施工中。  

我们过去总说“AI是软件革命”,错了。今天的AI是彻头彻尾的重工业。它需要铜、钢、混凝土、变压器、柴油发电机、液冷管路、高压电缆,以及——最关键的——稳定可靠的电力。  

——  

说到电力,很多人幻想靠光伏和风电解决AI能耗。醒醒吧。AI数据中心是真正的“基荷负载”——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秒都不能断电。而太阳能?阴天就歇菜;风电?无风就停摆。这种“不确定能源”配“确定负载”,等于给电网埋雷。  

所以现实是什么?Stargate阿比林选择自建10台天然气发电机组:5台38兆瓦的Titan 350,5台34兆瓦的通用电气LM2500,总出力361兆瓦,可7×24小时连续运行。这些不是高效联合循环机组,而是建设周期仅12-18个月的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效率低?没关系,能快速上电就行。  

背后的原因很残酷:电网接入申请排到猴年马月,而AI训练等不起。xAI在孟菲斯的数据中心甚至部署了30台燃气轮机,已通过热成像确认处于运行状态。  

天然气,成了AI时代的新血液。  

——  

但问题来了:美国天然气真能无限供应吗?  

过去十年,所有人都信奉一个神话:“二叠纪盆地(Permian Basin)会解决一切”。毕竟,这片油气田每年稳定增产1-20亿立方英尺/日的伴生气,压得亨利港(Henry Hub)气价长期低迷。  

可神话正在破灭。  

数据显示,仅LNG出口终端+新建数据中心,未来五年新增天然气需求就超300亿立方英尺/日——而二叠纪的“免费增长”只剩约100亿立方英尺/日。缺口巨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伴生气本就不是“白送”的——过去LNG出口商和公用事业公司默认能低价拿走,如今AI巨头横插一脚,直接抢食。  

结果?EQT公司正与客户谈判锁定5美元/MMBtu(百万英热单位)的长期供气协议,比当前亨利港现货价高出70%,比地区基准价翻倍。这是历史性转折:过去是“供应驱动价格”,未来将是“需求驱动价格”。  

AI数据中心根本不计较成本——训练中断一小时的损失,远超全年电费溢价。这种价格不敏感性,将彻底重构天然气市场。  

——  

除了发电,冷却系统同样令人瞠目。  

每个建筑两侧各部署39座冷却塔,全园区共计624座——每座比校车还大。它们通过封闭式液冷回路(D2C),将GPU产生的废热持续排出。这套系统需要冷却分配单元(CDU)、液冷歧管、热交换器、水泵阵列,以及复杂的水处理设备防止结垢与腐蚀。  

Vertiv(维谛技术)和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是核心供应商,但特灵(Trane)、开利(Carrier)、蒙特(Munters)等传统HVAC巨头也在疯狂卡位。液冷虽省水,却更耗电——一切终究回到电力。  

水处理环节则由艺康(Evoqua,现属赛莱默Xylem)、滨特尔(Pentair)和威立雅(Veolia)主导。别小看这些“幕后英雄”,没有它们,整个冷却系统三天就会瘫痪。  

——  

再看电力分配系统,更是工业美学的极致体现。  

园区现有200兆瓦/138千伏变电站,正在扩建为1吉瓦级/345千伏超高压站,配备五台主变压器。所有供电采用“2N冗余”——每条线路都有备份,确保单点故障不影响运行。  

UPS(不间断电源)不再是几千瓦的小机柜,而是以十兆瓦为单位的巨型模块,搭配锂电或先进铅酸电池阵列。目前大型UPS交货周期已拉长至18-24个月,连三菱电机、Saft(道达尔旗下)等二线厂商都接到意外订单。  

电缆方面,普睿司曼(Prysmian)刚拿下1.18亿美元合同,提供数百万英尺的中压电缆。要知道,该公司在2023年收购了美国线缆龙头Encore Wire,就是为了吃下这波基建浪潮。  

——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有更底层的“基建基建”。  

每一栋建筑使用的不是普通仓库钢板,而是R值高达25-40的高性能保温金属面板(IMPs),具备防火、防潮、隔音等多重认证。单个项目就要消耗500万至1000万平方英尺面板。  

园区内还有数万英尺的管道系统:天然气管线、柴油输送管、冷却液循环管、消防喷淋管……每一根都需压力测试、焊缝检测。Acuren(已被TÜV收购)和Mistras等第三方检测机构,成了项目能否通电的“守门人”。  

重型设备来自卡特彼勒(Caterpillar)、小松(Komatsu)和迪尔(Deere);租赁服务由联合租赁(United Rentals)、Ashtead和Herc Holdings提供;临时办公室由WillScot吊装到位。  

——  

最后,是连接这些“算力孤岛”的神经网络。  

Stargate计划将全美六大园区整合为单一逻辑数据中心。这意味着跨州400G/800G光传输网络必须建成。主角包括:Ciena(赛恩)的相干光模块、Lumentum(朗美通)和Coherent(相干)的激光器、康宁(Corning)、CommScope(康普)和百通(Belden)的光纤光缆。  

施工方可能是Dycom或奎塔服务(Quanta Services)这类专业电信工程公司。未来,这些园区之间的数据流动,将比纽约到伦敦的金融交易还密集。  

——  

谁在建造这一切?  

EPC总包方包括Crusoe Energy(项目主导者)和DPR Construction。公开上市公司中,Primoris(PRIM)、AECOM(Aecom)、Emcor(EME)深度参与。  

天然气基础设施由Kinder Morgan(金德摩根)、Atmos Energy(阿托斯能源)和Williams Companies(威廉姆斯公司)支撑。  

柴油备用发电机来自卡特彼勒,储油罐由Matrix Service和Chart Industries制造。  

甚至连职业培训学校都受益——Universal Technical Institute(UTI)正在加速培养电工、焊工和HVAC技师。因为再先进的GPU,也得有人接上线、焊上管、调好冷却液。  

——  

总结一下:AI的“Phase 1”不是算法突破,而是全球数据中心超大规模建设。  

这轮浪潮有四大核心支柱:  
一、天然气发电——唯一可快速部署的可靠基荷电源;  
二、电力基础设施——从变电站到UPS,全链路重构;  
三、热管理革命——液冷普及推高冷却系统复杂度与能耗;  
四、工业供应链——从钢板到光纤,所有环节面临交付压力。  

Citrini Research早在2023年就预判:“AI的第一阶段是计算基础设施的全球超扩展”。如今,无人机镜头证实了这一点。这不是泡沫,这是物理世界的重构。  

——  

那么,哪些公司真正卡住了咽喉?  

电力与能源篮子:GE Vernova(通用电气能源)、Eaton(伊顿)、ABB、西门子能源、施耐德电气、Powell Industries(为园区定制电力控制室)、EQT(天然气生产商)。  
热管理篮子:Vertiv(维谛)、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Modine(莫丁)、Trane(特灵)、SWEP(瑞典板式换热器龙头,属丹纳赫)。  

机械电气与管道(MEP)篮子:Chart Industries、Matrix Service、Wärtsilä(瓦锡兰)。  

建筑围护结构篮子:专业IMPs制造商(虽多为私企,但钢材供应商如Nucor受益)。  

光纤网络篮子:Ciena、Lumentum、康宁、普睿司曼、Dycom。  

施工服务篮子:Primoris、Quanta Services、AECOM、United Rentals。  

——  

最后说句扎心的:很多人还在争论“AI是否过热”“GPU是否过剩”,但现实是——只要资本愿意继续烧钱,这些数据中心就会继续建下去。  

音乐还在响,没人想先离场。  

而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那些设计芯片的明星公司,而是那些默默铺设电缆、焊接管道、调试冷却液、确保每一兆瓦电力准时送达的工业巨兽。  

记住:当全世界都在谈论“智能”时,最值钱的,往往是让它能运行的“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