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梯尔问题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知道”

到底什么是知识,如何判断一个人知道了知识?你以为你知道了,其实你还是不知道。考试考得好就掌握了知识?

葛梯尔问题(Gettier Problem/盖梯尔问题)是哲学领域中关于知识定义的一个重要问题,由美国哲学家埃德蒙德·L·葛梯尔(Edmund L. Gettier)在1963年提出。

  • 葛梯尔问题挑战了传统知识定义:知识是经过了辩护的真信念,简称(JTB)
  • 葛梯尔通过提出几个反例,展示了即使一个信念是真实的,并且有充分的辩护,它也可能不是知识

传统知识定义的JTB理论可能无法充分捕捉知识的完整本质。

根据 JTB 理论,一个人要知道某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信念:人必须相信某种判断。
  2. 真实性:判断必须为真。
  3. 理由:有充分论据证明了该判断。
然而,盖蒂尔举出的例子表明,这三个条件对于知识而言是不够的:
  • 一个人可能确信某个命题,并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命题是真的,但最终这个命题的为真却是偶然的,与他的信念无关
如果一个人的信念是基于错误的前提(错误的上下文),但最终偶然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那么他是否真的“知道”这个结论?答案是:其实并不是真正“知道”。

为了解决葛梯尔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内在主义(internalism)和外在主义(externalism)等。

  • 内在主义试图通过加强辩护条件来排除葛梯尔反例,
  • 而外在主义则认为知识的获取可以不依赖于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而是依赖于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外部关系。
这些理论试图找到知识定义的第四个条件,以补充JTB理论的不足。

罗素的停表案例
爱丽丝看到一个显示两点的钟,并认为时间是两点。事实上,现在是两点。然而,有一个问题:爱丽丝不知道,她所看的钟在十二小时前就停了。

在这个案例中,爱丽丝看到一个停了的钟,这个钟偶然显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她并不知道钟已经停了。因此,她的信念(现在是两点)是真实的,但她的信念并不是基于正确的理由,因为她所依赖的钟已经不工作了。

罗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知识不仅仅是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还需要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信念必须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形成的,才能算是知识。
  • 在爱丽丝的案例中,她的信念虽然是真的,但她的信念形成过程(依赖于一个停了的钟)是不正确的,因此她并不真正知道时间是两点。
罗素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获取过程中信念形成方式的重要性,这与后来的外在主义知识论相呼应,外在主义认为知识可以不依赖于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而是依赖于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外部关系。

模型不是领土
将地图误认为领土是一种逻辑谬误,当有人将术语的语义与其所代表的内容相混淆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波兰裔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评论说:

  • “地图不是领土”
  • “词语不是事物”
这两个要点概括了他的观点,即从某事物中衍生的抽象或对某事物的反应不是事物本身。科日布斯基认为,许多人确实将地图与领土混淆,也就是说,将现实的概念模型与现实本身混淆。

佛教逻辑学家在公元770年左右发现了葛梯尔问题


在大约公元770年,Dharmottara 在他对 Dharmakirti 的《知识确定论》的评论中给出了以下两个例子:

  • 一堆火刚刚被点燃用来烤肉。火还没有开始冒烟,但是肉的气味吸引了一群昆虫。从远处,一个观察者看到地平线上方的黑色群集,误以为是烟。“那里有火在燃烧,”远处的观察者说。观察者知道远处有火在燃烧吗?
  • 一个沙漠旅行者正在寻找水源。他看到前方的山谷中,有一片闪闪发光的蓝色区域。不幸的是,那是一个海市蜃楼。但幸运的是,当他到达那里时,那里确实有水,藏在一块岩石下面。当旅行者站在山顶上产生幻觉时,他知道前方有水吗?


Dharmottara 法摩陀罗是瑜伽行派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在该学派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他对经典文献的解读为后来的佛教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土的佛教哲学,还对藏传佛教和东亚佛教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解释心识和知觉的哲学方面。

Dharmottara 是瑜伽行派(或称为唯识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学派强调意识和心智的作用,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意识所构建的。他在唯识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一学派的哲学进行了拓展。

Dharmottara 的哲学观点特别侧重于知识和知觉的真理性。他在唯识学的框架下提出了对经验和认识的深入分析,探讨了知觉的性质、心智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和智慧达成真正的觉悟。他对佛教的认识论和逻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些学者认为 Dharmottara 也有可能是印度佛教中的反对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试图通过哲学辩论对佛教教义进行更严格的理性检验和分析。