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LED不是主角,但苹果和Meta悄悄埋下伏笔
几天前,TrendForce在韩国举办了一场闭门路演,四大议题横跨显示、人形机器人、存储半导体与晶圆代工。表面上看,OLED和机器人话题热闹非凡,但真正决定2026年科技产业命脉的,其实是后面两场——尤其是内存与代工市场的剧变,堪称十年一遇的结构性拐点。
先聊聊苹果的OLED节奏。MacBook Pro的OLED版本,已经敲定在2026年第二季度正式量产并上市,而且用的是更高阶的“串联OLED”(tandem OLED),亮度、寿命和能效都比普通OLED更优。但别高兴太早——MacBook Air的OLED计划,直接被砍到了2029年!这说明苹果对成本极其敏感,只有高端Pro线才配用这种昂贵面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面板厂正在疯狂扩产OLED笔记本面板。京东方、维信诺、天马这些玩家,看到苹果“尝鲜”就一窝蜂上马产能,结果很可能在2026-2027年引发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战一开,全球面板厂利润又要被血洗一轮。
Meta那边也没闲着。他们的XR新设备“Project Puffin”曝光了关键参数:0.9英寸OLEDoS(硅基OLED)、整机重量仅110克、视场角FOV小于90度。虽然细节还不全,但明显是冲着轻量化消费级AR眼镜去的。不过,这类产品离大规模商用还远,暂时对产业链影响有限。
至于人形机器人?特斯拉Optimus第三代被推迟到2026年初,原因很现实——机械手寿命只有六周!连工业级可靠性都达不到,更别说进家庭了。整个板块目前仍处于“PPT驱动”阶段,离真正商业化至少还有三年。
二、DRAM市场:AI服务器狂飙,通用服务器“假装复苏”
进入重头戏——存储半导体。2026年DRAM市场的增长,几乎全靠AI服务器和通用服务器双轮驱动。但这里有个巨大误区:很多人以为通用服务器正在强势反弹,其实不然。
数据显示,2026年通用服务器出货量仅增长约1%,基本等于停滞。所谓“复苏”,不过是亚马逊AWS等云服务商今年初临时补了一波DRAM库存,被市场误读为“换机潮重启”。真相是:CSP(云服务提供商)现在根本没精力更新通用服务器集群——他们的算力、预算和工程资源,全部押注在AI训练和推理集群上。
更关键的是,DRAM在通用服务器中的成本占比,是AI服务器的近10倍。这意味着,一旦内存价格暴涨,通用服务器的升级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而2025年Q4,DRAM价格已经涨了30%,2026年还要继续涨——这波涨价周期,可能是DRAM历史上最长的一次。
但有意思的是,每台服务器的内存容量却在加速提升。2026年,单台服务器DRAM容量平均增长15%,主要来自AI PC和AI服务器的拉动。尤其是AI服务器,内存配置已经进入“疯狂堆料”阶段——HBM+DDR5双轨并行,带宽和容量双双拉满。
投资方向也彻底变了:资本开支(CapEx)强度(即CapEx占营收比例)将从2025年的22%飙升至2026年的27%。钱去哪儿了?全部流向服务器和GPU相关供应链。
三、HBM三国杀:SK海力士领跑,三星蛰伏,美光掉队
说到AI服务器,就绕不开HBM(高带宽内存)。2025年,SK海力士几乎吃下了HBM市场的全部红利,产能扩张凶猛——月增6万片晶圆,其中3万片专用于TSV(硅通孔)工艺,显然是为HBM4量产铺路。更惊人的是,TrendForce首次披露:SK海力士将在2026年量产“16-high HBM3E”,这原本只是技术演示样品,现在要商用,大概率是谷歌等大客户下了特殊订单。
反观三星,2025年在HBM上几乎毫无增长,被市场疯狂吐槽“掉队”。但别急——三星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们没有像SK海力士那样新建HBM专属工厂,而是选择在现有产线提升工艺效率(比如推进1-gamma节点),同时保留大量通用DRAM产能。这种策略看似保守,实则灵活:既能应对HBM需求波动,又不至于在市场回调时背上沉重折旧。
更重要的是,三星将在2026年正式加入英伟达HBM3E供应链。虽然初期供货量不大,还附带“必须回购搭载自家HBM的Blackwell服务器”这种奇怪条款,但这标志着HBM市场垄断格局终结。一旦三星产能释放,HBM3E价格必然承压。
而美光?处境最尴尬。2025年HBM增长一度超过SK海力士,但2026年扩产几乎停滞,要等到新加坡和纽约新厂投产才能发力。TrendForce甚至直接质疑:几天前有传言说美光HBM4延期,但他们坚持认为“没有延迟”。到底谁在说真话?恐怕要等到2026年Q2见分晓。
至于中国厂商长鑫存储(CXMT)?虽然DRAM总产量不小,但在HBM研发上仍远远落后,短期内不具备参战资格。他们更像在“攒规模”,而非“抢技术”。
四、价格崩塌预警:HBM3E要跌40%,DDR5却逆市暴涨
最震撼的信号来了:HBM3E价格将在2025年Q1见顶,随后一路暴跌,到2026年底累计跌幅高达40%-50%。与此同时,服务器DDR5价格却稳中有升,甚至可能小幅上涨。
这意味着什么?看一组数据:2025年Q2,HBM3E价格是DDR5的4.6倍;但到2026年Q4,这个倍数将缩窄到仅2.0倍。而从制造成本看,HBM需要3-4倍于DDR5的晶圆投入(因为要堆叠、TSV、测试复杂),也就是说——HBM的售价溢价,正在跌破其成本溢价。
一旦如此,卖HBM的毛利率反而不如卖DDR5!这解释了为何近期有传言称美光考虑将部分HBM产能转回服务器DRAM——不是不想做HBM,而是算完账发现不赚钱。
更诡异的是DDR4的命运。按理说,DDR4早已宣布“EOL”(生命周期终结),价格该崩盘才对。但现实是:从2025年开始,DDR4价格反而飙升!原因很简单——厂商把原本生产DDR4的产能,全部转去生产HBM和DDR5了。结果,连老旧服务器都买不到便宜内存,只能高价抢货。这种“老产品涨价”的奇观,恰恰证明了HBM对通用DRAM产能的极端挤压。
五、HBM收入占比下滑,暗示市场进入“去神话”阶段
尽管HBM仍是明星,但一个危险信号浮现:2026年,HBM占全球DRAM总出货量的比例仍为8%(与2025年持平),但其收入贡献却从峰值回落至26%。这说明什么?要么HBM平均售价(ASP)大跌,要么通用DRAM价格涨得更快——很可能是两者叠加。
这也意味着,SK海力士靠HBM“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结束。随着三星入局、美光追赶、中国厂观望,HBM市场将进入“多强竞争”阶段。价格战不可避免,技术门槛虽高,但不再是护城河。
有趣的是,TrendForce对HBM4的预期非常激进——2026年HBM4在HBM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远超华尔街卖方预测。这是否暗示:英伟达的新一代GPU“Rubin”可能提前量产?如果属实,那整个AI芯片迭代节奏将被加速。
六、代工市场:成熟制程严重过剩,但不在本文免费区
最后提一句晶圆代工市场。TrendForce明确指出: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正面临严重供过于求。中芯国际、联电、格芯等厂商扩产太猛,但IoT、MCU、电源管理芯片等下游需求疲软,导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不过,这部分内容被设为付费墙,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七、结语:繁荣之下,暗流涌动
2026年,将是DRAM产业“冰火两重天”的一年。一面是AI服务器持续堆料,HBM4蓄势待发;另一面是HBM3E价格崩塌、通用DRAM吃紧、DDR4奇迹涨价。三星的“稳扎稳打”、SK海力士的“ALL IN HBM”、美光的“谨慎观望”,三种策略将在明年见真章。
对投资者而言,不能再简单押注“HBM=高增长”。真正的机会,或许藏在那些能灵活调配产能、平衡高利润与高风险的厂商身上。而对中国产业链来说,长鑫存储若不能在未来18个月内突破HBM技术壁垒,很可能错失整个AI时代的核心存储红利。
最后提醒一句:DRAM这轮涨价周期虽长,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上涨的内存。当HBM价格跌破成本线,当服务器厂商开始抱怨“内存比GPU还贵”,拐点就来了。保持警惕,方能在泡沫中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