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甲骨文为什么要建一座12亿瓦AI工厂来训练AI

甲骨文斥巨资建AI专用电厂,通过向量数据库打通私有数据,赋能开发者构建解决医疗、能源、气候等重大问题的智能体。

甲骨文埃里森揭秘:为什么甲骨文要建一座发电厂来训练AI?这对开发者意味着什么?

最近,在甲骨文举办的“AI世界大会”上,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发表了一场震撼业界的演讲。他没有兜售“AI取代程序员”的焦虑,而是描绘了一幅更宏大的图景:AI不是替代人类工程师,而是赋予开发者前所未有的能力,去解决人类最棘手的问题——从抗生素耐药性到电网智能化,从癌症早筛到气候工程。而这一切的背后,竟是一家科技公司自己建起了一座发电厂!

没错,你没听错。甲骨文正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Abilene)建设一个耗电量高达12亿瓦特的AI数据中心。这个数字有多夸张?足以同时为一百万户四居室家庭供电!这个项目从2024年6月还是一片空地,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开始部署GPU。当全部建成时,这里将容纳45万台英伟达GB200 GPU——这是目前全球最强大的AI训练集群之一。

但拉里·埃里森强调,甲骨文不是为了炫技而堆硬件。他们真正的目标,是训练比任何公司都多的多模态AI模型,并让这些模型能安全、高效地访问企业私有数据。要知道,公开数据训练出的AI再聪明,也碰不到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数据——比如医院的患者记录、酒店的客户偏好、电网的实时负荷。而这些数据,恰恰藏在甲骨文数据库里。

于是,甲骨文推出了“AI数据库”,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自动将数据库、对象存储甚至亚马逊S3中的任意数据向量化,让AI能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推理。这意味着开发者再也不用把敏感数据复制出来训练模型,AI可以实时结合公有知识与私有数据,安全边界丝毫不破,模型还能始终与最新业务同步。

更令人振奋的是甲骨文在AI代码生成上的独特哲学。不同于其他厂商直接用自然语言生成代码——拉里称之为“奇怪地不精确”——甲骨文在APEX低代码平台中构建了一套声明式AI生成语言。由此生成的应用程序天生具备四大特性:无状态设计(自动故障转移)、内建安全(不会遗漏边界漏洞)、无限扩展能力(从第一天就为百万用户设计)、零单点故障。换句话说,AI生成的不是玩具,而是可直接上线的生产级系统。

内部数据显示,80%的甲骨文员工已感受到AI对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公司甚至正在用AI重写拥有25年历史的Cerner医疗系统代码——所有门诊运营模块已完成,明年将覆盖急症医院系统。这不是概念验证,而是真实落地的生产力革命。

大会上展示的AI智能体(Agent)案例,更是直击现实痛点。比如在医疗领域,甲骨文开发了一个能同时解决临床、保险与融资难题的AI代理:它能结合最新医学文献与患者检测结果,辅助医生制定最优治疗方案;同时实时核查保险政策,确保治疗费用100%可报销;甚至还能为资金紧张的医院提供应收账款数据,帮助其获得银行信贷。一个AI,打通了整个医疗生态。

另一个震撼案例来自巴西的Biofine生物科技公司。传统细菌检测需5天,而他们利用甲骨文的向量数据库,将细菌DNA片段转化为向量,在70万条细菌记录中快速匹配,4小时内即可识别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结果?感染死亡率从70%骤降至50%,预计2025年仅在巴西就能挽救2000条生命。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能识别突变菌株——即使没有完全匹配的DNA序列,也能通过相似性判断耐药模式。

拉里还透露了一项更前沿的“宏基因组检测设备”计划。与只能检测已知病原体的PCR不同,这种设备能对血液样本中的所有DNA进行测序,无论病毒、细菌、真菌,哪怕是全新病原体也能识别。它还能检测循环肿瘤DNA,实现癌症早筛,并同步分析抗生素耐药图谱。成本足够低,可大规模部署于医院。拉里直言:如果全球医院都装上这种设备,人类将再也不会被未知疫情打得措手不及——新冠或许早在爆发初期就被捕获。

AI的触角也伸向能源、交通与酒店业。美国最大电网运营商Exelon正用AI预测停电、优化维护、精准告知用户恢复时间;租车巨头安飞士(Avis Budget Group)放弃老旧系统,直接升级到甲骨文23ai数据库,员工现在只需用自然语言提问,就能秒获答案,从“信息搬运工”变身“问题解决者”;万豪酒店则通过AI整合数十个后台系统,让前台员工不再“转椅式”敲键盘,而是专注与客人建立真实连接——AI的起点,是问一线员工:“你工作中最痛苦的是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是甲骨文向量数据库的突破性能力。无论是DNA序列、客户偏好还是电网数据,只要被向量化,就能被AI理解与推理。而甲骨文数据库能自动完成这一过程,无缝对接任何数据源。

拉里进一步解释,现代AI模型就像人脑——由多个专用神经网络协同工作:卷积网络处理视觉,视觉Transformer负责识别,大语言模型进行推理,还有专门处理数学的模块。要支撑这种多模态架构,12亿瓦的电力不是奢侈,而是必需。

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甲骨文也在探索。拉里认为,机器人未来会比人类更擅长手术——不是因为更聪明,而是拥有“超人工具”:能看清单个细胞的显微视觉、完美的手眼协调、精准区分癌细胞与健康组织的能力。在面部皮肤癌切除手术中,机器人可实现毫米级精准切除,极大提升美容效果。

更疯狂的是“充气式智能温室”:靠正压空气支撑的建筑,节水90%,全年种植,靠近城市减少运输碳排,全程无人员接触避免污染,机器人自动搬运植物。拉里半开玩笑说,这结构还能折叠送上SpaceX火箭,充气后变成火星基地。

而最宏大的愿景,是用AI进行气候工程。甲骨文支持的Wild Bio实验室(隶属牛津大学埃里森研究所)已培育出新型小麦:每亩增产20%,同时将更多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珊瑚礁的主要成分),永久封存于土壤。若全球推广,有望将大气CO₂浓度从440ppm降至400ppm——通过增强光合作用,主动调节地球气候。

此外,甲骨文还开发了医疗无人机空管系统,用RFID标签确保样本链式监管,同时保护患者隐私。这些无人机还能监测山火、追踪纵火犯、协助警方追捕、搜寻失踪者——AI正在构建安全可靠的物理世界自治系统。

那么,这一切对开发者意味着什么?拉里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基础设施已就绪,模型已训练,私有数据可安全接入。现在,轮到你出手了。

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在于谁能访问AI模型——这将成为标配——而在于谁更快落地、谁更深度整合私有数据、谁的智能体编排更复杂、谁的生产部署更可靠。甲骨文的赌注是:那些能将AI与真实业务数据连接、构建高可靠智能体的开发者,将解决过去无法攻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