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soeAI仅一年在德州小镇建成大型AI算力云中心

Crusoe AI公司仅用一年时间在德州Abilene建成大型AI数据中心,已接入Oracle云并运行训练与推理任务,刷新行业建设速度纪录。

就在几天前,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Abilene(阿比林),突然成了全球AI基础设施圈的焦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曾经以牛仔文化和石油闻名的阿比林,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的心脏地带!这一切,都归功于一家叫Crusoe(克鲁索)的公司——他们可不是普通的云计算服务商,而是全球首家真正实现“垂直整合”的AI基础设施巨头!

2025年9月30日,克鲁索正式对外宣布:位于阿比林的“星门”(Stargate)旗舰数据中心园区第一阶段已经全面上线,并且已经成功接入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甲骨文云基础设施,简称OCI)!

更夸张的是,这个园区从2024年6月才破土动工,到2025年6月,短短一年时间,两栋主楼就已经通电运行!这速度,别说在美国这种动不动就环保审批拖三年、工会抗议搞半年的地方,就算放眼全球,也是快得离谱!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更狠的还在后头。今年6月,甲骨文公司刚刚把首批搭载NVIDIA GB200芯片的AI服务器机柜运抵阿比林园区,结果你猜怎么着?短短三个月不到,这些顶级算力设备就已经开始跑真实的AI训练和推理任务了!不是测试,不是演示,是实打实地在推进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家人们,这效率简直像开了挂一样,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数据中心建设周期的认知。

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这个克鲁索到底什么来头?凭什么他们能干出这种“基建狂魔”级别的操作?别急,咱们先扒一扒他们的底细。

克鲁索成立于2018年,总部在旧金山,创始人叫Chase Lochmiller(蔡斯·洛克米勒),是个典型的“能源+科技”跨界天才。他早年在高盛做能源交易,后来发现传统数据中心耗电太猛、碳排放太高,于是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废弃的天然气发电来驱动AI算力?就这样,克鲁索诞生了——他们专门在油气田附近建数据中心,把原本要烧掉的“伴生气”转化为清洁电力,既省钱又环保,还顺手解决了能源浪费问题。

但克鲁索真正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意识到,未来AI竞争的本质,其实是基础设施的竞争。谁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最大规模、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算力,谁就能主导AI时代的话语权。

于是,他们开始疯狂押注“垂直整合”战略——从电力供应、土地获取、建筑施工、服务器部署,到云平台对接、软件调度、运维管理,全部自己掌控!不依赖第三方承包商,不卡在供应链瓶颈,真正做到“端到端闭环”。

这种垂直模式,在传统云计算巨头眼里简直是“异端”,但在AI爆发的今天,却成了制胜法宝

而阿比林项目,正是克鲁索这套打法的巅峰体现。为什么选阿比林?
首先,德州电力市场自由,审批流程快;
其次,当地有大量闲置工业用地,地价便宜;
更重要的是,德州本身就是能源大州,天然气资源丰富,完美契合克鲁索的“能源-算力”耦合模式。
再加上当地政府全力支持,税收优惠、基建配套全给到位,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更关键的是,克鲁索这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甲骨文深度绑定。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早就公开喊话:“我们要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王者!”而克鲁索的快速部署能力,正好补上了甲骨文在物理基础设施上的短板。双方一拍即合——甲骨文提供OCI云平台和顶级AI芯片(比如NVIDIA最新发布的GB200超算平台),克鲁索负责把机房以火箭速度建起来、通上电、跑起来。这种“软件+硬件+能源+基建”四位一体的合作,直接把AI交付周期从“年”压缩到“月”。

要知道,传统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从规划到投产,动辄三到五年。光是环评、电网接入、建筑许可这些流程就能耗掉两年。但克鲁索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他们用模块化预制建筑技术,很多组件在工厂提前造好,现场直接拼装;
第二,自建微电网,不依赖公共电网扩容,通电速度翻倍;
第三,和NVIDIA、甲骨文建立“芯片-机柜-云平台”预集成流水线,设备一到现场插电就能用,省去数月调试时间。

结果就是:2024年6月开工,2025年6月两栋楼通电,2025年9月已运行真实AI工作负载!这已经不是“快”了,这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阿比林园区一旦全面建成后,算力规模将跻身全球前十,成为支撑大模型训练的核心基地之一。

而且别忘了,这只是“第一阶段”!整个“星门”园区规划有多栋建筑,未来还将部署数万张GPU,总功耗可能突破1吉瓦(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的用电量)。

克鲁索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AI时代的能源-算力枢纽”,让客户今天下单,下个月就能用上PB级算力。

这种速度,对整个AI行业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算力民主化”正在加速到来。过去只有谷歌、Meta、微软这些巨头才玩得起的大模型训练,现在通过克鲁索+OCI这样的组合,初创公司、研究机构甚至高校,都能以极低成本快速获得顶级算力。AI创新的门槛,正在被彻底打破。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么快会不会牺牲安全或稳定性?但克鲁索用事实回应——他们的数据中心采用军工级冷却系统、多重冗余电源、AI驱动的智能运维,故障率远低于行业平均。而且因为用的是本地天然气发电,不受电网波动影响,反而更稳定。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克鲁索正在重塑“数据中心地理学”。过去数据中心扎堆在弗吉尼亚、亚利桑那这些传统科技走廊,但现在,像阿比林这样的能源富集区、土地廉价区,正在成为新热点。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也让算力布局更分散、更抗风险。

克鲁索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非共识但正确”的创业范本。当所有人都在卷模型、卷算法时,他们默默深耕基础设施;当别人还在为电费发愁时,他们已经把废弃能源变成了竞争优势。这种“向下扎根”的战略定力,才是他们能在AI狂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些发布新模型的发布会了!真正的战场,其实在地下——在那些日夜轰鸣的服务器机房里,在那些飞速架设的电缆和管道中。而阿比林,这个曾经的西部小镇,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AI新时代的“算力硅谷”。

最后划重点:克鲁索用一年时间,在德州阿比林建起世界级AI数据中心,已接入甲骨文云并运行真实训练任务,刷新全球基建速度纪录。这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商业模式和执行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