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背景介绍: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慧荣科技(Silicon Motion)总经理苟嘉章(K.S. Pua)在近期行业会议上的公开分享。慧荣科技是全球领先的NAND闪存控制芯片设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台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长期为SSD、eMMC、UFS等主流存储产品提供主控解决方案,客户涵盖三星、铠侠、西部数据、联想、戴尔等国际一线品牌。苟嘉章先生深耕半导体存储领域逾二十年,对产业链供需动态、技术演进及市场趋势具有深刻洞察力,其观点常被TrendForce、彭博、路透等权威机构引用,被视为存储行业的风向标人物之一。
【第一部分:AI狂潮掀翻存储市场,缺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一场由人工智能引爆的“存储芯片大地震”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一次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换句话说,不是厂商故意减产制造紧张气氛,而是整个产业根本跟不上AI带来的爆炸性需求。
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明确指出,当前DRAM和NAND Flash的缺货潮,属于“结构性短缺”。
什么叫结构性?就是说,就算所有工厂满负荷运转,也填不满AI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边缘智能设备这些新应用场景张开的大嘴。尤其是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动辄需要上万颗GPU协同工作,每颗GPU背后都连接着海量高速内存和闪存,这种消耗量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更麻烦的是,市场还出现了“双重下单”现象。很多终端客户担心拿不到货,就同时向多个供应商下重复订单,导致真实需求被严重放大。这样一来,上游厂商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到底需要生产多少芯片,只能一边观望一边谨慎扩产。结果就是:越怕缺货,越疯狂下单;越疯狂下单,越加剧缺货——典型的正反馈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存储芯片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据最新市场数据显示,DDR5内存芯片价格已经上涨30%,NAND闪存现货价格更是急剧攀升。以SK海力士的512Gb NAND晶粒为例,现货价格已飙升至6美元一颗,创下近年新高。这说明什么?说明供需矛盾已经从“紧张”升级为“焦灼”,交易机会变得极其稀缺,买家甚至愿意溢价抢购,只为确保供应链不断链。
【第二部分:DRAM缺货贯穿2026,2027年才可能喘口气】
说到DRAM,大家可能更熟悉它的应用场景——电脑内存条、手机运行内存、服务器缓存等等。但你可能不知道,现在最抢手的其实是DDR5。为什么?因为AI服务器几乎清一色采用DDR5,它比上一代DDR4带宽更高、功耗更低、能效比更优,是支撑大模型训练的基础设施。
苟嘉章预测,整个2026年,DRAM市场都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意味着,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企业级设备,只要用到内存的地方,成本压力都会持续存在。不过好消息是,三大巨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都在加速建设新晶圆厂。这些新产能预计将在2027年开始逐步释放,届时紧绷的供应局面才有望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HBM(高带宽内存)近年来因AI爆火,但TrendForce最新分析却给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2026年,DDR5的盈利能力可能反而超过HBM3e!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HBM3e虽然性能强悍,但制造工艺极其复杂,良率低、成本高。目前三大原厂(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HBM3e上竞争激烈,加上下游客户已有一定库存,议价能力增强,导致HBM3e合约价可能出现同比下降。而DDR5则不同——随着服务器需求持续强劲,2026年全年合约价将持续上涨,尤其上半年涨幅最为显著。
到了2026年第一季度,DDR5与HBM3e之间的价格差距将大幅收窄。曾经高达四倍以上的价差,如今正在快速收敛。更关键的是,当DDR5价格持续走高后,其单位利润空间反而超过了HBM3e。也就是说,对存储厂商而言,卖普通DDR5可能比卖高端HBM更赚钱!这一转变,或将影响未来厂商的产品策略和资源分配。
【第三部分:NAND Flash同样吃紧,长江存储借势崛起】
如果说DRAM是“大脑的短期记忆”,那NAND Flash就是“长期记忆库”——硬盘、SSD、手机存储、U盘,全都离不开它。在AI时代,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模型参数动辄上千亿,训练数据集动辄PB级别,这些都需要海量NAND存储来承载。
苟嘉章强调,NAND Flash在2026年同样面临短缺局面。虽然不像DRAM那样被高频调用,但数据沉淀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推理阶段,大量经过训练的模型需要部署到边缘设备或云端服务器,每一个部署点都需要本地存储支持,这进一步推高了NAND的需求基数。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NAND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这个市场长期由四家巨头主导: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日本的铠侠(原东芝存储)、以及美国的西部数据(与铠侠合资运营)。但如今,一家中国公司正以惊人速度冲入第一梯队——它就是长江存储(YMTC)。
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长江存储近年来产能快速爬坡,技术迭代也毫不逊色。其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在堆叠层数和读写性能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本土的服务器厂商、手机品牌、数据中心运营商纷纷转向国产NAND供应商,为长江存储提供了稳定的订单基础。
苟嘉章大胆预测:未来三年内,长江存储将正式跻身全球前四大NAND供应商之列,与三星、SK海力士、铠侠并驾齐驱。这意味着,全球存储产业的权力版图,将首次出现由中国企业主导的一极。这不仅是商业意义上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
【第四部分:价格飙涨、交易受限,市场进入“饥饿游戏”模式】
当前的存储市场,已经进入一种近乎“战时状态”的运作模式。供应商不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出货,而是开始“惜售”——手里有货也不急着卖,等着价格继续往上走。与此同时,官方报价也在不断上调,形成价格与情绪的双重推动。
而在买方这边,情况更加焦灼。工厂为了维持生产线运转,不得不四处寻找货源,甚至愿意接受高于市场均价的报价。但即便如此,实际成交的机会依然有限。为什么?因为真正流通在现货市场的芯片越来越少,大部分产能早已被长期合约锁定,留给中小客户的“残羹冷炙”少之又少。
以eMMC为例——这是一种广泛用于中低端手机、物联网设备和工控产品的嵌入式存储方案。目前,三星4GB和8GB的低容量eMMC产品需求异常旺盛,买家询单如潮。但奇怪的是,低价成交的案例却非常稀少。原因很简单:三星自身也在优先保障高端产品线(如UFS和SSD),对eMMC的供应有意收紧。结果就是,有需求没供给,有询价没成交,整体交易量被严重压制。
这种“有价无市”的状态,正是结构性短缺最典型的特征。它不像周期性短缺那样可以通过短期扩产解决,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从材料、设备、制造到封装测试全面升级,才能匹配AI时代的新节奏。而这,恰恰需要时间。
【第五部分:未来三年,存储产业将迎来历史性洗牌】
综合来看,2025到2027年将是全球存储产业的关键转折期。一方面,AI需求将持续拉动高端DRAM和NAND的增长;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和资本投入门槛,正在重塑竞争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自主技术、稳定产能和本土生态支持的企业将脱颖而出。长江存储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投入、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在存储主控、固件算法、封装集成等环节实现突破,逐步摆脱对海外IP和设备的依赖。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恐怕要做好“高价买存储”的心理准备。但长远来看,这场由AI引发的存储革命,也将倒逼整个行业加速创新——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最终惠及每一个人。
正如苟嘉章所言:“我们只希望产业能够平衡发展。”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道出了所有从业者的共同期盼:不要泡沫,不要恐慌,不要恶性竞争,而是一个健康、可持续、技术驱动的存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