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揭示:AI超节点服务器和交换机生态系统供应链厂商

本文深度解析高盛发布的服务器与交换机生态系统图谱,揭示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展现中国企业在各环节的崛起与挑战,为理解数字时代基础设施提供全景视角

服务器和交换机生态系统一张图,就是庞大帝国的“作战地图”,从最底层的螺丝钉到最顶层的应用场景!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服务器和交换机生态系统”?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由无数个微小部件组合而成的、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实现高速通信的超级机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而服务器和交换机就是这座城市的主干道和交通枢纽。没有它们,我们的互联网世界就会瞬间瘫痪,变成一座死城。

而这张图,就是这座城市的详细规划图,上面标注了每一个关键节点和供应商。接下来,我会带着大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层一层地拆解这张图,让你彻底明白,你的每一次点击,到底触发了多少个公司的产品在为你工作!



AI超节点服务器:这是AI服务器的部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跑人工智能模型的服务器。

它的核心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尤其是GPU(图形处理器)。图中第一个模块是“训练”,也就是让AI模型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所以对硬件的要求极高。

我们看到,高带宽电缆(HIGH-SPEED CABLE)是基础,它负责在各个组件之间传输数据。这里面有来自香港的FIT Hong Teng、Kingsignal,还有台湾的Woer和Time Interconnect。这些公司可能你没听过,但它们的产品却是连接整个系统的关键血管。没有它们,再强大的CPU和GPU也是孤岛,无法协同工作。



接着往下,是“完整系统”(FULL SYSTEM),这里列出了组装一台AI服务器所需的全部主要部件。比如MITAC、UNIS、FII、Hon Hai/Ingrasys、Wiwynn、Huagin、Gigabyte、Inventec、Super Micro Computer、HPE、Dell等。

这些都是全球知名的服务器制造商。其中,Hon Hai就是大名鼎鼎的富士康,而Dell和HPE更是企业级市场的巨头。它们不是单纯地把零件拼起来,而是要进行深度的系统集成和优化,确保所有部件能够完美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性能。这就好比造一辆顶级跑车,光有好的发动机和轮胎是不够的,还需要精密的底盘调校和空气动力学设计。服务器制造也是一样,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工程。



再往下,是风扇(FAN)和ASIC芯片。风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I服务器在运行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没有高效的散热系统,硬件会过热烧毁。这里的供应商包括AVC、Delta Electronics、Sunon等,都是散热领域的佼佼者。而ASIC则是专门为特定任务设计的定制化芯片,效率远高于通用CPU。在AI领域,ASIC可以极大地加速模型推理的速度。这里的供应商有Cambricon(寒武纪)、Huawei(华为)、Moore Threads(摩尔线程)、Jingjia Micro(景嘉微)、Biren(壁仞科技)等,它们代表了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最高水平。


然后是“机架级”(Rack-level)部分,这部分关注的是整个机架层面的解决方案。一个数据中心里,会有成千上万个服务器机架,如何高效地管理和维护它们,是运维的核心挑战。这里的“完整系统”供应商与上面类似,但更侧重于大规模部署和集群管理。液冷系统(LIQUID COOLING SYSTEM)在这里被单独列出,因为随着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风冷已经无法满足散热需求,液冷成为了必然趋势。Envicool、Shenling、Goaland等公司提供的液冷方案,正在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标准配置。


最后是“机架套件”(RAIL KIT),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它负责将服务器安全、稳固地安装在机架上,并提供快速插拔功能。King Slide、Fositek、Repon等公司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得非常出色。此外,QD(Quick Disconnect)快速断开连接器也是关键部件,它允许工程师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更换或维护设备,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交换机部分:交换机是数据中心内部通信的“交通警察”,负责在服务器之间、服务器与存储之间、服务器与外部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没有交换机,整个数据中心就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岛屿。右边的“数据中心交换机”(Data Center Switch)部分,同样分为几个模块。首先是PCB(印刷电路板),它是交换机的骨架,承载着所有的电子元件。Shennan Circuits、ZDT、EMC、TUC、GCE等公司是这个领域的主力供应商。


接着是液冷系统和光收发器(OPTICAL TRANSCEIVER)。光收发器是实现高速光通信的关键部件,它负责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进行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Innolight、Eoptolink、Hon Hai、HG Tech、FIT Hong Teng、ShunSin、Coherent、Silicon Photonics、Landmark、VPEC、Sumitomo Electric、Mitsubishi Electric等公司都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其中,Coherent和Silicon Photonics是国际顶尖的光器件厂商,而中国的Innolight和Eoptolink也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然后是“完整系统”部分,这里列出了主要的交换机制造商,如Ruijie(锐捷)、UNIS、FII、Inspur、Huagin、WNC、ZTE、Cisco、Arista等。其中,Cisco(思科)是全球交换机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而Arista则以其高性能和软件定义网络(SDN)能力著称。中国的锐捷和新华三(UNIS)也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再往下是“园区交换机”(Campus Switch),这部分主要面向企业办公、校园、酒店等场景。虽然性能要求不如数据中心交换机那么苛刻,但稳定性和易用性同样重要。这里的供应商与数据中心交换机基本重合,但更侧重于接入层和汇聚层的设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生态系统的下游应用:“数据中心”和“终端市场”。

数据中心是服务器和交换机的直接用户,它包含了冷却系统、电源、操作系统、路由器、存储、网络安全等多个子系统。而终端市场则涵盖了云计算、交通运输、零售、金融、媒体、政府、工业、电信等几乎所有行业。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生态系统,其影响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无论是你在淘宝上买一件衣服,还是在银行APP上转账,亦或是在抖音上刷一条视频,背后都有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默默支撑。



总结一下,这张图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现代科技产业已经高度全球化和专业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环节。从最底层的材料、元器件,到中间层的系统集成,再到上层的应用开发,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公司在深耕细作。

而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中,已经从过去的“代工厂”角色,逐步向“核心部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无论是华为、中兴这样的通信巨头,还是寒武纪、壁仞科技这样的AI芯片新锐,抑或是锐捷、新华三这样的网络设备厂商,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我们面临着技术封锁、供应链风险、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但正如这张图所展示的,只要我们能够在一个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服务器和交换机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谁能在这个赛道上持续创新,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